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包埋前后的海藻糖基麦芽五糖(N-G7)在模拟消化液及体外酵解过程中的变化,采用口腔、胃部及小肠的体外消化模型分析消化前后溶液中N-G7的质量和N-G7微球(ALGCa)中的糖组成变化,应用体外发酵技术评价N-G7微球的发酵行为,检测不同时间点的pH值、菌体浓度(OD600)、产气量、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等指标的变化,并探究其对人体肠道微生物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G7在口腔消化2 min后在强酸性的胃部环境中几乎不被水解,在小肠中N-G7的水解率达到了82.70%。采用不同质量分数(1%、2%、3%)的海藻酸钙对其进行包埋,形成的微球保留80%以上的N-G7到达结肠。在体外酵解中,各实验组的pH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OD600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质量分数2%的ALG-Ca组产气量和碳源消耗率在0~6 h内达到最低,而后逐渐增加,证明包埋后的N-G7发酵体系属于缓慢发酵。与对照相比,质量分数2%的ALG-Ca组产生大量SCFA,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更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母乳喂养婴儿粪便菌群及母乳菌群相关性,获得具有潜在益生功能菌株.方法 对健康母子母乳及婴儿粪便样本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探究母乳与婴儿粪便样本菌群结构组成,母乳菌群在婴儿肠道垂直传递情况.通过体外益生性质研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 母乳中的主要菌科为肠杆菌科、莫拉氏菌科、葡萄球菌科和链球菌科;...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菊糖对马铃薯淀粉糊流变特性及体外消化的影响,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通过流变仪测试和体外酶解等方法测定菊糖-马铃薯淀粉共混体系的特性变化。流变仪测试结果表明:在试验的菊糖添加量范围内,菊糖-马铃薯淀粉共混糊的流变学特性均符合幂率模型,为假塑性流体;菊糖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淀粉糊黏度,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这一趋势加大。体外酶解结果表明:菊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马铃薯淀粉的水解速度及程度,且随着菊糖添加量的增加其抑制程度也相应增加;水解指数HI及预测血糖值e GI均随着菊糖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菊糖最大添加量时(菊糖与淀粉配比为1∶5),菊糖-淀粉共混体系的水解率、HI和e GI值分别由原淀粉的70%、57.87和71.48降至50%、42.74和63.17。研究结果提示适量的菊糖不仅可以改善马铃薯淀粉糊的流变性能,还可以降低其血糖指数。  相似文献   

4.
建立体外模拟婴儿胃肠道消化体系(成人为对照),研究脂质体在胃部的氧化应激效应和在小肠环境的脂解动力学。结果表明:脂质体消化后平均粒径明显减小、Zeta电位负电性增加;脂质体经胃部消化磷脂膜氧化程度(硫代巴比妥酸值)明显提高;在小肠消化过程中不断释放游离脂肪酸,且婴儿胃肠道环境水解率(38%)明显低于成人(80%),释放过程符合伪一级方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发现,磷脂特征官能团(C=O、P=O、—CH_2)峰值发生改变,脂质体在婴儿胃肠道环境膜结构破坏程度低于成人。研究结果为脂质体运载营养素应用于婴儿配方食品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探究猕猴桃果粉的生物活性,为猕猴桃深加工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方向,加速其产业化发展。利用体外胃肠消化和体外酵解试验,对比不同处理组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OTU聚类分析、对门水平和属水平上菌群的相对丰度以及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对猕猴桃果粉的生物活性和消化酵解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果粉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在经过体外胃肠消化吸收后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经体外酵解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其消化吸收主要发生在体外酵解阶段;总酚的含量在胃肠消化阶段有所增加,在体外酵解阶段无明显变化;猕猴桃果粉能够促进和调节短链脂肪酸的产生,经体外发酵48 h后,猕猴桃果粉组中乙酸含量可达(1.976±0.112)mg/m L发酵液,丙酸含量可达(1.964±0.092)mg/m L发酵液,丁酸含量可达(0.346±0.012)mg/m L发酵液,显著高于空白组和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猕猴桃果粉组的放线菌门及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上升,分别为34.46%、33.71%;猕猴桃果粉组微生物菌落丰度降低,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并不显著,与空白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模拟消化模型结合体外粪便菌群厌氧发酵模型,通过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GC-MS法测定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从而探究多花黄精多糖(Polyonatum cyrtonema Hua.Polysaccharide,PCP)的益生元活性。结果显示:PCP经体外口腔、胃、小肠模拟消化,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PCP经体外发酵能够迅速降低发酵液的pH。肠道菌群PCoA分析表明,PCP具有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作用,且与菊粉具有一定类似性。在门水平上,相对于空白对照组PCP能显著(P<0.05)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P<0.05)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PCP能显著(P<0.05)增加有益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和巨单胞菌(Megamonas)等菌群相对丰度,显著(P<0.05)降低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属(Enterobacter)和志贺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的相对丰度。同时,PCP促进短...  相似文献   

7.
