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7月15日早7点,甘肃永登县某地发生一次6.2级地震,许多砖木及土坯墙结构农房遭到严重的破坏。房屋震害情况如下:1.农村房屋大多数是土坯墙及砖木结构的小平房。其结构简单,平面规整,传力简捷,但基本自振周期短,地震反应大。水平地震作用时,建筑物以剪切破坏为主,兼有扭转效应。2.农房前墙门窗洞口过大,窗间墙上下均出现细小水平缝。过大的窗洞使宙间墙仅留下250~500mm宽,同时宙间墙与横墙接控不好,形成独立的砖柱。当遇横向地震作用时,洞口的下截面受弯曲破坏,产生水平缝,洞口的上截面,预制钢…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砖混结构教学楼在窗间墙扶壁柱增强配筋条件下的抗震性能和地震破坏机理,按照1/2的缩尺比例设计制作了1个2层砖混结构试验模型,在窗间墙中设置扶壁柱并增强柱截面的配筋,采用拟静力试验对模型的破坏特点、延性和耗能能力以及窗间墙的破坏模式和纵墙的宏观破坏机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窗间墙扶壁柱配筋率较高时,扶壁柱与两侧砖砌体的协调变形能力差,导致模型的破坏位置集中,模型表现为层间破坏模式,窗间墙发生剪切破坏并出现垮塌,纵墙的宏观破坏具有"强梁弱柱"特征,模型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均较差。因此,砖混结构教学楼的抗震设计应合理控制窗间墙中扶壁柱的配筋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窗间墙及一字墙分别建模,并进行应力分析,得出加载点反力-位移曲线和模型变化云图,并且和在试验中设置隔离缝的非窗间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带构造柱砖砌体结构窗间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而带隔离缝的窗间墙和一字墙发生弯曲破坏,且非窗间墙较窗间墙延性增大,抗剪承载力降低,抗震性能提高。在房屋施工时可在窗台墙与窗间墙之间设置通常的竖向隔离缝将二者隔开,使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转变为弯曲破坏,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既有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特大地震倒塌能力,提出一种以地震破坏机制控制为目的的结构抗震加固设计思路,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对结构的纵向窗间墙进行三面抗震加固,同时在墙体两端采用竖向钢筋对钢筋网进行可靠锚固,按照1/2的比例设计2个两层缩尺砖砌体子结构试验模型,通过拟静力试验分别对普通窗间墙模型和窗间墙加固模型的宏观破坏机制、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窗间墙模型发生薄弱层机制,模型最终形成倒塌机制;窗间墙三面抗震加固并锚固条件下,模型发生整体型破坏,并最终形成"强柱弱梁"式延性破坏机制,窗间墙形成"摇摆"机制,模型的墙体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比普通窗间墙模型均得到显著改善,验证了该加固设计方案对于控制结构破坏机制和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日本关西大地震房屋的破坏概况坚桉1995年1月17日早晨5时45分,日本关西兵库县发生了7.2级强地震,此次地震造成5万多栋房屋建筑坍塌。下面介绍房屋建筑的破坏概况。1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以装配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破坏最为严重,90%破坏倒塌...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砖混结构教学楼的抗震性能,通过对其纵向窗间墙局部配筋并在墙体两端采用竖向钢筋进行锚固配筋,按照1/2的缩尺比例设计了2个砖混子结构模型。采用拟静力试验分别对普通窗间墙和配筋窗间墙的子结构模型的破坏模式、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刚度退化、延性、耗能性能以及窗间墙的破坏模式和纵墙的破坏机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窗间墙模型表现为层间破坏机制,窗间墙发生剪切破坏,纵墙发生“强梁弱柱”式破坏;窗间墙局部配筋并进行锚固的模型发生整体型破坏,窗间墙弯曲破坏,纵墙的破坏机制具有“强柱弱梁”特征,层间变形均匀,模型的破坏形态、耗能能力和延性等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4·20”芦山地震灾区自建单开间砌体结构农房震害非常严重,文章基于典型案例1/6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3层无构造柱单开间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震动反应特性与破坏机制。考察模型裂缝开展与自振频率、阻尼比、楼层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应变监测结果表明:3层单开间农房7.5度小震处于弹性状态,8度小震窗口墙体出现裂缝,6度大震模型出现水平通缝,7.5度中震结构破坏;芦山地震飞仙关波作用下单开间农房震动存在共振放大效应,结构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是El波和人工波作用下的2倍以上;模型结构正面裂缝多于背面裂缝,底层产生水平通缝是结构发生倒塌的关键因素,破坏前无明显变形,为脆性破坏。据此提出单开间房屋结构体系极不合理,共振效应是芦山地震中单开间砌体结构农房遭受重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装配式预制陶粒混凝土外墙的抗震性能,对5个不同窗墙比的单层单跨陶粒混凝土墙体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5个墙体的裂缝开展过程、破坏模式以及墙体的强度、变形能力。结果表明:窗墙比越大,墙体初裂荷载及初裂位移越小,但窗墙比对墙体极限承载力没有明显影响。窗墙比较小的墙体最终破坏区域为节点区域混凝土;而窗墙比较大的墙体最终破坏区域为节点区域及洞口周围混凝土。因此为满足多高层结构的抗震要求,装配式预制陶粒混凝土墙体在窗墙比较大时应进行洞口加固或使用可滑移节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行研制的三维叠层剪切模型箱,完成黏土层中典型三层三跨地铁车站模型的地震响应大型振动台试验。通过对车站模型结构和土层中的加速度时程及其傅里叶频率幅值谱的对比研究,分析地下结构动应变变化规律及结构破坏宏观现象。揭示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制为地下结构地震响应主要受周围土层控制,土层相对较软时,地下结构易发生破坏。同时,埋深越浅,地下结构破坏越严重。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模式是地下结构周围土体的剪切变形使结构产生层间相对位移,当位移过大时,楼板与侧墙将发生拉伸破坏。而柱子则在剪切或弯矩作用下可分别产生剪切破坏和弯曲破坏,或在同一根柱子上同时出现剪切和弯曲组合破坏。  相似文献   

