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迎 《矿山机械》1989,(3):45-49
针对目前连杆机构再现轨迹优化设计中数学模型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连杆曲线与给定轨迹曲线在逼近过程中,应沿着曲线的法线方向。按照这一观点,将平面连杆机构再现轨迹问题归纳为两类。并分别以ZY-35型液压支架的连杆机构和蟹爪式装载机的扒取机构为设计对象,进行优化设计,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煤炭技术》2017,(1):263-266
钻井往复泵的动力传递由曲柄连杆机构实现,曲柄连杆机构在高压条件下做变速运动。对连杆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有限元方法对连杆进行应力分析,确定连杆的应力集中点。分别增大连杆应力集中点尺寸大小,运用趋势跟踪器来跟踪测量连杆质量、应力、形变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轮式装载机工作装置设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式装载机工作装置中的动臂、铲斗、连杆、摇臂、油缸和车架等,互相铰接成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的结构设计,主要是确定各杆长度和铰接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基于ANSYS对连杆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静明  马天兵 《煤矿机械》2006,27(6):988-989
主要利用ANSYS软件对连杆应力进行分析,计算出连杆的最大应力和应变。又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证明分析是正确的,从而为连杆机构的优化分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一、本篇内容简要总结就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方法而言,主要有两大类:几何法与解析法。而设计的基本问题就是根据对从动杆所要求的运动条件和几何条件决定机构运动简图参数。基本问题可以归纳为两类:(ⅰ) 实现已知运动规律问题;(ⅱ) 实现已知轨迹问题。用解析法设计平面连杆机构的任务在于当给定从动杆的运动规律φ=F(φ)或某一轨迹y=f(x)后,要求能选择适当的机构参数以近似实现给定的运动规律或轨迹。这部份内容比较简单,读者可自学掌握。下面对几何法进行简要综合归纳。用几何法设计平面连杆机构的最基本问题是实现连杆平面若干个预定位置问题。其他类型的设计问题(例如实现两连架杆若干组对应角移量的机构设计;实现给定的连杆曲线的机构设计等)均可在求解这类问题的基础上加以解决。求解实现预定位置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乃是将作平面运动的连杆平面由位置Ⅰ到位  相似文献   

6.
装载机工作装置连杆机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装载机的工作性能。通过对装载机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确定了以连杆机构传力比最大为目标函数,以与销轴位置有关的连杆尺寸为设计变量的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结合混沌优化技术确保优化结果全局性收敛。通过实例验证,此方法高效可行,优化结果不但有效地提高了连杆机构的传力比,同时还减轻了连杆机构的质量,可作为工程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ANSYS Workbench乳化液泵连杆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新型乳化液泵的曲柄双连杆机构型式,采用SolidWorks建立连杆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进行静力学分析,验证连杆刚度、强度符合要求,得到其危险截面及变形最大处,并为新型乳化液泵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积累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8.
乳化液泵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力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乳化液泵曲轴连杆等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分析软件对曲柄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力学分析,且在软件中建立三维模型,用ADAMS对主要作用力及运动轨迹进行模拟分析,从而得出连杆机构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变化,为乳化液泵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吴艳平 《煤矿机械》2020,41(10):193-196
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分析,通过ANSYS对泥浆泵五缸往复式动力机构进行了刚柔耦合分析,研究了泥浆泵运转过程中动力端的应力分布与变化。研究发现,泥浆泵五缸往复式机构的最大应力位于连杆处,且不断在受拉和受压状态间变换,处于循环交变载荷的状态下易引起疲劳失效,从而确定连杆为影响泥浆泵动力端寿命、稳定性的关键组件。为深入分析连杆的受力形式和状态,进行了曲轴连杆机构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连杆最大应力出现在上死点,低于连杆材料结构钢的屈服应力,连杆与曲轴联接处作用力周期性的变化暗示了连杆的受力状态从受压向受拉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0.
用VB语言对装载机反转六连杆工作装置进行动画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用VB语言进行装载机反转六连杆工作装置动态模拟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后 ,所介绍的模型便可应用于检验任何型号装载机的反转六连杆机构  相似文献   

