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红茶菌主要为酵母菌、醋酸菌,可能还有乳酸菌等几种微生物的共生体。培养方法简便易行,所用原料主要为茶、糖和水。据考证,红茶菌即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海宝,后传人国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广泛作为保健饮料饮用。  相似文献   

2.
红茶菌致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食品的加工、包装、保藏等环节中,有时会受到生物、化学物质等污染,使部分食品含有致癌物质,它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威胁很大,因此癌症与食品的关系已经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研究。红茶菌是否含有致癌物,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我们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化学教授B.V.Ames提出的鼠伤寒沙门氏  相似文献   

3.
红茶菌致突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长期饮用红茶菌是否会产生对机体不良的作用?我们研究了红茶菌的不同浓缩液对小鼠胸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及股骨骨髓细胞染色体的致突变作用,以确定红茶菌的致突变效应,为其安全饮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红茶菌致畸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红茶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培养方法简便、易在家庭推广的健身饮料。为推广饮用红茶菌,除对其一般毒性需进行试验外,有必要对长期饮用红茶菌有无致畸和遗传学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正确评价红茶菌的安全性,提供有关卫生学的资料。现仅就红茶菌对大白  相似文献   

5.
红茶菌能否致癌?北京市食品研究所与沈阳市劳卫所的“三致实验”报告已作了初步“否”的回答.那么,红茶菌能不能“治”癌呢?本文通过动物实验,以肝癌为例作了一些探讨,兹将情况报告于下.实验条件本实验使用的红茶菌,经微生物学鉴定,确认微生物种类主要为水母型和古西佛种酵母菌,其次为胶醋杆菌及乳杆菌,无其它杂菌污染;实验用动物为纯种近交系615小灰鼠,从而排除了影响实验结果正确性的遗传因素;正式实验前,实验动物都长时间给服红茶菌;瘤株采用公认的癌细胞株,即615纯系小鼠自发生长出的肝细胞癌株;接种方法严格.这就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红茶菌进行了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毒性实验研究。1.采用经浓缩16倍原液(400毫升/公斤),对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全部实验期无一只动物死亡。一周内亦未见有急性中毒表2.用红茶菌一倍浓缩液按体重1%灌胃给药及含菌膜5%饲料喂养大鼠140天。观察了一般状态、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相、血清谷丙转氨酶、脏器系数以及病理组织检查。3.实验结果:实验期间未发现动物有何异常表现;各实验组雌雄大鼠各项测定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观察到明显有意义的差别(P>0.05)。表明受试物无明显的毒性蓄积作用。仅菌膜组雄性大鼠体重增长从第6周起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4.红茶菌液及菌膜对实验动物的肝、肾、肾上腺、脾、睾丸等脏器亦无明显影响。病理组织检查全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区别。5.依据本实验观察,无论菌液及菌膜均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红茶菌中主要微生物是什么?长期饮用对人体有无害处?怎样解释红茶菌的多种饮效?对于这些有关问题,我们通过实验室的一系列工作进行了探讨,现将初步结果和认识报告如下.(一)菌种鉴定:菌种取自一汽车驾驶员从外地带回之红茶菌种,先经涂片作革兰氏染色,继用乳酸石炭酸棉兰染色,后转种于沙保弱琼脂斜面及肉汤琼脂斜面上观  相似文献   

8.
红茶菌是一种活菌饮料,多系家庭自制自饮,受到人们喜爱.但许多读者关心饮用的安全性及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如何,希望再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9.
研究某种饮食品中是否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已成为近代食品毒理学的重要课题,其中主要是对致畸、致突变、致癌物质的研究与检测.目前测定致突变的方法有几种.本实验采用微核及染色体畸变分析的方法,这是一种简易、快速而有效的方法,7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0.
红茶菌     
红茶菌又名黑茶菌、茶霉菌、俄罗斯菌,它是由乳酸菌、酵母菌、醋酸菌几个特殊菌株组合在茶糖水中产生的,具有酸甜香醇风味独特的一种防病保健功效的饮料。它具有的各种酶进行着非常出色的有条不紊的代谢活动,如消化食物,提供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由  相似文献   