以母乳为对照,模拟婴儿胃肠消化环境对3组实验室自制不同唾液酸添加量的婴儿配方奶粉进行体外模拟消化研究,测定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中的唾液酸体外胃消化率、肠消化率和总消化率。研究结果表明:母乳和婴儿配方奶粉中的唾液酸主要在肠内消化;干法生产添加唾液酸的婴儿配方奶粉,当添加量为2.8kg/t时,婴儿配方奶粉中唾液酸的消化率与母乳接近。  相似文献   

8.
直肠菌群对两种抗性淀粉的体外发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别以两种抗性淀粉为唯一碳源,对直肠菌群进行体外发酵。通过研究发现,发酵过程中两种培养基的pH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肠球菌属和肠杆菌属的数量也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数量,而拟杆菌的数量在发酵中后期开始减少,但总厌氧菌数比较稳定,因此发酵过程中肯定有不同菌属的生长演替;两种碳源均能被肠道菌群利用产生短链脂肪酸,其中以丙酸的量最大。乳酸在发酵过程中被积累并能快速被一些直肠菌群利用而消耗。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牛樟芝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在胃肠系统中的消化特性,采用原位萃取发酵技术进行牛樟芝的液态发酵,并考察发酵萃取剂对多糖产量的影响;通过·O-2、·OH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评估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构建体外模拟胃肠液和人源粪便的消化模型分析牛樟芝胞外多糖的体外消化特性。结果显示,油酸萃取发酵能够显著提高牛樟芝胞外多糖产量(236.42 mg/L)及抗氧化活性;利用简单醇沉就能够获得单一胞外多糖组分AC-2,其分子质量为23.07 kDa,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物质的量比为0.09∶1∶0.49∶0.27。此外,AC-2能够稳定通过胃肠液系统而不被消化降解并最终被肠道微生物利用;在人源粪便体外发酵过程中,AC-2显著降低肠道pH并提高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含量,表明AC-2能够有效改善肠道环境。综上,AC-2作为一种小分子胞外多糖,能够稳定通过胃肠液系统,促进肠道微生物合成SCFAs,具有调节肠道健康的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10.
