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MCT)为芯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通过剪切和高压均质工艺制备不同粒径的MCT乳状液,并通过喷雾干燥工艺制备微胶囊,探讨乳状液粒径对乳状液乳化稳定性、微胶囊包埋率及储藏稳定性(微胶囊复溶粒径、表面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对乳化稳定性、微胶囊包埋率和储藏稳定性均有一定影响。当乳状液粒径大于300 nm时,随着乳状液粒径的减小,微胶囊表面更加致密光滑,包埋率更高(>95%),储藏后复溶乳状液粒径变化越小,表面油含量越低。但当乳状液粒径小于300 nm时,壁材分子结构被破坏,乳化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再生丝素蛋白与明胶复配作为壁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大蒜油微胶囊。论文以乳状液的乳化能力、稳定性和微观形态、微胶囊的包埋率和产率为指标,探讨了壁材种类、芯材/壁材比例和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丝素蛋白与明胶以1∶1(g/g)复合配制为壁材溶液,加入壁材质量50%的大蒜油及HLB值为12.9的复合乳化剂,该体系的乳状液性质稳定,喷雾干燥前不发生相分离。经喷雾干燥制备的大蒜油微胶囊的包埋率和产率最大,分别为85%和88%。大蒜油微胶囊表面光滑,为直径10~20μm均匀球状颗粒;当储存至21 d时,微胶囊中的大蒜油保留率为88.2%。结论:再生丝素蛋白是一种理想的大蒜油微胶囊壁材,对大蒜油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SPI)、阿拉伯胶(AG)、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HI-CAP100)、麦芽糊精(MD)为壁材,茶籽油为芯材,通过简单复配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得微胶囊产品,以乳液稳定性、乳液流变特性、包埋率、水分含量、冲调性、粒径等感官特征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麦芽糊精添加量为总壁材质量的25%时,SPI/AG质量比为1:1,乳状液稳定性指数最高为94.55%;乳液流变性特性呈现剪切变稀现象;微胶囊产品具有较高的包埋率为89.58%;冲调性较好;白色粉末;含水量为2.62%;颗粒形态完整、表面光滑、大小均匀;粒径分布比较集中。是制备茶籽油微胶囊产品较为理想的壁材方式。最终确定最佳茶籽油微胶囊壁材组合方式: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阿拉伯胶。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大豆胚芽油的氧化稳定性,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大豆胚芽油粉末油脂,并研究了不同芯材、壁材比例及喷雾干燥条件变化对微胶囊化大豆胚芽油理化特性、微观结构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的表征方法包括:粒径分布、乳液稳定性、喷雾干燥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水分含量、扫描电镜及氧化稳定性等。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前,3号(壁材∶芯材为3∶5)和6号(壁材∶芯材为2∶3)样品稳定性较高,平均粒径分布均匀且较小。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实验结果建立数学模型,喷雾干燥后样品条件:当壁材含量25%、油脂含量15%及出口温度为160℃时样品的状态最佳。外形颗粒较圆整、饱满,且表面光滑、裂纹较少,并且在室温下非常稳定,此时包埋率为97.15%。该结果说明壁材阿拉伯胶与芯材大豆胚芽油具有最适比例,可制备成微胶囊化大豆胚芽油,在此条件下所制取的微胶囊可防止大豆胚芽油氧化,延长油脂保质期。  相似文献   

