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服饰是各族文化传统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符号中华大地56个民族,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产业在推动我国各地经济、旅游、文化及各族人民生活生产中发挥着无以伦比的重要作用。尤其针对一些具有传承和标志性特色的民族服饰,将其进行有效规范和深入,细致的标准定位与梳理,对加强其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更是从科研和技术层面,对民族文化的一种高质、高端的保留、继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民族服饰是各族文化传统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符号.中华大地56个民族,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产业在推动我国各地经济、旅游、文化及各族人民生活生产中发挥着无以伦比的重要作用.尤其针对一些具有传承和标志性特色的民族服饰,将其进行有效规范和深入、细致的标准化定位与梳理,对加强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更是从科研和技术层面,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一种高质、高端的保留、继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3.
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意义,为此政府、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身都应互相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柴阳 《中国科技博览》2011,(29):531-532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已取得一系列成就,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没有系统地展开。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和传承体系是保护、开发、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个人认为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限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传承才能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从而达到真正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作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民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但都远远满足不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所以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形势。  相似文献   

6.
李夏 《包装工程》2018,39(22):92-96
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它承载历代先辈的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饱含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宣示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拯救其脱离窘境便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方法 透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瓶颈,找寻影响因素,提供解决对策。将非遗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推广的有效路径。结论 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扩大非遗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和技术手段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致欣  谷菁菁 《包装工程》2015,36(10):36-39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的保护手段,特别是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得到理性认识。方法采用一分为二的哲学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手段及现代数字化手段进行正反两面对比分析。辩证地去分析这两个手段的利与弊,从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理性看待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热潮,不盲目追捧。结论通过对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数字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亟待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妍  张婕 《包装工程》2019,40(4):192-196
目的 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 客观分析天津现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情况,将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有效衔接,从创意重构中重建消费者的认同感,利用可持续保护建立开放流通方式,在市场及品牌构建中发展产业化层级销售方式。最后,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分类研究,探求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结论 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并针对其动态变化信息为其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衔接,总结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保存与保护的可靠模式,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娜 《中国科技博览》2010,(26):184-18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分析婺剧艺术遗产的生存现状,论述了地方高校参与婺剧艺术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探索参与保护和传承婺剧艺术文化遗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弢 《上海包装》2023,(7):181-18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南京及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数量、类型、主要形态以及功能定位,提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设的相关举措,以期对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开平碉楼古村落地区旅游业与文创产业发展不平衡,当地文创产业缺乏协同发展,在旅游业相对发达的状态下,世遗文化的传播较为逊色。DIY立体模型的伴手礼,通过创造力与创新,将世遗建筑与艺术结合并进行推广,以形成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现代产业。本文旨在促进中华世遗文化的发展与弘扬,使区域特色世遗文化得到充分传播,并提高大众对世遗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世遗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曲艺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它的保护应该按照艺术自身规律进行,不能不加辨别的统一对待。在保护中不仅要搜集整理文本资料,复制原生态表演空间,更要重视构成曲艺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这主要指传承与接受两个子系统的自生产与互动再生产。只有在这种整体性有机保护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曲艺文化的当代传承。  相似文献   

14.
张婉玉 《包装工程》2017,38(18):136-140
目的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服务的策略设计,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形式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服务价值。方法从服务设计的观点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属性,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类别及其价值体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设计策略,分析羌族银饰文化服务的用户历程,使用服务蓝图工具研究服务系统中的接触点和相关者利益,构建APP应用框架。结论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建立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体系,挖掘文化作为服务资源的可能性,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的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满足大众文化提升需求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布江拼布绣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分析了大布江拼布绣的定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3个解决方案,一是社区认同的问题,只有社区认同和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能真正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生存下来;其二,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从小学如何培养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分析中学、大学各个层次学校如何开展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准备,为非物提供未来的设计师和潜在的消费者;三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机构也需要为传承人提供更大的社会空间和如何保护传承人问题,及传承人如何提升自身素养展开。  相似文献   

16.
杨桃  白晨  廖露 《中国科技博览》2014,(26):273-273
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荥经黑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荥经砂器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边缘化,便导致了传承后继无人,器型和技术相对原始等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严菁 《标准科学》2013,(8):36-38,43
本文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及技术路线,以青海省为例,提出其标准体系框架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杜杰  郜雨佳 《包装工程》2019,40(22):219-225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在APP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传播与数字媒体技术相融,确保用户黏度的同时,提升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用户新体验,以数字化传承方式进一步扩大凤翔木版年画的社会影响力及传承性。方法利用APP知识叙事型结构与用户娱乐互动体验结合,针对不同受众人群进行模块功能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用户自创造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再设计,进行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结果结合凤翔木版年画信息传播和用户体验设计实践,对其知识内容和用户交互体验进行APP设计。结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综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兼顾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承与发展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目的在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大众生活,跟上时代步伐,以崭新面貌呈现新的生命,挖掘更大的艺术价值。针对这个目的,现以晋南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为例,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展现晋南木板年画的制作流程以及工作环境的交互平台与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20.
王巍  窦巍  马驰 《包装工程》2018,39(12):68-74
目的从技术层面和应用方式上提出了图形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研究图形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多平台的资源库建设将图形技术从赏析作品、认知技艺和宣传文化的层面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尝试结合二维技术、三维技术、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表现手段多样化。通过打破应用技术间的界限,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上存在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原有"文物式"的保护变成对其内容上的保护。结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