邵帅  赵晶  张岚  王瑞雪  张筠  初众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24):377-385
仙人掌果中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其中含有的花色苷在调节肠道菌群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仙人掌果实中花色苷与人体肠道内菌群的关系,本文研究了仙人掌果实花色苷体外模拟消化和体外厌氧发酵K组(空白)、花色苷H组(高剂量15 mg/mL)、M组(中剂量10 mg/mL)、L组(低剂量5 mg/mL)对人体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H示差法,以消化率为指标,仙人掌果实花色苷(10 mg/mL),经胃消化3 h后消化率为11.4%;经肠消化4 h后消化率为23.5%;剩余65.1%的花色苷未经胃肠道消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与K组相比,花色苷H、M、L组均能显著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P<0.05)。在菌群组成上,基于门水平分析,与空白组比较,花色苷各剂量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厚壁菌门/拟干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etes,F/B值)的比例均显著减少(P<0.05);基于属水平中,与K组相比H、M、L组均能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志贺属(Esch...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人体新鲜粪便酵解模型研究广叶绣球菌多糖在体外的酵解特性,以便为其体内的消化特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制备广叶绣球菌多糖和人体粪便菌群混合液,在无氧环境下发酵0、1、2、6、12、24、48h后,检测酵解液中的OD600值、pH值,总糖、还原糖、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研究菠萝蜜多糖(JFP-Ps)的体外酵解行为,通过收集新鲜的人体粪便建立体外酵解模型,电位法测定多糖酵解产物中pH值、铁氰化钾法分析还原糖含量变化、苯酚-硫酸法分析总糖含量变化以及气相色谱法分析短链脂肪酸(SCFA)组分和含量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体外酵解过程中,JFP-Ps酵解产物的p H值从5.78(0h)降低至4.48(48h),还原糖含量从16.63%±3.03%(0h)增加至49.57%±1.65%(1h),后持续降低至9.37%±2.22%(48h),总糖含量从64.51%±0.86%(0h)下降至16.98%±0.58%(48h),总SCFA、乙酸、丙酸以及正丁酸的含量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JFP-Ps可被人体粪便微生物利用,酵解产物降低了反应体系的pH值和酵解产生乙酸、丙酸和正丁酸3种短链脂肪酸,研究结果可为菠萝蜜多糖源"益生元"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cellulose and xylan were in vitro fermented by pig fecal bacteria.Rapid fermentation (40 h) and extended fermentation (eight weeks)were performed.The properties and ultra-structure changes of post-fermented solid residues were studied.In the end effluent,acetic acid,propionic acid,and butyric acid were observed to be the principal 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produced by anaerobic fermentation.Xylan was more accessible to bacteria than cellulose,leading to higher SCFA and lactic acid production.In addition,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cellulose changed,leading to 16.3% and 42.1% increases in crystallinity index for rapid and extended fermentation,respectively.Through this research,a systematic and advanced method to study the degradation chemistry of cellulose and xylan during fermentation was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4.
贾丰  刘冬  郭玉蓉  李洁  孙娇娇  苏帆 《食品科学》2017,38(14):106-111
以苹果渣多糖(apple pomace polysaccharide,APP)、酒渣多糖(cider apple pomace polysaccharide,CAPP)、醋渣多糖(cider vinegar apple pomace polysaccharide,CVAPP)为研究对象。通过APP、CAPP、CVAPP质量分数、温度、放置时间对表观黏度、剪切应力的影响对比,研究发酵对APP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PP、CAPP、CVAPP皆为假塑性流体,存在剪切变稀现象;CAPP、CVAPP表现出黏度明显降低、质量分数依赖性减弱、温度抗逆性增强以及存在一定的时间抗逆性;APP、CAPP、CVAPP放置3 d对流变特性影响较小;CAPP、CVAPP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优于APP的加工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芯多糖含量为指标,对玉米芯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测定玉米芯多糖的单糖组成,并对其体外益生活性进行评价。