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王翔 《微型计算机》2007,(8S):116-118
面对业界逐渐升温的通用计算大潮,AMD在去年的超级计算机大会上发布世界首款”流处理器(Stream Processor)”,宣告了通用GPU(GPGPU)的诞生。如今,NVIDIA终于也拿出了自己的首款通用GPU平台——Tesla(读作:特斯拉)。那么,究竟通用计算是做什么用的?Tesla和普通显卡又有什么不同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15日,在全球GPU技术大会上,NVIDIA发布了全新系列的NVIDIATeslaGPU,这一系列产品基于NVIDIAKeplerGPU计算架构。NVIDIA希望,凭借这款新架构的TeslaGPU进一步深入高性能计算领域,让科学计算与工程应用能更轻松地利用GPU的并行计算效能。  相似文献   

3.
汉桢 《微型计算机》2006,(15):93-96
从NVIDIA首先在GeForce3 Ti上引入Vertex Shader(顶点着色器)和Pixel Shader(像素着色器),两个Shader(着色器)的概念开始为广大显卡发烧友和游戏玩家所熟知。但在不久之后到来的DirectX 10时代.大家还将会接触到下一代显卡中的新型Shader——Geometry Shader(几何着色器).它将让显卡性能实现质的飞跃![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加州圣何塞2013年5月30日电/美通社/--高性能、高效率服务器、存储技术和绿色计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美超微电脑股份有限公司(Super Micro Computer,Inc.) (NASDAQ:SMCI)今天宣布推出新的X10主板和服务器模块化架构解决方案(Server Building Block Solutions(Θ)),为英特尔(intel)备受期待的至强(Xeon(Θ))处理器E3-1200 V3和第四代英特尔(Θ)酷睿(CoreTM)处理器系列提供支持.美超微单处理器(UP)主板解决方案加上经过优化的底盘为客户提供最广泛的解决方案来构建符合任何应用要求的服务器解决方案.当与英特尔即将推出的基于22纳米三维三栅极技术的处理器微架构结合使用时,美超微系统解决方案可通过改良的系统、冷却和电源架构实现更高的性能和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往,在散热领域,大家都对CPU散热器很关注,通过我们不断地、系统地介绍,新手们对CPU散热器的了解也较全面了,但如今,显卡散热器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它们的造型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那么,显卡散热器又有什么特点呢?它又有哪些散热方式呢?……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辅助工程》2014,23(2):45-45
正日前,ANSYS与NVIDIA携手开发出可显著加速大型多物理模型仿真的解决方案,合作推出商用GPU加速流体动力学求解器.用户现在可利用NVIDIA图形处理器(GPU)加速CFD仿真,同时能够快速处理复杂的大型仿真模型.在ANSYS Mechanical对GPU成功支持的基础之上,首次与FLUENT 15.0配套推出的商用GPU加速CFD仿真的求解器,能够拓宽ANSYS仿真产品系列对NVIDIA GPU的支持范围.  相似文献   

7.
早在一年多以前,DirectX 11的新特性就让我们满怀期待,随着Windows7的发布,DirectX11也正式驾临。AMD,NVIDIA和英特尔已经准备好了DirectX11时代的GPU盛宴,让我们来看看DirectX11时代的GPU将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8.
Janlen 《微型计算机》2011,(33):99-117
在PC时代初始,还没有GPU这一说法,它的前身便是所谓的“显示芯片”,但当3D游戏出现在PC平台时,这一名称变为”图形芯片”,后来NVIDIA制造出功能更强的“图形芯片”,使图形应用对CPU的依赖逐渐降低,由此诞生了“图形处理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GPU。  相似文献   

9.
也许你不在乎高昂的价格,不吝啬多花一点钱,为的是在自己的爱机上体验极品飙车的快感,不过你是否考虑过在整机中最为关键的两大部分——CPU和GPU上,系统性能究竟谁说了算?无独有偶,近一段时间,处理器巨头Intel和显示芯片巨头NVIDIA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激烈口水战。很多人对此有些困惑:CPU和GPU各司其职,可谓是井水不犯河水,怎么突然就打起来了呢?  相似文献   

10.
《微型计算机》2012,(21):58-59
2010年12月,国内主流媒体受NVIDIA之邀,参观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近距离探秘刚刚勇夺世界第一的“天河一号A”超级计算机。在参观过程中,一些大众媒体纷纷表示不解:为什么“天河一号A”中的“显卡”挡板上光秃秃的,  相似文献   

