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虾酱是中国传统的助消化食品之一,可促进肠道内生理性厌氧菌的生长,预防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肠道消化吸收。以渤海虾酱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对虾酱中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得到1株细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经16SrDNA扩增、测序、NCBI数据库BLAST比对和构建菌株系统发育树确定其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enhiformis)。对该菌株进行耐热性分析,该菌株在低于40℃时存活率不受影响,而在60℃以上的温度处理后存活率降低,100℃处理后基本失活,表明虾酱在部分食品加工的加热过程中其益消能力逐渐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渤海虾酱在食品加工中生物活性的保持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适合发酵肉制品的细菌性发酵菌株,以信阳腊肉、四川腊肉、云南腊肉和湖南腊肉为材料,以菌株的安全性、生产适应性、发酵性能等为指标,通过菌株的分离筛选、16S rDNA测序、基础发酵特性研究,确定自然发酵腊肉中的细菌种类,以及各菌株作为发酵剂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分离、鉴定出5株具有较高耐盐性、耐亚硝盐性、耐酸性且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分别为乳链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马葡萄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筛选的5株菌株有望作为腊肉生产中的发酵菌种。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麸曲清香型白酒风味品质,该研究采用稀释平板涂布培养法从清香型白酒大曲中分离纯化细菌,采用感官嗅闻法从中筛选出具有产香气功能的细菌菌株,将其应用于麸曲白酒酿造,并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2株具有香气功能的细菌,编号分别为HXX7和HXX12,其发酵液中挥发性香气成分丰富,均含有酯类、醛酮类、酚类、杂环类化合物等,具有较强产香能力。将菌株HXX7和HXX12分别应用于麸曲清香型白酒生产,其中,菌株HXX7发酵酒样中丁酸乙酯(41.91 mg/L)、4-乙基愈创木酚(148.70 mg/L)、3-羟基-2-丁酮(312.68 mg/L)、苯乙醛(79.27 mg/L)、β-苯乙醇(128.38 mg/L)含量升高。结果表明,菌株HXX7可增加原酒香气,改善原酒风味,从而提升白酒品质。菌株HXX7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米粉发酵液为样品进行发酵米粉优良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研究。从米粉发酵液样品中分离118株产乳酸细菌,首先通过产酸能力为指标筛选出产酸能力较强的35株菌株,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测定菌株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最终得到7株性能优良的菌株。这7株菌株大米发酵液p H为4. 21~4. 50,淀粉酶活性为97. 74~210. 43 U/m L,蛋白酶活性为3. 97~9. 34 U/m L,脂肪酶活性为0~2. 15 U/m L。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序列分子鉴定,确定R133、R02、R1212、R1310、R13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R29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R112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这7株菌株具有制备米粉专用发酵剂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阐明污泥中丝状菌的种类和特性,利用常规培养技术从山东省临淄区金岭回族镇的污水水渠中分离絮凝菌。方法:利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分离出的丝状菌经絮凝率测定和多次富集筛选得到3株絮凝性能稳定且活性良好的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菌株絮凝能力的影响情况。并对其中一株絮凝率高的菌株SP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絮凝率特性分析。结果:经形态学鉴定SQ为青霉属真菌,SR为丛梗孢科某丝状菌,SP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SP在麦芽汁培养基,pH 6.0,150 r/min,培养温度28 ℃,摇床培养72 h后对5 g/L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67.7%。结论:分离出的草酸青霉菌等菌株在微生物絮凝剂研究及水体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分离出10株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并评价了它们对鱼腥藻Anabaena cylindricaFACHB-82的抑藻效果。16Sr RNA基因分析表明,分离的10株细菌中三株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c、Pseudomonas protegens和Pseudomonas monteilii最为相似,一株与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相似,两株与陶厄式菌Thauera mechernichensis和Thauera aromatica相似,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微杆菌Microbacterium flavum、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auense以及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nakagawai各一株相似。抑藻结果表明细菌AB-3抑藻效果最好,其对鱼腥藻的生长抑制率达到87.11%。此外,AB-3菌对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79.89%和23.65%,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也有一定的抑藻效果,但对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抑藻效果不显著。本研究从水体中分离筛选出的一株陶厄氏菌AB-3,对试验的蓝藻都具有显著的抑藻效果,同时该菌对绿藻抑藻效果小或是没有抑制。  相似文献   

