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控制残余铝浓度,以南水北调水为原水,研究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助凝剂投加比例、pH值调节方式及pH值、沉淀时间等因素对滤后水中残余铝的影响。从除浊效果、UV254去除效果及滤后水残余铝浓度3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PAC)、最佳投加量为25 mg/L、助凝剂为活化硅酸、混凝剂与助凝剂投加比例为5∶1、原水pH值为7.5、沉淀时间为30min时,浊度和UV254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可控制残余铝浓度远低于国标规定的浓度限值(0.2 mg/L)。  相似文献   

2.
低温低浊水混凝沉淀处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快速搅拌强度(GR)、快速搅拌时间、缓速搅拌时间以及pH等因素对低温低浊水混 凝沉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凝剂投加量一定时,选择合适的混凝条件,沉后水浊度、沉 后水中混凝剂残余量及过滤阻抗系数STI将有较大改善。并且伴随快速搅拌强度的增大,与沉后水 浊度相比,混凝剂残余量及过滤阻抗系数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微絮凝超滤对微污染源水中氨氮去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絮凝超滤工艺对微污染水中氨氮的去除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氨氮,验证了有机物含量对氨氮去除的影响,同时得出了采用铝盐和铁盐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为2.5 mg/L,最佳pH值为5.5~6.0。  相似文献   

4.
对3种混凝剂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确定了适用于纳滤预处理的混凝剂种类。研究了混凝剂投加量、沉淀时间对纳滤膜通量衰减的影响,并对纳滤膜有机污染物的亲水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混凝剂投加量能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但混凝剂本身会造成纳滤膜污染,引起通量的下降,而沉淀过程不能完全分离水中的微小絮体。研究还表明混凝过程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具有选择性,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去除率明显高于亲水性有机物。将混凝与活性炭过滤结合能够显著缓解纳滤通量衰减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自来水厂水质净化过程中来自原水和混凝剂的铝元素,就其可溶性和不溶性的含铝成分转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导致自来水厂出厂水中可溶性铝元素超标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混凝剂,因原水pH偏高使混凝过程中形成的Al(OH)_3再溶。根据pH值与溶解态铝浓度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以控制沉淀池出水pH≈7.5的控铝关键性技术方案。最终形成了通过适当提高酸化混凝剂投加量的手段来控制沉淀池出水pH,进而控制出厂水中溶解铝的浓度降低到0.15 mg/L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6.
阐述用有机阳离子高分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与无机混凝剂复合物对冬季低温低浊黄河水的脱浊处理研究过程。通过混凝烧杯实验,考察了药剂投加量及PAC与PDMDAAC的复合配比对低温低浊黄河水脱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温度为8℃左右,浊度在50NTU以下的黄河水,PDMDAAC对PAC强化混凝脱浊效果明显,PAC与PDM-DAAC的复合配比越低,复合混凝剂脱浊效果越好。要达到6NTU的水厂沉淀出水余浊标准,PAC需1.3 mg/L左右的投加量,而脱浊效果较好的低复合配比药剂PAC投加量在1.0 mg/L左右,减少残余铝含量20%左右。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7,(3):81-84
以南水北调水为原水、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进行微絮凝-直接过滤的中试试验。运用浊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过滤前后水的浊度、UV_(254)、COD_(Mn)、NH_3-N和残余铝浓度进行检测,以确定PAC的最佳投加量,同时观察不同PAC投加量下滤柱内水头上涨幅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水北调水河南受水区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的PAC最佳投加量为24 mg/L,此时对浊度、COD_(Mn)、UV_(254)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为45.0%、59.3%、28.1%、80.0%,残余铝浓度未超标;该PAC投加量下,滤柱的反冲周期缩短为9 h,且滤柱内水头增长幅度与过滤时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型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优化投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小试和生产性试验对新型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的投药系统(包括回流污泥、混凝剂及助凝剂PAM的投加)进行了详细研究.小试研究表明回流污泥和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大降低了上清液浊度,PAM的投加略微降低了上清液出水浊度,但影响不大.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际生产运行中可灵活利用回流污泥来提高絮凝效果,在合理的范围内回流污泥投加量越大,絮凝效果越好;沉淀池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大,出水浊度逐渐降低,同时,不同的回流污泥投加量条件下混凝剂投加对沉淀池出水浊度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性;增大PAM投加量对直接提高沉淀池的絮凝效果以及降低出水浊度的贡献不明显,PAM投加量的增大间接引起回流污泥投加量变大是导致出水浊度变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压力强化混凝沉淀过滤除藻工艺中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加压和预氧化后的含藻水,经混凝沉淀、粉末活性炭吸附后的藻毒素去除效果,考察了不同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及投加量对藻毒素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藻水加压后混凝沉淀,藻类和浊度物质去除效果最优,蓝藻去除率达到96.2%,浊度降至0.49NTU。含藻水在加压和高锰酸钾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未增加,而次氯酸钠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最大增幅为215.78%;对于加压水样,在混凝剂投加前30min或投加后7min投加粉末活性炭效果较好,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5~20 mg/L时,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分别达54.13%和53.57%,而与混凝剂同时投加则效果不佳。对次氯酸钠预氧化的水样,粉末活性炭与混凝剂同时投加时效果最好,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15.84%。  相似文献   

