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璐  舒国伟  彭丹 《食品科技》2006,(10):231-233
以大豆胚芽出油率为指标,石油醚为脱脂溶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大豆胚芽索氏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并用气相色谱对胚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胚芽制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粒度30目、料液比1:12、回流时间5h,在此条件下,大豆胚芽出油率为10.50%,其主要组成为亚麻酸20.73%、亚油酸52.21%、油酸10.51%、棕榈酸为13.47%。  相似文献   

2.
大豆胚芽索氏提取法制油工艺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石油醚(60~90℃)作为脱脂溶剂对大豆胚芽进行索氏提取,采用L9(33)正交表进行分析,以大豆胚芽出油率为指标,确定大豆胚芽制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粒度30目,料液比1∶13,回流时间5h。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小麦胚芽提取胚芽油进行了工业化生产。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35℃,时间4小时,出油率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大豆胚芽为原料,以乙醇为浸提溶剂,通过微波辅助提取及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大豆胚芽黄酮的提取工艺,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162s,功率687W,料液比1∶18,乙醇浓度68%。经回归分析表明:回归方程的R2=94%,R2Adj=87.99%,预测值为16.33mg/g。经验证,在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大豆胚芽总黄酮得率为16.16mg/g,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1%。  相似文献   

5.
本就大豆胚芽中功能性油脂的营养价值、提取方法以及应用开发进行分析,同时系统地介绍了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大豆胚芽功能油脂的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豆胚芽油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索氏提取法、超声波强化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分别提取大豆胚芽油。在对提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将3种方法的萃取效率及所得胚芽油的理化性质、磷脂、不皂化物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萃取方法与油品的关系,全面评价萃取方法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的出油率最高,但提取时间长;超声波强化法的出油率次之,提取时间最短,但溶剂用量大;超临界CO2萃取法出油率较低,但时间较短,流程简单无溶剂残留。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胚芽油的磷脂含量低,不皂化物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综合考虑,超临界CO2萃取法是提取大豆胚芽油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月  胡晓倩  任健  孙洋 《中国油脂》2023,48(12):40-44
为提升粮食加工副产物玉米胚芽的综合利用价值,以玉米胚芽为原料,以出油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玉米油的酶法辅助低温压榨法制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最优条件下制取的玉米油基本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酶法辅助低温压榨法制取玉米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水分含量12%、纤维素酶添加量0.5%、碱性蛋白酶添加量1.0%、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6 h、压榨温度60℃、压榨压力50 MPa、压榨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玉米胚芽的出油率为41.89%,较常规低温压榨的出油率(39.68%)高;所制得的玉米油澄清、透明,呈棕红色,理化指标基本符合三级成品玉米油国家标准。综上,酶法辅助低温压榨工艺可获得品质良好的玉米油,同时出油率较常规低温压榨法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大豆胚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亚临界丁烷萃取大豆胚芽油的工艺条件,并与正己烷萃取工艺对大豆胚芽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径40目,萃取温度50℃,每次萃取时间40 min,萃取5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大豆胚芽出油率可达95.0%。与正己烷萃取工艺相比,亚临界丁烷萃取大豆胚芽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的含量均较高,尤其是植物甾醇的含量提高了2倍,二者的含量分别可达3.80 mg/g和16.95 mg/g。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分析优化小麦胚油浸出法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微波稳定化后小麦胚芽作为试验原料,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植物油抽提溶剂,建立了浸出法提取小麦胚油优化生产工艺。探讨了不同原料颗粒度对麦胚出油率影响、溶剂体积分数与麦胚质量分数比值(溶胚比值)对麦胚出油率影响、溶剂浸提温度对麦胚出油率影响、溶剂提取时间对麦胚出油率的影响等单因素试验。依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选择溶胚比值、浸提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响应面优化分析试验设计因素,建立了小麦胚油浸出法优化提取工艺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优化小麦麦胚油浸出工艺:颗粒度为60目筛上麦胚粉碎物,以植物油抽提溶剂为提取溶剂,溶胚比值为20.5∶1,温度43℃、浸提38 min。优化工艺模型预测出油率的理论值为6.67%,验证试验显示小麦胚油实际出油率为6.65%。  相似文献   

