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短波跳频通信技术差分跳频,频率转移函数设计和信号的检测方法是差分跳频中的关键技术。在瑞利衰落信道上,在有部分频带干扰和加性高斯白噪声共存的条件下,采用乘积合并接收的方法,对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误符号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做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了,在瑞利衰落信道上差分跳频通信系统采用乘积合并接收的方法要比采用线性合并接收的方法具备更好的抗部分频带干扰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抗部分频带噪声干扰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短波跳频通信技术差分跳频。频率转移函数设计和信号的检测方法是差分跳频中的关键技术。针对逐符号检测接收和序列检测线性合并接收两种信号检测接收方法,分别就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抗部分频带噪声干扰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做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差分跳频通信技术与序列检测线性合并接收方法的相结合,使通信系统的抗部分频带噪声干扰的性能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卷积码差分跳频系统抗部分频带干扰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无编码差分跳频系统抗部分频带干扰性能的研究,将卷积码引入差分跳频系统,研究了在有精确干扰状态信息的情况下,采用无迭代译码和迭代译码时相对于无编码系统的性能改善.同时,在无法得到精确干扰状态信息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迭代干扰状态估计及译码算法.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有精确干扰状态信息的情况下,采用卷积纠错编码和无迭代译码,对可用频率数为8的差分跳频系统,当比特误码率(BER)为10~(-6)时,性能改善约为2.5dB;而采用迭代译码,当BER为10~(-10)时,相对于无迭代译码,性能可进一步改善6dB.仿真结果则验证了迭代估计及译码算法的正确性,采用该算法可使编码系统在无精确干扰状态信息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4.
瑞利衰落信道下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武  周世东  姚彦 《无线通信技术》2003,12(2):34-38,43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短波跳频通信系统 -CHESS系统。描述了CHESS的系统结构与其关键技术 -差分跳频。介绍了差分跳频的几种新型解调算法。着重研究了差分跳频通信系统在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要介绍了一种基于差分跳频技术的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构成和主要特点,着重分析了系统实现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对部分关键技术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禤展艺 《电子测试》2016,(16):45-46
本文就基于差分跳频技术的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及主要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系统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对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运用效果提升带来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该文提出了一种噪声归一化合并(NNC)差分跳频(DFH)接收机模型以提高差分跳频系统抗部分频带干扰能力。给出了Nakagami衰落信道下NNC-DFH接收机在部分频带干扰及背景热噪声下误符号率边界的闭式表达式,并采用矩生成函数法进一步求得了衰落指数m为整数时的简化性能边界。仿真结果表明:在非最坏部分频带干扰下,仅在衰落较弱且干扰能量较为分散的特殊情况下,线性合并(LC)DFH接收机性能略优于NNC-DFH接收机,其它情况下NNC-DFH接收机总是优于LC-DFH接收机,且干扰越集中性能优势越显著;在最坏部分频带干扰下,NNC-DFH接收机的抗部分频带干扰性能优于LC-DFH接收机,与信道衰落程度及干扰带宽因子取值无关。  相似文献   

8.