11.
12.
在1981年里,红茶菌作为一种健身饮料,曾风靡社会,深入家庭,对人体健康发生了良好的效用.广大群众寄予了极大的关切,提出了许多在培养饮用中出现的问题;本刊除了给以公开解答外,并会同工商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红茶菌与健康长寿”一书,发行全国,以飨读者.除了这些技术问题外,伴之而来的是一些耸人听闻的传闻,诸如某医院发现了饮用红茶菌后“在肚子里长出了菌膜”,“红茶菌中的微生物对人体有害”,“饮用红茶菌导致癌症”等等;也有人把红茶菌与卤干,鸡血相提并论,如此种种曾引起了一些怀疑和混乱,一时弄得人们无所适从了.科学的问题只有用科学来解答.任何臆造和简单地类比都是违反科学的.饮用红茶菌能否致癌?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必须给以科学的解释.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和沈阳市劳动卫生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致畸、致癌、致突变以及急性和亚慢性科学实验,结果表明,红茶菌不可能致癌,是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健身饮料.本刊从这期起,将连续刊载红茶菌致畸、致癌、致突变、急性和亚慢性毒理试验及抑菌试验等专题报告、部分医疗单位的临床报告以及现身说法文章和饮效实例等,欢迎全国各地的红茶菌科研人员和广大群众为本刊提供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典型性正反两方面的稿件,以推动红杀菌在造福人类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3.
红茶菌酒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红茶菌酒饮料的生产方法:以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为工作菌种,用糖、茶作为营养成分,在菌种互为条件,共同生存的情况下产生代谢产物;然后以发酵茶菌液为基液,加入一定数量的基酒,制成一种酒饮料。实验结果表明:红茶菌酒饮料酸甜适宜,既具茶的清香,也具有酒的清香,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有利于吸收,对人体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茶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发酵饮料,因其具有的特殊风味和功效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红茶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演替和功能代谢对红茶菌生物活性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红茶菌微生物组成、代谢产物和化学物质组成,以及红茶菌发酵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研究红茶菌微生物代谢途径、生物活性和发酵工艺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15.
再说红茶菌     
老张 《中国食品》2011,(5):72-72
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红茶菌曾经风靡一时,全国掀起红茶菌热,红茶菌被说成包治百病的神奇之物。我刊也大量报道了红茶菌的培养方法、制作过程及服用者的疗效,对红茶菌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若干年冷下来之后,社会上将其和"打鸡血"一并归入了无知和疯  相似文献   

16.
红茶菌国内外研究应用概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红茶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功能性饮料,近年来在日本及欧美兴起应用和研究的新高潮。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红茶菌的菌种类型、菌种间的相互关系、发酵条件、成分分析及作用机理等诸多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红茶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红茶菌的菌种分离鉴定、发酵机理研完、抑菌特性、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左勇  边名鸿 《食品科学》2011,32(11):228-231
将分离筛选得到的乳酸菌、醋酸菌和酵母菌进行配比得到红茶菌复合菌种,分别讨论培养基pH值、溶氧量、温度和时间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按质量配比2:2:1,即总接种量5%、最适初始pH值为5.5、装液量为40%(即装液量100mL/250mL),在30℃、传统培养基培养5d的条件下,发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吴燕  阮晖  何国庆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8):436-438,443
红茶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功能性饮料,是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以糖茶水为原料的微生物发酵饮料。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兴起了红茶菌应用和研究的新高潮。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红茶菌的菌种类型、功能成分及其作用、菌液抑菌及抗氧化活性、发酵产品的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红茶菌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红茶菌又名海宝,最近其培养液已成为很多人所熟悉的清凉饮料。早在1951年我国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先生对海宝进行了检索和鉴定,在《黄海》12卷5期《海宝是什么》一文中指出海宝是胶醋酸菌(Acetobacter xylinum)和酵母的共生体,当时并分离出两种酵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