11.
Cho 《微型计算机》2009,(30):147-152
面对RV870的咄咄逼人.目前NVIDIA尚欠缺能与之匹敌的产品。但NVIDIA下一代DirectX 11 GPU(代号为Fermi)即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届时真正的DirectX11大战才开始.笔者有幸提前洞悉了Fermi架构的部分资料,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Fermi架构究竟做了哪些改进?  相似文献   

12.
陈鹏 《电脑时空》2008,(8):38-40
2006年年底英伟达(NVIDIA)率先推出的G80显示核心揭开了DX10时代的序幕,由于其首次采用了统一渲染架构,堪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这之后,不管英伟达还是AMD如何不断更新旗下DX10显卡的产品线,但这些更新只是在工艺上进行改良,在架构上依然还是以G80和R600架构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卖场中,一位装机技术员侃侃而谈:“NVIDIA最新的GTX275显卡核心只有240个流处理器,ATI的HD4890显卡核心却有800个流处理器,你要最高性能的显卡,当然要选HD4890显卡。”Tommy一脸迷惑,心下怀疑:“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有人说GTX275比HD4890性能好呢?”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忽然发现主流显卡已经不能应对强大的3D需求,当单卡的性能达到极限时,SLI和CrossFire 出现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两种GPU互联技术已经被玩家渐渐接受,但是他们的缺点也是非常致命的,功耗过大、驱动不完善、效率不高成了GPU互联技术发展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如何在性能和功耗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了NVIDIA和AMD-ATI共同研究的问题,于是NVIDIA的Hybrid SLI和AMD-ATI的CrossFire X出现了,它们代表了混合多GPU的发展趋势,长期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两种混合多GPU互联技术。  相似文献   

15.
张平 《微型计算机》2014,(10):46-49
很多人在谈论NVIDIA Tegra K1这款芯片的时候,都会被它192核GPU的光环所吸引,都为其PC级的图形性能而惊叹。但是,作为一颗SoC芯片,NVIDIA Tegra K1的改变绝不仅仅局限于GPU,在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秘密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这些秘密也将带来全新的平台体验。  相似文献   

16.
在CES期间,NVIDIA在拉斯维加斯希尔顿酒店举办了一场名为“畅享未来移动视觉计算”的大会,NVID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移动视觉”的盛宴。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忽然发现主流显卡已经不能应对强大的3D需求,当单卡的性能达到极限时,SLI和CrossFire 出现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两种GPU互联技术已经被玩家渐渐接受,但是他们的缺点也是非常致命的,功耗过大、驱动不完善、效率不高成了GPU互联技术发展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如何在性能和功耗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了NVIDIA和AMD-ATI共同研究的问题,于是NVIDIA的Hybrid SLI和AMD-ATI的CrossFire X出现了,它们代表了混合多GPU的发展趋势,长期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两种混合多GPU互联技术。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现在的独立显卡市场是NVIDIA和DAMD两家的天下。尽管Intel凭借整合图形芯片组的优势占据了集成显卡市场的半壁江山,但独立显卡一直是Intel心中难言的痛。为了顺利完成平台化战略,Intel计划在2009年或2010年推出代号为Larrabee的独立显卡,这将对整个显卡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Larrabee究竟是何方神圣?Intel能否借它与NVIDIA、AMD三分天下?  相似文献   

19.
Dr.BT 《电脑自做》2007,(1):121-127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Intel和AMD在X86处理器领域交火加剧,处理器性能也水涨船高,目前的Q6700的双精度浮点效能几乎是2001年的P4 2.0G的10倍,不过相比显卡的发展,CPU就差远了,NVIDIA和ATI的近乎残酷的斗法,大大超出了CPU领域,FX5800 ULTRA发展到G80便至少取得了30倍的提升,而CPU领域的提升则包括了单核到四核的变化。难道GPU领域的发展超越了摩尔定律?还是CPU的发展太慢了?  相似文献   

20.
《电脑时空》2008,(7):65-65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NVIDIA开始大力推广视觉计算的概念,并且大胆的提出了“GPU和CPU,哪个对系统性能影响更大的问题”,而深感受到威胁的英特尔,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通用处理器的概念,宣称衍生自CPU结构的通用处理器必将取代传统的GP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