5.
以易氧化、热敏性强、光敏性强的深海鱼油作为芯材,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酰胆碱作为壁材,采用超声技术制备纳米乳液,并通过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3种干燥工艺制备微胶囊,进一步研究干燥方式对鱼油微胶囊的结构、理化特性和产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的深海鱼油微胶囊产品微观结构致密,呈球形颗粒,无油滴聚集现象,粒径小,溶解度较好,包埋率可达95.54%,且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能较好;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干燥鱼油微胶囊结构不规则,表面有孔状结构,表面含油率高,包埋率分别为86.70%和74.28%,有一定的油滴聚集现象,粒径较大,溶解度差;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制备的鱼油微胶囊在胃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分别为20.03%、25.98%、75.91%,在肠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分别为78.73%、71.78%、22.91%。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喷雾干燥工艺制备的鱼油微胶囊在胃液中游离脂肪酸释放率较低,但可以较好地在肠液中释放。由此可知,喷雾干燥工艺制备的鱼油微胶囊产品性能要优于其他两种干燥工艺,这为微胶囊产品的干燥工艺以及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沙棘籽油为芯材,采用CAS/MD、OSA/MD、WPI/GA/MD 3种壁材配方,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3种配方的微胶囊产品均具有较低的含水量和较高的溶解性,其中以CAS/MD为壁材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最高,微胶囊粒径小,表面光滑,热稳定性良好,壁厚度均一,沙棘籽油在胶囊中分布均匀,喷雾干燥制备过程未对沙棘籽油中的功能性成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螺旋藻为主要壁材,以亚麻油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微胶囊。考察了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及进料配方对微胶囊产品质量的影响,筛选出明胶和麦芽糊精作为辅助壁材,并对微胶囊产品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单一螺旋藻壁材包埋亚麻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空气压力3 bar,空气流速4.3 m/s,进口温度190℃,进料流量900 m L/h,进料质量分数10%,芯壁材质量比1∶3,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为48.85%。与单一螺旋藻壁材相比,复合壁材微胶囊具备更高的包埋率,以螺旋藻为主壁材,以明胶和麦芽糊精为辅助壁材制备的亚麻油微胶囊包埋率可提升至75.36%。通过表征分析及性能检测可知,喷雾干燥制备的螺旋藻微胶囊表面光滑,颗粒圆、尺寸小,平均粒径为7.20μm,且抗氧化性与市售螺旋藻粉相比提高47.7%。螺旋藻与明胶、麦芽糊精复配制得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当温度由40℃升至200℃时,复合壁材微胶囊的质量保持率为82.96%;复合壁材微胶囊能有效延缓芯材亚麻油的氧化进程,且室温储存30 d后微胶囊芯材保留率仍维持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保留青金桔籽油中营养活性成分及特殊风味物质,并方便应用于食品中,对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青金桔籽油微胶囊进行了研究。在筛选出的包埋效果及乳液稳定性均佳的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为复合壁材基础上,以包埋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青金桔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微胶囊的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水溶液质量浓度19.23 g/mL、芯壁比1∶2.5、单甘酯与蔗糖酯按质量比3∶7组成的乳化剂总添加量占乳液质量的1.0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0℃,在此条件下包埋率为84.33%;制备的青金桔籽油微胶囊为均匀的球形纳米颗粒,表面光滑且结构紧密,包埋效果好,水分含量为2.47%,平均粒径为238.56 nm,分散系数为0.26,休止角为32.81°,堆积密度为0.33 g/mL。综上,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可制备包埋效果和性质良好的青金桔籽油微胶囊。  相似文献   

9.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75℃,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0.6,壁材浓度为13%,壁芯材比例为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8.43μm。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 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 75 ℃,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 0.6,壁材浓度为 13%,壁芯材比例为 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 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 8.43 μm。  相似文献   

11.
以薰衣草香精和正十六烷为复合芯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芳香微胶囊。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及热重分析仪表征芳香微胶囊的表观形貌、粒径、包覆率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正十六烷后,香精的包覆率显著增大;当W正十六烷∶W香精=6∶4时,芳香微胶囊包覆率达到74.5%,微胶囊表面光滑,球形度良好,平均粒径为300 nm,具有良好的芳香缓释效果,说明正十六烷不仅有效提高了香精的包覆率,而且增强了壁材对香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分别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β-CD+麦芽糊精(maltodextrin,MD)、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octenylsuccinate starch sodium,OSS)、酪蛋白为壁材,以香草兰精油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制备具有缓释性的微胶囊。以产率、包埋率、溶解性、缓释性、乳化液稳定性等为评定指标,对比分析4?种壁材的包埋效果。结果表明:以OSS为壁材的香草兰精油微胶囊(VO-OSS)产率最高,为84.17%,包埋率为78.04%,溶解度和乳状液稳定性分别为96.31%和97.82%,具有良好的冲调性、溶解性和乳化性。MD与β-CD复配壁材的香草兰精油微胶囊(VO-MD)产率和包埋率最低,分别为71.37%和61.18%。在粒径方面,VO-OSS粒径最小,为190?n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VO-OSS表面结构光滑、呈球状。VO-OSS在60?℃贮存10?d后,香兰素的保留率为54.62%,表明缓释性高于其他3?种微胶囊。综合所有指标,对比其他3?种微胶囊产品,OSS是制备香草兰精油微胶囊的最佳壁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橙皮精油为芯材,变性淀粉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通过高压(1000、2500、3500和22000 psi)均质制备了不同粒径橙油乳液,从而探讨乳液粒径对喷雾干燥橙油微胶囊平均粒径、包埋率、总油量、含水量、微观形貌以及重组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同时以柠檬烯氧化程度评价微胶囊稳定性并预测其货架期。结果表明,均质压力越高,乳液粒径越小。乳液粒径对微胶囊的总油量(1.5 g/20 g)、包埋率(>95%)和含水量(<4%)没有明显影响,但会影响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微观形貌以及重组乳液的粒径分布。乳液粒径越小,微胶囊平均粒径越小,表面越光滑,重组乳液也具有更窄的粒径分布。微胶囊在37 ℃贮藏5周,经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氧化柠檬烯/柠檬烯(mg/g)变化的结果表明,以22000 psi制备的微胶囊货架期可长达11周左右,是其余微胶囊货架期的2.97~4.63倍。研究结果可为喷雾干燥精油微胶囊的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钠型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原料,制备高价离子型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钡型、钙型、三价铁型),并以柠檬油为芯材,高价离子型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柠檬油微胶囊,测定了高价离子型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离子交换率,乳液的乳化稳定性及黏度,并考察了此种淀粉酯作为微胶囊壁材对柠檬油包埋率的影响,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的形貌特征。结果表明,淀粉酯中离子化合价的改变对乳液黏度、乳化稳定性和柠檬油的包埋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三价铁型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作壁材时,乳液黏度为1.04 mPa·s,柠檬油包埋率达到了96.51%;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三价铁型壁材制备的微胶囊粒径最大,囊壁最厚。说明三价铁型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可作为一种性能良好的微胶囊壁材。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分别利用高压均质、空化射流和超声破碎3 种均质方式制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酰胆碱包裹的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并对纳米乳液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黏度、乳化产率及微胶囊形貌、理化性质、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均质工艺对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空化射流工艺制备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小,乳化产率和乳液稳定性较高,经过空化射流10 min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达87.44%,溶解度较高,微胶囊颗粒表面形态饱满、致密、无裂纹和空隙,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好。高压均质和超声破碎制得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大,乳化产率和乳液稳定性较低,经过100 MPa高压均质和400 W超声破碎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分别为80.36%和78.64%,溶解度相较于空化射流差,微胶囊颗粒表面分别出现微孔和较大的孔洞,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3 种均质工艺均有较好的包埋效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空化射流均质工艺制备的鱼油纳米乳液及微胶囊在产品性能上要优于其他两种均质工艺。本研究可为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产品的均质工艺选择以及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Numerous advantages of turmeric oleoresins over ground turmeric are offset by their sensitivity to light, heat, oxygen and alkaline conditions. This can be overcome by microencapsulation. The present work evaluates the efficacy of pullulan to achieve a stable emulsion of turmeric oleoresin and its subsequent microencapsulation. Different ratios of gum arabic and maltodextrin (100:0–0:100)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appropriate wall material for encapsulation of turmeric oleoresin by spray drying. The emulsions were prepared at 10% loading of turmeric oleoresin, and evaluated for emulsion stability index, particle size and viscosity. The microcapsules prepared by spray drying of these emulsions were evaluated for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encapsulation yield, and stability of volatiles, non-volatiles and total curcumin for six weeks. The efficacy of pullulan was seen from emulsion characteristics,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yield, and t1/2, the time required for a constituent to reduce to 50% of its initial value.  相似文献   