部分频带压制干扰是现有的对跳频通信系统最有效的干扰方式之一。在分析了部分频带干扰对跳频同步和系统误码率影响的基础上,仿真了干扰条件下的同步捕获性能和系统误码率曲线。验证了部分频带压制干扰在覆盖同步频率时能有效降低同步捕获概率,当不覆盖同步频率时也能提高系统误码率,达到破坏敌方通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短波差分跳频有关系统及技术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富强 《电讯技术》2004,44(6):114-118
基于当前短波差分跳频研究的现状及其基本原理,较全面地讨论了短波差分跳频中有关系统及技术问题,分析了差分跳频的优势和不足及其与传统跳频的不同点,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一种基于差分跳频转移函数的短波跳频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ogistic映射的短波差分跳频转移函数算法,利用该算法构造跳频图案,并对跳频图案进行了数值仿真和性能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所产生的跳频图案不仅具有较好的随机性、均匀性、平衡性和相关特性,符合短波跳频图案要求,而且,具有大的线性复杂度,因此,基于混沌映射构造的短波跳频序列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安全保密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无编码差分跳频系统抗干扰性能的研究,将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引入差分跳频系统,研究了其对差分跳频系统抗部分频带干扰性能的改善。当系统有精确干扰状态信息时,针对不同的干扰因子对非规则LDPC码进行了优化,给出了码长趋于无穷大时的抗干扰渐近集合平均比特误码率,并对优化后的LDPC码与规则LDPC码的抗干扰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当系统有精确干扰状态信息时,优化后的LDPC码差分跳频系统,相对于规则LDPC码差分跳频系统以及无编码差分跳频系统,在抗干扰性能上有明显改善。当系统无干扰状态信息时,提出一种迭代干扰状态估计及译码算法,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可使编码系统在无精确干扰状态信息的情况下,仍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瑞利衰落信道下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智  李少谦  董彬虹 《电波科学学报》2007,22(1):126-129,133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短波跳频通信技术--差分跳频,频率转移函数设计和信号的检测方法是差分跳频中的关键技术.针对逐符号检测和按序列检测两种信号检测方法,分别就差分跳频通信系统在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做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了,差分跳频通信技术和按序列检测方法的结合,使通信系统在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的性能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差分跳频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差分跳频技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扩频通信技术,它集跳频图案、信息调制与解调等功能于一体,构成与传统跳频技术完全不同的技术体制。对近年出现的扩频通信新技术-差分跳频技术进行全面介绍。在对差分跳频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说明其优点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差分跳频系统的转移函数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给出了一类短波差分跳频系统转移函数的构造方法,它们具有构造简单,便于密钥控制产生的优点。同时还从理论上证明了它们具有的优良性质。本文的结论对实现一个差分跳频系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载波扩频(MC-SS)技术结合了OFDM和扩频技术的优点,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MC-SS系统、MC-DS-SS系统和MT-SS系统是3种主要的多载波扩频系统。而部分频带干扰是一种常见的干扰类型。在介绍几种主要的多载波扩频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多载波扩频系统的抗部分频带干扰的能力,给出了在干扰信息状态(JSI)已知和未知状态下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16.
瑞利衰落信道下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抗多音干扰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  李少谦  董彬虹 《信号处理》2007,23(3):325-329
信号的检测方法是差分跳频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瑞利衰落信道和多音干扰共存的环境下,针对逐符号检测和按序列检测两种信号检测方法,分别就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误符号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做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了,差分跳频通信技术和按序列检测方法的结合,使系统在瑞利衰落信道下抗多音干扰的性能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n asynchronous frequency hopping packet radio network and numerical results are given. The network has mixed traffic, one type of packet needs an Acknowledgement(Ack), the other type does not need, the background of such a network is tactical missile systems. A reasonable network model is given, based on which the effect of various parameters under multiaccess interference is investigated. The performance curves of throughput and average packet delay is given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
5G wireless networks will support massive connectivity mainly due to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An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device‐to‐device links is the dynamical spectrum access. The devices, which are equipped with cognitive radios, are to be allowed to reuse spectrum occupied by cellular links. The dynamical spectrum availability makes cognitive users switch between channels. Switching leads to energy consumption, latency, and communication overhead in general. The performance degrades even more when the network is under jamming attack. This type of attack is one of the most detrimental attacks. Addressing jamming while maintaining a desired quality of service is a challenge. While existing anti‐jamming mechanisms assume stationary user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d evaluate countermeasures for mobile cognitive users. We propose two time‐based techniques, which, unlike other existing frequency‐based techniques, do not assume accessibility to multiple channels and hence do not rely on switching to countermeasure jamming. We achiev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jamming, switching, and error probabilities. Based on our findings, the proposed techniques out perform other existing frequency‐based technique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