10.
新建多层砖混住宅近期震损加固实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4月14日上午10时47分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里氏4.7级地震 ,震中烈度为6度。唐家庄5号小区在本次地震中震损较为严重。该小区始建于1984年 ,共有楼房14栋 ,系3层砖混结构 ,毛石基础 ,总建筑面积为16584m2 ,震后楼房各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经专家鉴定已不能正常使用 ,必须进行加固维修。1震损情况(1)主体内外纵墙各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裂缝及斜裂缝 ,且底层纵墙裂缝较上层多 ,破坏严重(图1)。(2)女儿墙、烟囱出现不同程度的错位 ,个别烟囱倒塌。(3)室内120mm厚非承重墙…  相似文献   

11.
王绍豪  方鄂华 《建筑技术》1997,28(10):715-719
带混凝土筒大开间砖混结构灵活住宅承重墙间距达4.8~7.2m,使每户住宅户内形成可灵活布置隔断的大空间,在为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建议,除介绍布置及构造要求外,对多层混凝土筒-组合墙及组合墙的内力分配,截面设计等也提出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郑巨清  周新明 《建筑》1996,(2):39-39
一、墙体裂缝的分析砌体结构房屋由于种种原因,产生裂缝,破坏了整个房屋的整体性,影响使用,甚至导致房屋的破坏。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常见到的结构墙体裂缝大致有下列三种:1水平裂缝。水平裂缝往往发生在钢筋混凝土平屋盖砌体房屋的顶部,这是由于屋盖在高温作用下伸长,对砖墙产生了推力(混凝土伸长比砌体伸长大)。有时水平裂缝面发生在窗间墙处,在两对角处成对出现,造成这种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地基不均匀变形或沉降缝处理不当所致。2.斜裂缝。斜裂缝常发生在窗间墙,内墙或外墙上,大部分裂缝通过窗口的两对角,呈八字形。在紧靠…  相似文献   