17.
针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Epigallocatechin gallate)稳定性差、易氧化降解的问题,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对其进行包载,建立EGCG稳态体系的制备工艺,并对产品微观形态及离心稳定性进行考察,进而通过喷雾干燥对其微胶囊化包埋,得到了粒径均一、稳定性较好的EGCG微胶囊。结果表明: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SSOS,sodium starch octenyl succinate)添加量70.0 g、水相油相比8:1 (g/g),剪切速率9000 r/min,剪切时间3 min条件下制备EGCG单层乳液,其离心稳定性系数可达0.138;在阿拉伯胶浓度15%,9000 r/min剪切3 min条件下,进一步制备而得的EGCG多层乳液稳定性较高。经喷雾干燥所得微胶囊的粒径在1~10 μm,其包封率达53.5%±0.5%,呈表面有褶皱无裂痕的椭球状,具有较好热力学稳定性。本研究为提高茶多酚稳定性,拓宽茶多酚产品应用领域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月月  段续  任广跃  周四晴 《食品科学》2018,39(12):232-238
为得到包埋效果好、品质优良的洋葱精油微胶囊,采用喷雾干燥法,研究壁材种类、芯材-壁材用量比和固形物用量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及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貌、感官性状、包埋度、含水率、溶解度、堆积密度、贮藏稳定性等。结果表明:在复合壁材为阿拉伯胶+β-环糊精(质量比4∶3)、芯材-壁材用量比1∶4(mL/g)、固形物用量20%的条件下,洋葱精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2.35%;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微胶囊表面连续,呈光滑的球形;且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粉末均匀不黏壁,能够有效掩盖洋葱精油的辛辣刺激性气味,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微胶囊的包埋度、含水率、溶解度、堆积密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21.32%、3.69%、97.56%、0.786?g/cm3、46.35?℃,表明微胶囊易于溶解,含水率低,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一般贮藏温度。因此,最佳制备条件下微胶囊产品品质较优,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及市场接受度。  相似文献   

19.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奇亚籽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对冷冻干燥制备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优化,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表征微胶囊性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壁材比(酪蛋白酸钠∶D-乳糖-水合物)1.1∶1(质量比)、固形物浓度31.32%、壁芯比2.34∶1(质量比),包埋率达到90.65%。所得微胶囊产品含有芯材、壁材的特征峰,表明形成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结构。制得的奇亚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紧凑的结构,大小均匀,流动性较好,粉末表面光滑,黏度小,稳定性良好,可满足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为奇亚籽油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