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信息化》2004,(3):22-25
在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参观美国芝加哥911应急中心时,就希望能将这一现代化的城市应急救助设施介绍到中国。2000年10月,当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对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立项并批复,这是国家批准建设的中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此后,受SARS影响,城市应急联动机制越来越引人关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纷纷规划实施城市应急联动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架构与统一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我国对城市应急联动系统(UERS)建设的要求,遵循软件工程领域内成熟的模型语言规范,设计一个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UERS模型,包括决策指挥中心、应急联动中心、各联动单位的调度中心、联动单位的分支机构、处置力量部门和处置力量编组。该模型可以协助系统开发人员规范系统的开发与软件重用,优化系统结构,加快UERS的开发进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天灾人祸带来的损失往往比过去惨重得多。美国的9·11事件、北美的大停电、席卷全球的非典疫情再次向人们敲起警钟——人口密集的城市如何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城市应急服务联合行动是指,采用统一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求助。在背后支撑它的是强大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应急联动中心是由计算机系统、呼叫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数据库、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系统  相似文献   

4.
冯涛  张玉清  高有行 《计算机工程》2004,30(13):101-103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是一套从应急响应组发展起来的应急响应联动体系,目的是充分协调地理分布的资源协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以目前的应急响应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套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的基本模型,讨论了应急响应联动的概念与意义,并详细分析了应急响应联动的组织功能、运行方式、策略研究、软件平台和若干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城市综合管理包括城市日常管理与应急事务处理两大部分,与城市治安相互补充.以闵行区大联动中心系统建设为依据,从大联动系统的业务流程、组织管理、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与总结,并对其中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和技术难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只要一个群众打进一个求助电话,就可以同时出动4个警种力量;要是在其他城市,求助人至少要打3个以上电话。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全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工程,是将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122交警等报警救助系统,以及市长公开电话12345及水、电、管道燃气、防洪、护林防火、防震、防空等应急救助系统纳入统一指挥的调度系统,覆盖市辖区1.0029万平方公里。南宁市应急联动中心自2001年11月试运行以来,处警能力是以前的6倍,大大提高了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随着人口数量和移动性的不断增长,以及更多复杂建…  相似文献   

7.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蔚  陈云浩  胡德勇  苏伟 《计算机工程》2006,32(20):267-269
分析了当前城市应急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描述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概念与作用,提出了以应急联动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特点,并结合实例分析了该系统的业务模式、拓扑结构、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目的是:协调应急响应组织人力与信息等资源合作,应对网络安全事件。本文初步构建了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模型,试图构建应急响应组的组织模式,提高应急预警及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智能应用平台(IAP)有效解决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系统集成问题,其中适配器为各城市应急子系统接入到IAP提供了适配转换桥梁。本文以Windows平台下IAP适配器的设计为例,从模块结构、内部消息机制到具体模块详细设计等方面阐述了IAP适配器设计及实现。该智能应用平台已成功应用到各地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中。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快城市应急联动系统(CERS)的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开发经验,研究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并分析了开发的关键问题.再运用软件工程领域内成熟的统一建模语言(UML),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模型,包括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用例图,类图、时序图、状态图、组件图、部署图等.采用Rational Rose工具实现CERS设计模型,目的是为系统最终用户和系统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描述模型,指导系统开发人员迅速、准确、全面获取需求,规范系统的开发过程,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报讯9月7日获悉,摩托罗拉公司专业无线通信部(CGISS)与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签订协议,为成都市搭建城市应急联动无线通信系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套Tetra数字集群系统,成都市应急联动无线通信系统将为城市的安全和稳定提供技术保障。目前,成都市应急联动无线通信系统将进行第一期工程,一期系统搭建完成后,系统将覆盖成都市三环以内的中心区域、双流机场和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拟覆盖成都市周边的6个近郊区。根据双方合同,一期工程中,摩托罗拉将提供一整套TETRA解决方案和相关移动数据应用软件,建成后的应急联动无线通信系统将拥…  相似文献   

12.
应急联动数据库系统是城市处置各类应急突发事件所需的数据源,它可提供对应急信息资源的存储、维护、检索、统计等功能,是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建设的基础。文中旨在提出一种规划应急联动数据库系统的方法,整合各联动单位分散的信息资源,为城市应急联动指挥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基于G/S模式的省级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分析了传统的C/S、B/S模式在搭建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时的不足,指出采用客户端聚合服务工作机制的G/S模式在这方面的优势。阐述了基于G/S模式的省级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体系架构,详述了系统如何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做出智能的分析决策和多家单位怎样高效联合地开展救援工作。最后,给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特高压换流站紧急故障的工程应急联动管理能力和故障处置水平,研究特高压换流站紧急故障的工程应急联动抢修模式。从作业环节、联动主体等方面分析换流站紧急故障的工程应急联动抢修的总体框架,针对一般以下事件、一般事件和较大及以上事件等不同故障场景,分析相应的工程应急联动抢修策略。分析结果表明,一般以下事件、一般事件和较大及以上事件等不同故障场景匹配不同的工程应急联动抢修策略,可以保特高压换流站紧急故障的工程应急联动抢修作业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WebGIS高速公路应急联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速公路路网建设的不断加快,车辆的逐年迅猛增长,原有零散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支持已远远满足不了对应急事件处置的需求,建设全方位及时有效的应急联动系统成为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重点.文中根据对高速公路基础业务数据和GIS数据的整合与共享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运用WehGIS技术、手机定位技术、无线视频监控技术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在J2EE平台上利用MVC开发模式,采用B/S结构,并结合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探讨高速公路应急联动系统的设计及其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简单阐述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必要性和GIS技术应用在该系统中的特殊意义后,探讨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中对GIS的功能需求及技术要求,并提出了GIS中空间数据的存储方案,最后对GIS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摩托罗拉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摩托罗拉在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中的经验。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公共安全事件增多、频度加快。应急系统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应对紧急情况的特殊办公方式,应急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公共安全问题可导致国家经济、政治上的重大损失,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可以使重特大事件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公自动化》2004,(2):24-26
应急联动就是政府协调指挥各相关部门,向公众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19.
《软件》2017,(8):36-42
事故事件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威胁源,极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人员伤亡。事故事件是随机事件,如何强化事故应急处置网络的联动能力,分析其内部规律是该领域亟待突破的重要问题。本文引入Uncertainty factor参数因子,建立了应急资源联动的模型,引入Lyapunov Function推导和分析了应急资源联动的有效性,提出联动取证依据,分析了资源连通率、事故应急处置网络覆盖、备用资源数和事故应急不确定性等对联动能力及有效性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资源连通率、事故应急处置网络覆盖、备用资源数概率与事故应急处置网络的全局和局部联动有效性是负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南宁应急联动中心带给老百姓最大的便利是只需拨110、119、120、122中任意一个号码就可以享受多个政府部门的救助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