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粉对水泥硬化的影响,可归结为化学效应和物理效应。以研究石粉的物理效应机理为出发点,在测试石粉对水泥湿堆积密度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公式计算可得在不同石粉与水泥比例时,粉体混合物密实度的变化,并采用Marsh筒法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获得最大密实度时,不同岩性石粉与水泥的比例分别为:石灰岩石粉为10%,石英岩石粉和花岗岩石粉为5%。这对揭示石粉的物理填充效应和指导石粉做掺和料时的掺入比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堆积密度对捣固炼焦焦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个配煤方案进行捣固炼焦试验,研究不同的堆积密度对焦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入炉煤堆积密度对焦炭的灰分和硫分基本没有影响,而对焦炭的气孔率、冷态机械强度及热性质影响显著。捣固炼焦的最佳堆积密度为0.9~1.1 t/m3。最佳堆积密度及在最佳密度下的焦炭性能还受配合煤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石粉对中低强度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机制砂颗粒粗糙、棱角多,且级配不良,在配制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时,用水量相对较大,拌制的混凝土工作性差,易离析。对比研究了不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制砂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粉能明显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尤其是在水泥用量少的情况下,上述改善效果更加显著。这为机制砂生产中对石粉含量的合理控制,有效利用石粉来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湿法存放时间(1~60个月)的2种低钙粉煤灰的形貌、粒径和用于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变化。粉煤灰湿排后颗粒变粗,颗粒表面出现侵蚀,但颗粒形貌基本保持不变;湿排粉煤灰矿物减水效应明显降低,掺量为20%~40%的湿排粉煤灰混凝土坍落度比原状粉煤灰混凝土减少约20~40mm;掺加湿排粉煤灰的混凝土与外加剂适应性、抗渗和抗碳化无明显变化,坍落度经时损失有所降低;湿法存放3个月的粉煤灰掺量20%时混凝土28d和56d抗压强度比原状粉煤灰混凝土分别下降5.8%和3.7%,但掺量为20%的湿法存放36个月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比仍可以达到85%,湿法存放时间为3a和5a的粉煤灰混凝土强度无明显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湿排低钙粉煤灰可以用作为混凝土掺合料。 相似文献
5.
石粉含量对C80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渗性及体积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研究。实验表明,C80机制砂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撒系数均较低,随石粉含量的增加,氯离子扩撒系数呈线性增长;弹性模量随石粉含量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5%含量以下时高于河砂混凝土;在早期,机制砂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在60 d以后5%石粉含量混凝土的干缩最小,试验证明,石粉含量在7%以下时,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与体积稳定性较好,与河砂混凝土相当,一定量的石粉不会对混凝土渗透性与体积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机制砂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部分石粉,而且原砂的石粉含量一般高达10%—20%。该文研究了不同石粉含量(5%、7%、10%、15%、20%、25%)对C30泵送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水压力抗渗、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配制C30泵送机制砂混凝土时,可以将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由国标的限值7%放宽到10%—15%。 相似文献
7.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21,(3):1-6
通过石粉取代胶凝材料制备了一种低胶凝材料用量、低水泥用量的机制砂生态自密实混凝土,研究了石粉取代率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泥灰岩石粉可以明显提高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随着石粉取代率的提高,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略有下降,在满足该强度等级要求的同时解决了自密实混凝土强度富余的问题;泥灰岩石粉的掺入使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有所降低,但其仍具有较高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成功配置了C35强度等级的机制砂生态自密实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为354kg/m3,水泥用量为195kg/m3;坍落度255mm,坍落扩展度640mm,T500测试时间3.8s,V形漏斗测试时间31s,间隙通过性5mm;符合SF1,VS1,PA2,SR2性能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理石粉对水泥浆体水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和核磁共振分析仪分析不同大理石粉掺量下水泥浆体的水化产物以及早期水化程度。结果表明:大理石粉的掺入会降低水泥浆体的抗压强度,并且下降幅度随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掺入大理石粉的X射线衍射图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大理石粉掺量越高,水化产物Ca(OH)2的衍射峰强度越小;大理石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可以提高水泥浆体中CaCO3的含量;随着大理石粉掺量的增加,水泥浆体中胶空比逐渐增大,抗压强度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0.
11.