10.
河北某南水北调水厂夏季原水pH升高,影响混凝效果,同时造成出水残余铝升高,存在水质安全风险。针对此问题,利用CO2调节原水pH,通过中试和生产实验对投加CO2的参数和效能进行了探究和验证。结果证明投加1.5 mg/L CO2后,能降低原水pH,改善混凝条件,混凝剂单耗从14 mg/L降低至2.5 mg/L,同时出水残余铝也下降至0.076 mg/L,显著提升水质安全性。投加CO2调控过程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丹江口水库原水季节性高温低浊,不易混凝的特点,研究了混凝剂的不同投加量、增加活性炭吸附改善膜通量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少量的混凝剂(2mg/L)时,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不能被细小的矾花有效的吸附。混凝剂投加4mg/L时能形成较大的矾花,使滤饼层阻力和浓差极化阻力较低。活性炭吸附能进一步降低原水的天然溶解性有机物和浊度,对减缓通量下降作用不明显。丹江口水库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特别是色氨酸类芳香族蛋白质和微生物代谢物,以及金属硅和镁,很可能是引起膜通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膜表面吸附的各种形态的铝,不是膜通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化学强化除磷单元药剂选择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化学除磷工艺补充处理河南某污水处理厂的改良氧化沟脱氮工艺二级处理出水,以达到深度除磷目的,使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的要求。分析聚氯化铝、聚硫酸铁和三氯化铁三种混凝剂对二级出水中总磷的去除效果,并确定其最合适的投加量。试验结果显示当二级处理水总磷为2~3 mg/L,出水总磷达到0.5 mg/L要求时,投加量:氯化铁聚氯化铝聚硫酸铁,即氯化铁的投加量最少;年投加混凝剂的费用:聚氯化铝氯化铁聚硫酸铁。综合考虑,最合适的混凝剂为聚氯化铝,其最合适的投加量为59 mg/L。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得出了反映水中氯化物含量与聚合氯化铝投加率关系的回归方程.利用该方程在已知水中氯化物含量和处理水量的情况下推求混凝剂的投加率,控制生产,提高出水水质,降低制水成本;也可以根据投药量和水中氯化物含量估算出进水量.在吉化中部净水场的生产运行中混凝剂投加率由原来的滤前水浊度反馈控制改为反应池上层廊道进水口处水中氯化物含量反馈控制,使投药反馈控制时间由原来的157min缩短到42min,生产调节更为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4.
聚合铝类混凝剂及混凝条件对余铝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一系列试验 ,分析了聚合铝类混凝剂的性能、投药量及混凝条件等因素对余铝的影响 ,并进一步分析了余浊与余铝的相关性 ,为生产上控制水中余铝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无机混凝剂性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了目前水处理行业常用无机混凝剂和复合混凝剂的基本性能。包括不同混凝剂在水处理时的矾花特点 ,投加量对出水余浊、色度和体系 ζ电位的影响 ,以及 pH对沉降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铝污泥的利用效率,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之中,以给水厂脱水铝污泥为吸附材料对水中的磷进行吸附,考察铝污泥投加量、铝污泥颗粒粒径、体系pH、水样磷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拟合了等温吸附方程,并借助响应面分析中的BBD(Box-Behnken Design)模型确定吸附时间、pH和铝污泥投加量这3种因素对吸附反应影响的显著性及交互作用的强弱,同时利用此模型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①上述4种因素均对吸附过程有所影响,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铝污泥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487 mg/g(温度298 K)。②铝污泥投加量对吸附的影响最为显著,pH和反应时间产生的交互作用最强。③当水体中磷浓度为10 mg/L时,其最佳工艺条件为铝污泥投加量12 g/L、pH=4.5及反应时间48 h,最大去除率为92.38%。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前调pH和后调pH、两段加药及复合混凝剂对混凝—超滤工艺处理长江原水的出水残余铝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CO2调节长江原水pH至6.5时采用30%/70%的两段加药方式是安全且最有效的降低出水残余铝含量的方式.快搅后的pH降低至6.3~6.4之间时可以将二次投加的PAC中更多的溶解铝转化为颗粒铝并被超滤去除.此外,...  相似文献   

18.
无机混凝剂性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了目前水处理行业常用无机混凝剂和复合混凝剂的基本性能.包括不同混凝剂在水处理时的矾花特点,投加量对出水余浊、色度和体系ζ电位的影响,以及pH对沉降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镉(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的Cd(Ⅱ)污染去除,以聚硫酸铁(PFS)为混凝剂,采用强化混凝对水中微量Cd(Ⅱ)的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PFS投加量、Cd(Ⅱ)初始浓度和原水浊度等因素对Cd(Ⅱ)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9的条件下,当原水中Cd(Ⅱ)为0.1mg/L时,投加3.75mg/L的PFS(以Fe计),可使滤后水Cd(Ⅱ)剩余浓度降至0.005mg/L以下,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当水中Cd(Ⅱ)初始浓度较高时,适当增加PFS投加量即可使镉得到有效去除。强化混凝是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Cd(Ⅱ)污染的经济、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郑州某水厂在絮凝沉淀池及加药系统改造后,出现混凝剂单耗剧增,沉淀池出水浊度难以降低的问题。通过对聚氯化铝与活化硅酸钠的投加量、投加位置和次序等影响因素的生产性试验研究,将活化硅酸钠投加点垂直下移2.5m,使聚氯化铝和活化硅酸钠同时投加后,混凝剂单耗降低59%,沉淀池出水平均浊度降低23.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