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以肇源站测验设施建设为例研讨了一种水文测验设施对洪水影响的评价方法,分析了其设施阻水,壅水对行洪无甚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引水工程设计、建设中除了综合考虑工程用途、安全、投资等因素外,也应结合灌溉供水管理的需要,考虑水文测验设施的建设,与立体工程一同设计、建设或预留,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水文测验拦河索组合式接地防雷设施是一种经济实用的防雷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地完善和修正该设施,使其在理论上有较强的依据,扩大了其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水文测验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水文观测环境,即水文测站的测验手段、观测场地和仪器、设备、设施、通讯线路及测量标志,是进行水文勘测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的宝贵财产,应当受到保护。但是,近几年毁坏测验环境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着水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何保护好水文测验设施?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推进水文测报实现现代化,提升水文服务强监管支撑能力,本文对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文测验中的实践展开分析,介绍了SL流量计在线流量系统、雷达波在线测流系统、无人机测流技术在水文测验中的具体实践,并对提升水文测验中信息化水平进行探索与思考。该实践与思考对实现水文测验的信息化、自动化、智慧水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文站人工观测水位的现状,研制了手持式数据遥控器,降低了水位观测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水情信息的传输时间,增强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功能。综述了数据遥控器的研制过程以及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的作用,围绕水位信息观测须及时、准确、快速传输这一宗旨,提出了以手持式数据遥控器完成信息监测、近距离传输达到远程实时发送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小浪底一花园口区间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暴雨中心之一,建设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十分必要。该系统建设由水文测验设施建设、水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建设、气象水文预报系统建设、预警预报中心建设4个部分组成。建设目标是基本实现小花间水文测报自动化,达到缩短测验历时0.5~l小时、3~5分钟内收齐区域水情信息、花园口洪水警报预报预见期超过30小时、预报精度明显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时连全 《人民黄河》2001,23(B10):37-37,39
水文设施设备是水文测报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水文设施设备陈旧落后,老化失修问题一直阻碍着水文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计委、水利部拨专项基金,加大水文设施设备改造建设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总结水文设施设备专项建设管理的同时,对水文设施设备依法保护的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张诚  赵新生  张敦银 《人民黄河》2004,26(2):8-9,12
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数字黄河”工程的首项工程。结合系统中水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介绍了水情测报系统的组成和远程终端设备(RTU)的工作原理与功能,以及水文测报专用数据采集终端YSCADA-1在小花间水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对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黄河展宽区为黄河南展宽区、北展宽区的统称,是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建成近40年从未启用过。从2006年开始,国家开始取消对黄河下游南北展宽工程分凌分洪的任务。由于诸多原因,造成展宽区内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存等条件落后,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因此,应尽快实施黄河展宽区水利配套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黄河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简称小花间)是黄河下游重要的洪水来源区,有伊洛河和沁河两条一级支流汇入黄河,支流上分布着大量的水库,而此区间黄河干流缺乏骨干水库控制洪水,调查支流的水库分布及蓄水现状,对于掌握水库蓄滞洪水、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遥感图像的特点和监测水库的原理基础上,提出了卫星遥感调查黄河小花间水库的技术与方法。调查发现黄河小花间共有水库620座,平均水库密度为1.75座/(100 km2),主要分布在伊洛河中下游、沁河和蟒河的中游地区。应用结果表明CBERS遥感图像能够满足黄河小花间水库调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报耦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河下游防洪需要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座水库联合调度,客观要求花园口站洪水预报的预见期不少于30小时,要实现这一目标,惟一途径是通过暴雨洪水预报耦合技术的研究,建立暴雨预报和洪水预报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模型,直接应用降水预报的结果进行洪水预报。通过分析国内外气象预报,洪水预报和暴雨洪水预报耦合技术研究现状,介绍了黄河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暴雨洪水预报耦合技术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确立了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九堡—韦滩河段属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床宽浅,流势散乱,近年来河势失控,畸形河势持续发展,造成滩地大量坍塌,危及村庄、堤防安全。在简要阐述九堡—韦滩河段游荡特征、分析2008—2012年河势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指出河势失控的原因在于工程长度不足,工程迎流、送流能力差。根据九堡—韦滩当前河势变化,参考以往物理模型试验成果,提出了工程建设方案,建议:下延毛庵、九堡工程,上延三官庙工程,增强上述工程的迎流、送流能力;上延韦滩工程,迫使河势北移,主流归槽。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高村至孙口河段因经常出现过流能力明显小于其上下游河段的驼峰现象而被称之为驼峰河段。根据实测资料分析驼峰河段不同于其上下游河段特殊的边界条件,探讨驼峰河段特殊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驼峰河段具有易淤难冲的特点,属于冲淤交替变化的临界河段;2黄河下游河底高程抬升幅度最大的河段在高村附近,比降最小的河段在孙口—艾山附近;31974—2002年滩唇高程在驼峰河段增加最多,驼峰河段平滩河宽远小于上游河段平滩河宽,驼峰河段平滩断面面积也较小。  相似文献   

15.