石灰石矿粉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开发出了一种石灰石复合激发剂,应用该种激发剂可以用抗压强度52.5MPa的熟料稳定生产出石灰石混合材掺量为30%的42.5MPa水泥。同时该种复合激发剂对于大掺量石灰石粉的混凝土也具有良好的增强作用,并且石灰石矿粉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因此认为,石灰石作为一种新型改性材料在水泥混凝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掺入石材废粉置换等体积细骨料对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测量了20组不同水灰比、不同石材废粉体积下砂浆的流动性、黏聚性和抗压强度,量化了各配比的填充密度和平均液层厚度,揭示了石材废粉砂浆流动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掺入石材废粉降低了流速和扩展度,最大降幅分别为71.7%和12.0%;提高了黏聚性和抗压强度,最大增幅分别为69.3%和70.8%。回归分析揭示了流速、扩展度和黏聚性受平均液层厚度和石材废粉体积的协同影响,拟合公式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92、0.85和0.84。 相似文献
13.
刘数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2010,(2)
The effect of limestone powder on microstructure of concrete was studied by using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MIP), backscattering scanning electron(BSE), scanning electron mi- croscopy (SEM)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echniqu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containing 100 kg/m3 limestone powder can meet the strength re- quirement. Limestone powder has not pozzolanic activity; it is still unhydrated at the age of 28 days. But its filling effect can make the pa... 相似文献
14.
王振军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31(2)
针对轻混凝土拌和物在大流动性条件下,易于分层而导致工作性不良的现象,采用L-800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能测定仪,结合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测定方法,研究了粉煤灰和硅灰等矿物掺合料对大流动性轻混凝土(HFLC)拌和物在不同时间间隔时流过40 cm距离的流动时间t(40,T)、坍落度和扩展度等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矿物掺合料是保证HFLC拌和物具有较好性能的关键因素,Ⅰ级粉煤灰和硅灰的最佳掺量分别为水泥总用量的30%和2%. 相似文献
15.
含粉状颗粒石灰岩碎石配制特细砂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昌年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4):30-37
用含粉状颗粒的石灰岩作粗集料配制出优质特细砂混凝士。混凝土中特细砂的细度模数约为0.7,比表面积200cm2/g,水泥用量与中、粗砂混凝土中相当时,特细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达50~60MPa。该混凝土密实、耐冻和抗渗。在对该混凝土的孔隙率、显微硬度及X光衍射谱测试及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获得优质特细砂混凝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钢渣矿粉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钢渣矿粉细度、掺量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钢渣矿粉对混凝土性能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利用钢渣矿粉作掺舍料制备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矿粉和粉煤灰双掺,对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及在泵送商品混凝土中的应用。通过对单独掺加矿粉、单独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和矿粉、粉煤灰双掺混凝土的性能的比较,双掺混凝土不论是拌合物的工作性,还是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都优于单掺。建议采用双掺技术,实现混凝士优化配置,并且降低成本,有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性能混凝土粉体颗粒群分形密集效应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水泥基复合材料颗粒群分形几何密集效应模型的基础上,评价高性能混凝土粉体颗粒群的密集效应.方法 用分形模型通过数值解析的方法,根据已知最大、最小粒径,根据调整相应的分形维数,模拟传统的密实填充理论方程.并与高性能混凝土超细粉体常用颗粒群粒径范围比较,分析评价其密集效应.结果 研究表明,采用分形模型评价水泥基粉体材料(1~120μm)颗粒群,发现Andreasen最紧密堆积模型中指数为1/2和1/3时,对应分形模型的10~1000nm之间的颗粒群质量分数应在8.85%~18.72%,这与目前高性能混凝土中超细粉体材料如硅灰等常用掺量相吻合.适当提高粗颗粒含量对最紧密堆积有利.结论 要实现最紧密堆积,仅用超细矿渣和粉煤灰是不够的,必须降低中等颗粒含量,掺入硅灰,并适量增加粗颗粒的含量,分形模型对进一步探索超细粉体对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密集效应的内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对混凝土流变学性能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指出新拌混凝土的流变学性能符合 Bingham模型 ,其流变学参数由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来表示 ,通过自行加工的流变仪测定了超塑化剂种类及掺量、水灰比、粉煤灰掺量等因素对混凝土拌和物流变性能的影响 ,同时还对流变学参数的经时变化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