7.
以自然发酵绿豆酸浆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分离技术从酸浆中分离出5株具有絮凝淀粉活性的产酸细菌,通过群体形态、个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絮凝活性最高的菌株LLY11进行菌种鉴定,鉴定该菌株为Acetobacter indonesiensis,并命名为Acetobacter indonesiensis LLY11。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其培养条件,其最佳培养条件为:分别以1%葡萄糖、2%牛肉膏作为绿豆汁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初始pH5.0、培养温度30 ℃,在该培养条件下,测定了LLY11菌株的生长曲线,确定菌株从12 h才开始进入对数期,有二次生长,分别在24 h和42 h菌体数量达到最高值,随后进入衰亡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鉴定鲜牛奶中耐药性细菌的分布。方法:利用含有四环素(16μg/mL)、环丙沙星(4μg/mL)或庆大霉素(16μg/mL)的Luria-Bertani平板,分离样品中的耐药性细菌;采用K-B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进行确认;利用血平板测定分离菌株的溶血性;利用16S rRNA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对30份采自河北张家口地区新鲜无菌牛奶样品的平板筛选结果显示,具有耐受1种以上抗菌素细菌的样品为23份(76.67%),具有耐受2种以上抗菌素细菌的样品为7份(23.33%),具有耐受3种以上抗菌素细菌的样品为1份(3.33%);共分离得到耐受四环素菌株37株、耐受环丙沙星8株、耐受庆大霉素菌株7株;随机挑选6株(每种抗菌素耐受细菌选取2株)进行16S rRNA鉴定,结果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1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2株、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1株、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1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1株;6株细菌中α溶血3株,β溶血1株,γ溶血2株;纸片法验证结果显示,只有1株分离细菌对庆大霉素敏感。结论:鲜牛奶样品中普遍存在多种耐药性细菌,抗菌素平板可以用于初步分析牛奶样品的耐药性细菌。  相似文献   

9.
从马铃薯淀粉废水和黄河污水排放口附近的污泥中分离得到300株菌,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初筛和复筛,得到6株絮凝活性在60%以上的细菌,对6株细菌进行形态特征分析,将复筛的6株细菌悬液按照等体积的比例进行复配,絮凝率最高的混合菌为N1和N2,达到96.41%,选取絮凝率80%以上的4组构建菌中的5株细菌,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为N1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N2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N3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N4赖氨酸芽孢杆茵(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N5解鸟氨酸拉乌尔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  相似文献   

10.
苏秀榕  向怡卉  董明敏  张聪 《食品科学》2007,28(11):315-318
从盐渍与水发刺参中分离到10株菌,6株革兰氏阴性菌,4株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测试结果表明,10株菌分别为3种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phenylpyruvica Bowman)、华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奥斯陆莫拉氏菌(Moraxella osloensis)、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栖稻黄色单胞菌(Flavimonas oryzihabitans Holmes)、脲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ureae Mutters)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 Yabuuchi),后5株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检测了10株菌的胞外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10株菌对酯均无分解能力,9株菌具有胶原蛋白酶活性,7株菌具有淀粉酶活性,6株菌具有酪蛋白酶活性。多种致病菌严重影响了刺参的食用安全,也是刺参易腐败降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喀什市、疏勒县和疏附县传统发酵酸奶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凝乳试验,筛选出6株菌株(K3、L1、L2、L3、F1、F2),通过耐盐和耐酸试验,得知菌株L1在5%盐浓度、培养24h时存活率达到45.95%,F1在pH 2、培养2h时存活率为6.33%;通过16SrRNA序列扩增和序列比对后,初步确定K3、L1、L2为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L3、F1、F2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相似文献   