首先基于河床演变理论及实际经验分析了游荡河型形成的4个条件,它们是堆积性、坡降大,河道宽浅、滩槽差小,流量变幅大、洪水暴涨暴落。其次,根据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1960—1964年黄河铁谢—裴峪段游荡性已基本消失的实测资料,和丹江口水库汉江下游由游荡性分汊河道转化为单一河道的趋向,论证了局部河段游荡性减弱和消失的可能性。为了实现长河段游荡性消失,提出的主要措施是:完成水沙调控体系特别是古贤和碛口水库的建设;大范围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淤,同时避免暴涨暴落;减缓坡降,使断面趋向窄深,并加大滩槽差,稳定主槽。再结合其他措施,黄河下游河道游荡性有可能消除。最后,指出了消除游荡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近年来长期处于小流量的过程,局部河段与中水整治工程布局存在不匹配现象,其突出表现为畸形河势的形成。这一现象不仅会造成滩区塌滩,而且随着畸形河道的发育,有可能形成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造成主流直接对大堤顶冲的风险。2016年以来,随着下游汛期来水量的增加,原来存在的开仪—赵沟、裴峪—大玉兰、东安—桃花峪等畸形河势,已在自然水力条件下消除,河势逐步规顺,然而韦滩河段存在的畸形河势仍然存在。基于原型调研、模型试验等手段,对韦滩河段畸形河势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目前黄河下游水沙调度过程中最大洪峰流量一般为4 000 m~3/s左右,此水沙过程下该畸形河势难以自然消除,若要实现所需的水力条件,需要洪峰流量量级达到10 000 m~3/s。黄河下游水沙调度目标是保滩运用,针对该河段的畸形河势,建议采用人工切滩的方式,开展人工裁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原型观测和实体模型试验,对黄河下游桃花峪—双井河段的工程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目前桃花峪—双井河段整治工程未起到有力的控导河势作用;②桃花峪、老田庵、保合寨和马庄工程作为一组关键性节点工程,在规划设计情况下显示出了较强的河势控导能力,流路基本按规划行走,说明该处工程布局是合理的;③调弯桃花峪下延工程、下延老田庵和马庄工程、上延保合寨工程,老田庵和保合寨工程就能靠河着溜,对河势发挥强有力的控导作用,其下游河势也将逐步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弯曲河道挖河疏浚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针对黄河利津至渔洼河段,就不同挖河方案的回淤过程和挖河效果,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进行了模拟研究,河道挖槽疏浚回淤过程一般规律的模拟结果与河工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挖槽后上游有较大冲刷,挖槽段回淤较快。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挖槽疏浚增加了河道输沙能力,降低了洪水位。挖槽横断面面积一定时,存在一个使挖槽淤积比最小的最佳挖槽形状。  相似文献   

19.
论黄河河床不抬高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骅 《人民黄河》2002,24(2):7-9
黄河下游泥水淤积形成悬河,为国家防汛保安之心腹大患。分析认为,防沙减沙、加强中上游水土保持是治黄之本,进而提出“上中下游区域、大中小坝库工程,点线面治理三结合,拦、淤、保、冲、排五兼顾,以拦、淤、保为核心”的治理方略,以防治黄河河床抬高。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水旱灾害治理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防洪抗灾及水沙利用的生产实践过程中 ,胜利油田提出了适合黄河特点的取水工程系统和堤坝施工工艺 ;与此同时 ,得出了引黄取水必须与河道治理相结合 ,必须遵循水沙运动自然规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