确定最终发酵条件为:接种8%枯草芽孢杆菌,添加10%麸皮,纤维素酶添加量为500 U/g,料水比1:1.25(g/mL),发酵时间96 h,发酵温度35℃,该发酵条件下使用苯酚硫酸法测得玉米芯多糖含量为162.61 mg/g,较未发酵玉米芯多糖含量提高了20.16%。HPLC法分析单糖组成结果显示,发酵后玉米芯粗多糖中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甘露糖含量分别增加了152.17%、118.12%、64.73%、36.30%,葡萄糖含量降低57.29%;体外益生活性研究显示,在等量碳源的基础上,添加玉米芯粗多糖后对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促生长作用显著优于仅葡萄糖作为碳源组(P<0.05),且添加发酵玉米芯粗多糖组对两种菌的益生作用比添加未发酵玉米芯粗多糖组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可增加玉米芯中多糖的含量并改变其单糖组成,同时提高其体外益生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大连刺参为原料,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法优化木瓜蛋白酶提取刺参多糖的酶解工艺条件;以蛋白脱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法,优化D-葡萄糖酸-δ-内酯(GDL)对刺参多糖的脱蛋白工艺;并检测经过提取纯化后的刺参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刺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酶量1.60%、pH7.30、温度54.0 ℃,在此条件下刺参多糖提取率为5.34%;最佳脱蛋白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2 h、GDL溶液(w/w,20%)加入量2.5 mL,蛋白脱除率为95.8%。提取纯化的刺参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3、4.5、3.9、0.85 mg/mL。刺参多糖浓度为3.0 mg/mL时,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达到90.4%,且与阳性对照VC的清除能力相差不大。说明刺参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九种不同品种杂豆作为原料,采用蒸煮处理分离完整子叶细胞,比较其品种间的体外大肠发酵特性差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营养成分方面,九种杂豆子叶细胞内淀粉(51.57%~71.89%)、膳食纤维(11.56%~25.01%)和蛋白质(11.49% ~22.21%)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结构层面,不同杂豆子叶细胞粒径大小(85.1~175.0 μm)、细胞壁厚度(1.1~2.4 μm)及淀粉结晶度(3.4%~8.4%)也存在显著不同(P<0.05)。蒸煮处理后细胞内淀粉基本糊化,经体外大肠发酵后表现出不同的产气量及短链脂肪酸生成量。其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蚕豆(22.21%)、红芸豆(21.62%)和绿豆(19.20%)子叶细胞,显示出较慢的发酵速率和更高的支链脂肪酸生成量。淀粉含量差异导致了发酵总产气量及丙酸产量的不同,淀粉结晶度是影响乙酸生成量的主要原因,丁酸生成量则与胞内膳食纤维含量和细胞壁厚度存在正相关。综上,九种杂豆子叶细胞内淀粉、膳食纤维、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及粒径大小、细胞壁厚度、胞内淀粉结晶度等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发酵速率、短链脂肪酸生成量等体外大肠发酵特性的不同,但均可通过调节短链脂肪酸的生成显示出潜在的改善肠道健康作用。这些发现阐明了食物品种差异如何调节大肠发酵特性,并为针对性开发杂豆资源及以杂豆为基础的功能性膳食配料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优化牛蒡茶加工工艺,提升牛蒡茶的品质,并研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微波真空干燥制备牛蒡茶,根据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确定了预热温度、真空度、干燥温度、切片厚度等工艺条件;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牛蒡茶中的多糖,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多糖含量;多糖经脱蛋白、透析和脱色后,经红外光谱分析多糖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单糖组成;...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三文鱼皮为原料通过酶解法制备三文鱼皮胶原低聚肽,并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实验,通过分子量分布分析、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ABTS法)以及活性氧ROS实验,探究三文鱼皮胶原低聚肽经模拟胃、肠道消化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模拟消化实验后,三文鱼皮胶原低聚肽的重均分子量轻微减少,变化不超过4%;胃蛋白酶消化前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11.1、12.3 mg/mL,胰蛋白酶消化前后,IC50值分别为12.5、14.6 mg/mL;胃蛋白酶消化前后,羟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12.2、13.2 mg/mL,胰蛋白酶消化前后,IC50值分别为10.7、11.5 mg/mL;胃蛋白酶消化后,总抗氧化能力下降不超过13%,胰蛋白酶消化后,总抗氧化能力下降不超过19%;胃蛋白酶消化后,ROS清除能力提高不超过3%,胰蛋白酶消化后,ROS清除能力提高不超过5%。这表明三文鱼皮胶原低聚肽具有良好的消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为其在抗氧化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