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翁季 《道路照明》2005,(4):42-44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乡建设重点向西部转移,西部城市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城市夜景塑造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西部城市多为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中相比,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在夜景照明规划设计中如何利用山地地形与空间特质.创造出富有山地城市特色的夜景形象,成为规划及照明工作者积极探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街道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骨架,是城市的特色与活力所在。分析了传统山地城市街道中人的各种活动与自然共存的根本所在,指出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具有适应性、立体性、层次性与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的探讨,力图在现代山地城市空间的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中,为重构被破坏的环境秩序提供规律,再现传统街道美学,从而创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地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塑造城市特色、注重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形象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个热门课题。本文引借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探寻山地城市滨江地段(重庆)的城市空间保护和特色塑造问题,进而指导其城市空间建设,塑造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江空间。  相似文献   

4.
赵宏宇  高洋  王耀武 《规划师》2013,29(4):86-91
城市、建筑、景观三个层面的设计脱节问题是影响山地城市设计中资源整体利用和特色突显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庆悦来生态城规划从分析水资源在山地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水敏性城市设计的理念、特征及控制内容,提出了基于水资源和城市空间耦合互动的山地水敏性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和特征,探索"城市、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理论的城市设计新思维,有效整合山地资源,主动实现防灾减灾、生态营造,使山地城市设计的构想和空间形态具有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5.
植根于山地地域环境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忠  丁素红  王琦 《新建筑》2007,(5):20-23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地质地貌复杂多变,环境资源丰富,但相对脆弱.结合工程实践,提出科学解读地域自然环境要素、建设单元三维集约生态界定、滨水空间以退为进、组团外向式边缘型空间布局、复合冲沟职能等设计理念与方法,对如何在优化利用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塑造山地城市空间特色,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陈灵凤 《城市规划》2016,(3):95-102
山地城市水系在资源特色、空间特征、生态服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异于平原城市的特性,也因此带来系统破碎、用地割裂、生态防护不足等问题。山地城市水系规划对促进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山地城市水系特征及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城市规划区、小流域、河段三个空间尺度提出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探索山地城市水系在系统组织、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中的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特色空间是体验城市特色、感知城市精神的公共场所,它是透视一座城市的窗户,阅读城市的一本书。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特色空间的四大属性,即公共性、差异性、映射性和艺术性,总结了其在城市中的价值和意义,继而分析我国城市特色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对如何塑造城市特色空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邹 《城市建筑》2023,(16):55-58
当前城市竞争不再单以规模作为主要标准,塑造城市特色、注重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形象成为新型城市竞争的重要抓手。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探寻山地城市整体山水格局保护和特色塑造,指导山地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建设,塑造具有地域空间特色的城市山水格局。  相似文献   

9.
卢峰 《南方建筑》2013,(2):48-52
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制约山地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国山地城市应在生态优先原则的指引下,从生态环境安全、地域特色塑造、资源整合、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等不同角度,积极探索以紧凑城市形态为核心的山地城市发展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延续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从而引导山地城市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绿网城市是将一定宽度的公共绿带网络与城市道路错位交织的方式分割布局城市空间,且将海绵、绿道、绿街和地下市政管网四大功能植入其中的创新性城镇规划设计理论。该理论目前还从未在丘陵山地进行过实证研究。首先梳理了绿网城市、特色小镇的理论、实践和政策背景,结合对襄阳市尹集乡文教特色小镇的丘陵山地环境分析,阐述了丘陵山地进行绿网建构的“高势探路、低势设绿、纵横组网”的实验方法与过程,以及由此生成的“南北天街、顺应摩旗,东西大道、越山观水”的路网特色,和“感应自然、五指拈花,低势海绵、指状渗透”的绿网特色。最后立足文教特色小镇核心区展示了其丘陵山地实验的城市设计成果,在验证该理论丘陵山地适宜的同时,还为尹集文教特色小镇提供了一个富有特色的规划建设指导。  相似文献   

11.
困惑与思索—关于城市开敞空间设计的随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军 《中国园林》2001,17(6):26-27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筑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也暴露出许多不足,文章就当前城市开敞空间建设中的几个令人困惑之处作了探讨,提出了注重功能,注重场所环境特征,平实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试论城市客运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土地、能源、城市发展及城市交通特点等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论述了我国城市客运交通发展应采取的战略对策,即坚持以运量大、能耗少、运效高的公共交通系统为主与造福后代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论传统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空间结构有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全 《中国园林》2002,18(5):65-69
通过对传统岭南园与现代建筑空间的研究,可发现二者存有某种共性-空间结构有机性,这种有机性具体体现在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组织关系、空间的表达方式、空间的界面处理几个方面。产生空间结构有机性的重要原因是在于人们对空间的识读都偏爱有适度的“复杂的刺激”,符合了人在空间认知层面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中内部的灾害事故及使用功能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从地下空间的综合性和协作性,以及灾害事故管理的要求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灾害事故管理的现状和综合性特征,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模式和灾害事故综合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比较做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内容涉及投资、建设、设计、标准体系、物质条件和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16.
肖铭  王晖 《华中建筑》2005,23(3):113-114
城市滨水区具有自然、开放性强的空间特点,多用于建设有当地特色的公共空间,在武汉的汉江边既有迟度适宜的滨水空间,又紧临著名的汉正街,历史传统的文化有很好的流存,对现阶段该地区的空间环境调研,即有利于对传统文脉保持的研究,更有利于该地区旧城改造工程的开展,有很强的时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吴启焰  崔功豪 《城市规划》1999,23(12):23-26,35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社会地理格局中, 分异不仅出现在社会实体的分化, 而且这一结果已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居住空间予以表征。通过对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的转变、城市及房地产发展组织方式和规划方法以及价值观的转化影响社会分化的空间化过程实现。在此基础上发现, 目前南京市已出现由6 个阶层聚居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疆的生态环境、城镇用地和植物特点的分析,初步探索了新疆城镇绿化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9.
每个地块都有她的场所精神,校园环境的场所精神便是使用者在大学校园环境中所产生的由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精神具有五维的特性,即三维的物化环境,第四维时间,第五维地方文脉。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使用者的功用需求,还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景观的生长性,并且兼顾校园环境对当地文脉体系的补充。论文将通过总结校园场所精神的本质特点,探讨如何立足于地方人丈环境,通过营造具有个性的校园景观物化空间和人文空间,还原校园景观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20.
建筑入口是建筑内外空间的连接、过渡部分,它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判断,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从空间入手,研究建筑入口空间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探讨由局部到整体,局部服从整体的“整体化”的设计方法。对更好地处理建筑整体形态与入口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