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M-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单一纳米氧化锌(ZnO)和石墨以及二者复合填充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在干摩擦下与GCr15轴承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PI复合材料及其对偶件磨损表面形貌状况。结果表明,填充纳米ZnO后,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变差,填充石墨后,PI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显著改善;而复合填充纳米ZnO和石墨后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最佳,即二者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PI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同其在偶件磨损表面形成的转移膜的性质密切相关,纳米ZnO能显著增强转移膜与对偶件的结合强度,不同PI复合材料呈现不同的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应用材料试验机对橡胶与聚乙烯共混微孔材料进行力学性能表征,了解其材料组份和加工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同时检验材料透水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玄武岩(BF)/黄麻(JF)/聚乙烯(PE)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和扫描电镜(SEM)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和处理方法对黄麻/聚乙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工具技术》2009,43(8):101-101
经过一年多建设,天津石化百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中的3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项目顺利建成。  相似文献   

5.
6.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单晶体氧化锌微/纳米带,通过银膏将其固定在镀有二氧化硅绝缘层的硅基板上,用镀有铂金属的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探针触碰单晶体氧化锌微/纳米带,构成测量回路。通过试验获得氧化锌微/纳米带电阻与其长度呈非线性关系,并且当长度到达切断长度时,微/纳米带电阻突然增大;试验测得切断长度为17.5μm,且切断长度附近的电阻与长度关系也是非线性。建立氧化锌微/纳米带的平面导电模型,说明在氧化锌微/纳米带中电子倾向于在主导电平面内运动。分析得出单晶体氧化锌微/纳米带晶格面的各向异性是使其电阻与长度呈指数的增长关系的主要原因,与试验相符。此外,通过向氧化锌内掺杂Bi_2O_3、Co_2O_3等杂质发现,杂质的加入能使氧化锌微/纳米带的电阻与长度的非线性关系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1]分析高密度聚乙烯中抗氧化剂1010的含量,样品采用液氮保护粉碎成粉末,以氯仿为溶剂,在80℃的水浴锅中回流萃取6小时后,以丙酮定容至100mL,然后采用0.45μm的有机膜过滤,直接进样,方法回收率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机械粉碎法制备出废弃交联聚乙烯(XLPE)原料,并用转矩流变仪混炼出XLPE增强的XLPE/HDPE复合材料,再用微型注塑机将复合材料加工成型。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摆锤冲击试验机与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缺口冲击强度与摩擦磨损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形貌并分析摩擦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XLPE填充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呈现轻微下降的趋势,缺口冲击强度先增加后减小,比磨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而摩擦因数变化不大;当复合材料的XLPE质量分数为6%时,缺口冲击强度比HDPE材料提高了25.6%,比磨损率下降了10%。可见添加少量废弃的XLPE,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性能,且对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影响不大。XLPE/HDPE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若废弃XLPE添加量过多时,表现为疲劳磨损。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4种硫化体系,研究了不同硫化体系对MCS胶料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交联剂MgO用量对改性氯磺化聚乙烯橡胶(MCS)胶料硫化特性、力学性能以及耐热老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金属氧化镁和双马来酰亚胺复合硫化体系的MCS胶料的综合性能最好;随交联剂MgO用量增加,MCS胶料的100%定伸应力以及邵A硬度增加,耐热老化性能提高,扯断伸长率下降,拉伸强度和硫化特性并无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工程项目概况及特点 1.工程概况 25万t/a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生产单元主要包括原料精制、乙烯精制、催化剂、反应、树脂脱气及排放气、添加剂、造粒、树脂处理、公用工程单元;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无机纳米粒子的特性以及无机纳米粒子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等高分子自润滑材料的力学、摩擦学等性能,并对其改性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纳米氧化锌的微观结构分析,可知其平均粒径为17.5nm;通过EDTA络合滴定法分析,纳米氧化锌粉体纯度大于99.7%;BET氮吸附表征,300℃焙烧1h所得氧化锌粉体比表面积达58.13m^2/g(400℃焙烧1h为37.4m^2/g)。用50%的纳米氧化锌代替普通氧化锌在耐热输送带覆盖胶中的应用表明,覆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热性能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纳米氧化锌改善丁腈橡胶摩擦学行为的微观机制,考察纳米氧化锌增强丁腈橡胶的原子运动速度、剪切动力学与摩擦因数。结果表明:在剪切条件下,纳米氧化锌增强丁腈橡胶分子链段沿剪切方向分布完整连续,纳米氧化锌的存在提高了丁腈橡胶分子链的刚性;纳米氧化锌增强丁腈橡胶上下摩擦界面的原子运动速度峰值分别比纯丁腈橡胶材料的低11.8%与37.1%,说明纳米氧化锌的存在限制了胶料摩擦表面原子的热力学运动,减小了胶料摩擦剪切变形的程度;与纯丁腈橡胶材料相比,纳米氧化锌增强丁腈橡胶具有更低的摩擦因数,纳米氧化锌的存在增强了橡胶分子链的结合力,提高了胶料抵御剪切变形的能力,改善了胶料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滚压振动磨通过两种途径制备了纳米氧化锌,一种是在干法室温条件下直接将纯度为99%的普通商业氧化锌制备成纳米氧化锌,另一种同样是在干法室温条件下,首先利用滚压振动磨将金属锌制备成为尺度为3~5 nm的锌量子点,然后将其水解,得到纳米氧化锌(副产物为氢气)。同时,研究了所得纳米氧化锌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对于商业氧化锌,滚压振动11 h得到的粒径最小,形貌和尺度分布也最均匀,平均粒径为60 nm;当催化剂的用量为50mg时,甲基橙的降解率最高;由锌量子点水解得到的纳米氧化锌对甲基橙的光催化性能远远优于直接加工11 h的试样,降解率达到97.91%;而在同样的降解率条件下,前者具有更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UMT-5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和万能材料试验机考察TiO2和SiO2两种纳米颗粒对碳纤维(CF)/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和磨痕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纳米TiO2和SiO2的加入可以改善碳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从而改善了 CF/UHMWP...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液共混母胶法制备了纳米石墨/氢化丁腈橡胶(HNBR)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微观结构、硫化性能、力学性能、耐磨性能等,并将其与采用传统机械共混法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溶液共混母胶法可使纳米石墨更加均匀地分散在HNBR基体中;与传统机械共混法相比,用溶液共混母胶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和力学性能更优,最...  相似文献   