13.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1/2比例模型拟动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四层砖房 1/2比例模型进行了拟动力地震反应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这种结构的动力反应和破坏机理;分析了试验模型的水平承载力和破坏状态;最后对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前振动台模型试验很难真实模拟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以大开地铁车站结构为原型,考虑周围土压力等效,基于单层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层间位移角划分体系,确定了以位移控制的循环加载曲线,设计并开展了1∶7的大比尺模型结构推覆试验,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车站结构中柱端部会先于结构的其他构件出现裂缝,发生先拉后压破坏,随着中柱承载能力的下降,结构内力开始重新分配,上覆土压逐渐向侧墙转移,进而导致顶板端部和侧墙顶底端裂缝开始发展,最终结构整体失去承载能力。与数值模拟结果相比,设计的大比尺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推覆加载试验能够准确模拟单层地下车站结构的地震破坏过程。同时,与已有的单层地下车站抗震性能水平研究结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新模型试验方法能够合理再现单层地下结构抗震性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裴城  王飞 《低温建筑技术》2017,39(4):142-144
新疆地区处于地震高烈度区及地震高发区,在历次地震中,新疆农村地区房屋受灾严重,尤其是生土结构农房。故对新疆地区的生土农房建造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采集分析了南北疆地区生土农房的选材、墙厚、基础形式、屋盖形式、结构布置等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生土农房在地基处理、墙角保护和抗震构造措施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本地区的生土农房设计与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机理探讨魏琏,王迪民,韦承基,王亚勇一、前言1988年11月6日我国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境内,相隔仅13分钟,先后发生里氏7.6级和7.2级强烈地震,澜沧、耿马、双江等县城及邻近17个乡镇的建筑遭到不同...  相似文献   

17.
北方地区农宅普遍存在前纵墙开洞过大、前纵墙抗震刚度过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增砌墙体的加固方案。设计了3组增砌墙体的试验研究方案,采用拟静力方法进行抗震性能试验,从破坏情况、极限荷载与开裂位移等方面对墙体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砌墙体可有效地提高农房前纵墙刚度,提高农房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地震破坏与墙体材料革新何家福(云南省墙改办公室)近二十多年来,地震给震中附近的建筑造成的破坏,如人畜伤亡、财产损失,对幸存者将永世难忘。特别是云南省1995年7月12日益连西中缅边界发生的强烈地震,10月24日武定的6.5级地震,震中发窝乡为9度的烈...  相似文献   

19.
筒体剪力墙是框架-核心筒的第一道抗震防线,确定墙体的损伤分布是抗震性能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双筒结构为例,采用YJK软件进行整体结构小震与中震反应谱性能设计,采用ABAQUS软件进行大震及超大震的动力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小震作用时,筒体墙肢承担超过90%的楼层地震剪力;中震作用时,底部局部墙肢出现受拉;大震作用下,受高阶振型影响,结构中上部墙肢损伤较底部的大;超大震作用下,结构墙肢损伤演变过程表明中上部墙肢先出现损伤,后底部墙肢开始出现破坏,当周围墙肢出现损坏时结构呈倒塌破坏状态,其中墙肢出现的破坏部位同中震结果是一致的,可见不同地震水准间反映的结构薄弱部位还是能起到相互验证的作用,结果也较为可信。分析结果还表明针对薄弱部位采取的加强措施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是一种新型组合结构体系,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尚未规定其变形限值。为提出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合理的层间侧移限值,本文对已有的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概率方法分析了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在开裂、显著屈服、峰值荷载、破坏时的最大层间侧移比。同时,还采用累积层间塑性侧移比、累积延性比、累积能量耗散系数对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破坏时的性能点进行了定量描述。分析结果表明: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首次开裂时的平均层间侧移比为1/1368;取单侧置信区间下限确定的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显著屈服及峰值时刻的最大层间侧移比分别为1/253及1/97。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在破坏时以单侧置信区间下限确定的最大层间侧移比及最大层间位移延性比分别为1/64及3.50;所对应的累积层间塑性侧移比、累积层间位移延性比、以及累积层间能量耗散系数分别为0.12、26.45、及12.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