12.
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以及鉴定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从发酵香肠、腊肠、火腿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德氏乳杆菌,并建立了一套发酵肉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株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 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不同生态区的多个自然发酵肉制品中分离得到120多株乳酸菌,通过对分离菌株发酵适应性和发酵特性研究,从分离菌株中优选出1株能够进行单菌株发酵的乳酸菌I9.对I9的形态特征、菌落形态特征和Gram染色、过氧化氢酶反应以及生理生化指标测试表明,I9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菌株16SrRNA序列分析也证实了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4.
乳酸菌素生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乳酸菌素产生菌进行分离,得到4株理想菌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发酵液,初步确定4菌株均为乳酸菌,其中Ⅱ32菌株产乳酸最多,对各指示菌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对该菌株作进一步的研究。Ⅱ32菌株在MRS培养基上可以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无芽孢。通过API生化反应实验、16SrDNA测序可进一步确定该菌株是L·paraplantarum或L·paraplantarum。最终通过对recA-gen的PCR产物检测,鉴定菌株Ⅱ32为Lactobacillusparaplantarum(类植物乳杆菌)。牛津杯抑菌试验显示,该菌株的发酵液不仅对多数G+细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Gˉ细菌的生长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真菌没有活性。  相似文献   

15.
腊鱼中优势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性质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进传统腊鱼生产工艺并研究腊鱼生产中优势乳酸菌的种类及性质,利用鉴别性培养基从传统腊鱼制品中分离得到25株疑似菌株,根据生理生化实验确定其性质,获得4株优势菌株分别为干酪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种、香肠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并考查了4株菌株的24h产酸能力及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传统发酵浆水中分离筛选产双戊烯乳酸菌株,以期为传统浆水工艺现代化改造过程增香发酵剂的开发提供菌株来源。方法:采用经典的平板分离筛选方法初筛菌株,结合发酵性能测定复筛。结果:从甘肃传统发酵浆水中初筛得到5株产双戊烯乳酸菌,通过测定其发酵产双戊烯性能,从中复筛得到1株产双戊烯乳酸菌菌株R-32,该菌在马铃薯番茄液体培养基中产双戊烯含量可达到0.171 μg/mL;通过观察其形态、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及进行产乳酸的定性试验,鉴定该菌株R-32为肠膜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结论:本实验获得了一株可用于传统浆水发酵的产香乳酸菌株。  相似文献   

17.
番茄灰霉病拮抗细菌Bacillus-1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朋  申琳  范蓓  于萌萌  生吉萍 《食品科学》2008,29(6):276-279
为了寻找番茄灰霉病的高效生防菌,从感染灰霉病的番茄大田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灰霉病有较强拮抗能力的细菌Bacillus-1,对番茄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Bacillus-1对番茄灰霉病发病率的抑制率达到83%.经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高效拮抗菌的分离为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其防治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史振霞  杜洪利  欧旭  闫训友  刘畅 《食品科学》2009,30(21):278-282
通过对桃罐头中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生理生化指标和反证试验进行鉴定和特性研究,初步断定其主要污染菌为凝结芽孢杆菌、黄色丝衣霉、蜡状芽孢杆菌等兼性厌氧菌,并依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三种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建立了一条检验桃罐头中微生物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9.
窖泥己酸菌是重要的窖泥产酸功能菌,所生成的己酸是生产浓香型白酒主体香气己酸乙酯的主要成分,将其应用于白酒的生产,可提高白酒的香气和质量。本研究从赊店老酒不同窖池的窖泥和黄水中筛选产己酸菌株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硫酸铜显色及气相色谱分析检测,初筛从118株菌株中获得了96株可产生己酸和丁酸的菌株,大部分为兼性厌氧型菌株。其中10株高产己酸菌经分子鉴定属于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拉梅尔芽胞杆菌属(Rummeliibacillu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己酸菌拮抗对峙实验结果表明10个菌株之间均无拮抗作用,可以进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乙酸钠浓度从0.5%增加到1.0%时,产物中丁酸和己酸的总酸量最高,超过1.5%时己酸和丁酸的总量反而下降。74%的菌株在厌氧条件下产总酸量要高于好氧条件下产总酸量,厌氧条件下63%的菌株在30 ℃时产总酸量高于37 ℃时的产酸量。5株高产己酸菌在18 d发酵过程中菌浓度随着培养时间而逐渐增加,丁酸在发酵中期达到高峰并逐渐下降,己酸在发酵后期逐渐累积,产量最高达到3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