17.
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纳米SiO2颗粒和玻璃微珠共混改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相对滑动速度、载荷以及玻璃微珠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对磨损形貌和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纳米SiO2颗粒和玻璃微珠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硬度、压缩弹性模量和摩擦磨损性能;相对滑动速度对复合材料摩擦因数和磨损率有很大的影响;载荷对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影响不明显,但磨损率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纳米SiO2颗粒和玻璃微珠混合改性后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主要是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  相似文献   

18.
纳米ZnO填充的PTFE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得胜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体积含量的纳米氧化锌(ZnO)填充的PTFE基复合材料在于摩擦条件下与不风对摩时的摩擦学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微镜(SEM)对PTFE及纳米ZnO/PTFE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磨损表面和转移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纳米ZnO/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与纯PTFE基本相当,但耐磨性明显优于后者,纳米ZnO在复合材料中的最佳含量为15vol.%左右。  相似文献   

19.
纳米陶瓷刀具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陶瓷材料由于第二相颗粒的加入,使材料的许多性能与一般的陶瓷材料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比较A12O3基系统和Si3N4基系统这两种主要的纳米结构陶瓷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纳米陶瓷刀具材料显微结构的变化和力学性能的提高,并就目前关于纳米陶瓷刀具材料增韧补强机理的模型进行了比较,最后给出了纳米陶瓷刀具材料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多种分层纳米氧化锌传感器C2H2检测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乙炔(C2H2)气体是运行电力变压器油中溶解的主要故障特征气体之一,能有效反映变压器的放电故障。气体传感器是在线监测油中溶解气体的核心。提出一种不同形貌结构的分层氧化锌(Zn O)纳米传感器,基于实验室平台研究其对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C2H2的检测特性及气敏机理。结果表明:由于比表面积的提高,花状Zn O纳米传感器比棒状和颗粒状Zn O纳米传感器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快的响应特性,并保持良好的线性度和稳定性。该结果为高性能C2H2Zn O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