11.
《煤矿机电》2021,42(1):38-40
针对梭车原用的基于同步轴的空间连杆转向机构存在的缺点,进行了新型转向机构研究设计。为高度符合阿克曼转向原理,摒弃了传统的转向梯形连杆机构,采用了反平行四连杆机构以及同步缸驱动技术。结果表明,该新型转向机构转角设计精度高,连杆受力小,适用于独立悬架车辆转向。  相似文献   

12.
用计算机绘连杆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制连杆曲线是四杆机构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用手工方法绘制连杆曲线,不仅过程复杂,而且很难取得理想的方案。介绍了一个绘制连杆曲线的软件,可以较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煤矿机械》2021,42(4):22-25
根据液压支架架型结构及用途不同对支架连杆机构进行分类及特性对比分析,以ZFY19000/28/55D型两柱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顶梁受偏心载荷为例,利用传统力学计算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法对该液压支架前、后连杆的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和研究,分析其连杆所承载应力的分布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连杆强度进行分析计算能够弥补传统力学计算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传统力学计算公式的修正和完善,可为优化支架结构设计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煤矿机械》2017,(6):103-104
多连杆铰接型可伸缩液压柔性掩护支架是一种新型的柔性支架,主要适用与大采高伪倾斜工作面,多连杆铰接型可伸缩液压柔性掩护支架利用多连杆机构,优化了大采高状态下支架的受力,最大发挥了千斤顶在支架使用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支架自身结构刚性要求,重量减轻了,减少了加工成本,方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列举并研究了前端装载机连杆机构的控制系统。利用一台微型计算机,控制器既能对按直角坐标运动又能对按极坐标运动的连杆机构控制位置,且具有存贮和再现轨迹的能力。本文还说明了在一个按一定比例的模型中所使用的硬件、软件以及连杆机构的典型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16.
基于ADAMS的泥浆泵曲柄连杆机构动态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泥浆泵曲柄连杆机构的结构和受力的基础上,运用Pro/E软件对泥浆泵曲柄连杆机构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及装配,并将模型导入虚拟样机分析软件ADAMS中。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在ADAMS中给模型施加约束和驱动,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出活塞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实现了泥浆泵曲柄连杆机构的虚拟样机设计。  相似文献   

17.
张少峰 《矿山机械》2005,33(4):87-88
监测中心原采样装置采用15kW电机、凸轮连杆机构、实现采样。由于电机凸轮惯性大,连杆结构复杂,制动滞后,造成采样次数不准,经常导致采样盒溢流,影响钼矿品位测定的准确性,经设想和研究采用电子节能制动电磁铁实现自动控制。每隔25min动作一次,复位重复动作。  相似文献   

18.
裴博文 《煤炭工程》2011,(8):114-115
 摘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连续液压装载机装载部设计的部分过程。分析了工作机构简化的连杆机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写出了对应的矩阵方程,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出了连杆长度矩阵。用ADAMS对连杆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到各关键点的扭矩值,为液压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将CATIA建立的铲斗模型导入ANSYS,划分单元、添加载荷与约束、求解出相应的应力和应变的结果,并对结果做了相关分析,为类似机构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通用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运煤车转向机构传动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磊  王步康  张宏  康鹏 《煤炭学报》2012,37(Z2):489-493
根据某运煤车辆空间连杆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将空间连杆转向机构分解为空间RSSR机构和平面连杆机构进行数学建模,依据车辆转向阻力矩计算公式Magic Formula以及空间旋转变换矩阵获得了机构运动学及力学传递几何关系。据此数学模型分析了车辆转向机构传动性能,得到了不同结构尺寸下转向系角传动比以及转矩传动比的变化规律。对转向机构铰接点位置进行优化,获得了角传动比减小5.0%的最优结构方案。通过计算机仿真与实车路面试验结果相比,角位移误差为8.7%,驱动力误差为7.4%。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为机构传动性能的改善以及其他矿用车辆对此转向系统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煤矿机械》2017,(7):61-63
针对液压支架前连杆在非稳态流体中的动力响应问题,利用有限元法对前连杆进行结构与流场分析,得到结构参数变化云图与流体动力学变化相关曲线。重点分析了前连杆切面的流体静压与温度变化,得到在非稳态流体中的等高线。结果表明,经过非稳态流体的液压支架前连杆表面静压随着高度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动能变化在一定时间内呈现振荡形式,结构应力变化幅度平缓,没有出现应力集中现象。该结果为前连杆在运行过程中动力学参数的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避免了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