10.
大豆胚芽中豆皂甙、异黄酮甙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大川  汪海波 《食品科学》2000,21(10):28-31
通过溶剂对比实验及单因素实验确定了从大豆胚芽中同时提取出大豆皂甙和大豆异黄酮甙的最佳提取溶剂及影响浸提效果的相关因素,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Mass transfer models of leaching oil from soybean (Glycine max) flour with hexane after high-pressure process (HPP) treatment were developed. High pressure (450 MPa) was applied to the soybean flour (mean diameter of flour particle: 365 μm) for 30 min before leaching the oil components in the solvent. The ratio of solvent (volume, mL) to soybean flour (mass, g), such as 1:10 and 1:20, was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solvent ratio on the leaching rate in the batch type of extraction process. Ultraviolet absorbance at 300 nm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extraction rate. Saturation solubility (C(AS)) was determined to be 21.73 kg/m3. Th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k)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1st- and 2nd-order kinetic models. The 2nd kinetic model showed better fit. The HPP treatment showed a higher extraction rate and yield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while the amount of solvent did not affect the extraction rate and yiel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that HPP-treated soybean particles included more pores than the untreated. The pores observed in the HPP-treated soybean flours might help increase the mass transfer rate of solvent and solute in the solid matrix. PRACTICAL APPLICATION: High-pressure processing can help increase the extraction rate of oil from the soybean flour operated in batch systems. The conventional solid to solvent ratio (1:20) used to extract oil composition from the plant seed did not help increase the amount of oil extracted from the soybean flour.  相似文献   

12.
采用挤压膨化预处理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同时,也有较高的多肽得率。利用水酶法应用于大豆多肽的提取,并应用响应面优化方法得出大豆挤压膨化后水酶法提取多肽的最佳工艺为加酶量1.6%、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3h、料水比1:5、酶解pH9.6。经过验证与对比实验可知,在最优酶解工艺条件下大豆多肽得率可达到41.36%左右,比相同酶解条件下未经挤压膨化预处理大豆多肽得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高、中、低筋小麦胚芽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方法,主要研究超临界CO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3个因素对于小麦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h的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萃取率为11.05%。运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不同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成分组成,其中低筋小麦胚芽萃取出的小麦胚芽油中亚油酸相对含量高达58.23%。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脂大豆粉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大豆油,并对其中的超声波处理条件和酶解条件进行研究,经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确定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适宜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 6,酶用量2.0%,pH 9.0,酶解温度55 ℃,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大豆油提取率为73.56%.水酶法提油前对全脂大豆粉进行超声波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大豆油提取率.在超声波温度50 ℃,超声波功率400 W下处理15 min可将大豆油提取率提高至86.13%,比未经超声波预处理的高出12.57%.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五香调味油加工工艺条件,以五香调味料和大豆油为原料,以电子鼻为检测手段,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探讨油料比值、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保温时间等因素对五香调味油风味的影响,并对五香调味油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用配方1五香调味油最优工艺条件为油料比值4(m/m)、浸提时间10 min、浸提温度150 ℃、保温时间18 h。五香调味油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三级大豆油国家标准,表明基于电子鼻检测五香调味油的加工工艺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鸡枞菌,对鸡枞菌进行深加工,采用鸡枞菌和食用油为主要原料,按一定比例加热制作鸡枞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食用油品种、香辛料、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以及鸡枞菌与食用油的比例等因素对鸡枞油品质的影响,得出制作鸡枞油的最优条件为:选用大豆色拉油,添加香辛料,浸提温度140℃,浸提时间4.5 min,鸡枞菌与油的比例1∶6。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弥补中国有关刀豆油脂提取技术,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研究不足的问题,为刀豆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优化了正己烷萃取刀豆油脂的工艺参数,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测定了刀豆油脂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结果:刀豆油脂最佳提取参数为液料比25∶1 (mL/g)、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 h,刀豆油脂提取率为3.12%。刀豆油脂由9种脂肪酸组成,主要有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3种,占总脂肪酸85.29%。刀豆油脂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10.88%,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89.12%,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72.53%,二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12.76%,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3.83%。结论:刀豆油脂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油酸含量最高,脂肪酸种类与大豆油相似,但比例不同,理化性质与常见的花生油、大豆油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8.
为得到超声辅助提取芥菜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并评价其脂质抗氧化活性,在超声时间、液料比、乙醇浓度和超声温度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影响芥菜总黄酮提取率的工艺因素进行Box-Behnken设计并进行响应面优化,通过芥菜总黄酮对大豆油和猪油的作用来评价其脂质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5 min,液料比30∶1(mL/g),乙醇浓度76%和超声温度71℃,总黄酮提取率为26.82 mg/g,与理论最佳工艺的预测值(26.94 mg/g)相比,其相对误差为0.45%,说明该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准确率高、可靠性强,可用于芥菜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的优化与预测。芥菜总黄酮对大豆油和猪油均有抗氧化能力,并呈量效关系,说明芥菜总黄酮有一定的抗脂质氧化能力,可添加到油脂产品中以提高产品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