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微污染水库水采用微絮凝-超滤工艺和常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进行对比试验。中试结果表明,微絮凝-超滤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对浊度、病原体微生物、有机物的去效果,都优于常规工艺。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考察了PAC与PDMDAAC质量比、PACPDMDAAC投加量对浊度和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利用絮凝度测定仪(PDA)在线监测絮凝过程,分析了不同pH、不同搅拌条件下的FI指数、分形维数的絮凝特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PAC与PDMDAAC的最佳质量比为5∶1,PAC-PDMDAAC最佳投加量为30 mg/L,最佳pH为5.0。当快搅强度为100 r/min时,FI曲线的平衡值最大,絮凝效果最佳;当快搅时间为1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快搅时间分别增加至2 min和3 min时,分形维数随快搅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混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时存在的药剂成本高、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对比研究了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并采用响应面法(RSM)建立了浊度、UV254及CODMn去除率与流量、混凝剂投加量及预氧化剂投加量间的二次回归模型,研究了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预氧化-微涡流絮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在降低颗粒排斥力和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优于二氧化氯和过氧化氢;结合Design-Expert软件预测值与验证实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流量为6.5 m3/h(絮凝时间为15.7 min)、PAC投加量为20.8 mg/L、KMnO4投加量为1.0 mg/L,此条件下浊度、UV254、CODMn去除率分别为90.69%、69.26%、67.99%。优化后的工艺可为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微絮凝过滤工艺对受污染的河道水进行中试规模的试验研究,着重考察BAF和微絮凝过滤对污染物的综合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氨氮、COD、浊度和TP分别为15~25 mg/L、30~40 mg/L、7~15NTU和0.9~1.5 mg/L时,工艺对氨氮、COD、浊度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9.0%、62.2%、90.1%和64.8%,出水远优于直接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可用于印染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采用氧化偶合絮凝法对微污染水源水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7~8,投加量50mg/L,沉降时间20min的条件下,COD的去除率高于80%,NH3-N去除率达87%,剩余浊度仅为0.6NTU,处理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给水处理混凝剂硫酸铝和碱式聚合氯化铝(PAC)。  相似文献   

6.
采用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处理微污染景观河水.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在水力负荷为0.64m3·m-2·h-1的情况下,BAF处理微污染景观河水的较佳工况为:非曝气与曝气区的体积比为1∶1、气水体积比为5∶1、体积回流比为300%,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83.7%、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1.5%、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72%、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61%.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种新型的机械-水平隔板絮凝池来强化微污染水的混凝工艺.通过小试确定了最佳连续流工况,絮凝剂PAS在连续流工况下混凝处理长江水的最佳条件是:Gt=28 200,最佳投加量为10mg·L-1(以An+计),pH=~8,可不调.通过观察絮体形貌,发现机械.水平隔板絮凝反应池有较好的同向絮凝效果,不但通过逐渐降低的速度梯度G,使絮体一步步成长为体积较大且密实的颗粒,同时又很好地避免了已经长大的絮凝体的再破碎,能为絮凝剂的混合和反应提供所需的条件,强化了混凝,提高了出水质量.  相似文献   

8.
微滤膜絮凝反应器处理微污染地表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阳 《辽宁化工》2001,30(1):22-24
膜絮凝反应器是膜技术与絮凝反应器相结合的物理化学反应系统,小试试验使用浸没式中空纤维微滤膜装置,向反应器投加适量的无机凝剂(FeCl3)和粉末活性炭(PAC),采用位差式的间歇出水方式,处理微污染地表水,可以达到出水平均浊度低于零,CODmn平均去除率48.9%,NH^ -N平均去率率65.2%,膜絮凝反应器出水水质波动性较大,主要由PAC投量和投加方式决定,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BAF-微絮凝工艺用于印染废水回用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活性染料为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的印染废水,采用BAF-微絮凝作为其回用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AF不仅可高效的去除废水中的浊度、SS,对废水中残余的复杂活性染料也有一定的脱除效率,当进水CODCr、S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0、50~60mg/L,色度为40倍时,BAF对CODCr、SS、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46.8%、85%、25%,微絮凝处理后废水中CODCr、SS、色度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70%、97.5%、55%,出水完全满足后续深度处理系统的进水要求,且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10.
采用0.45μm微滤膜、不同截留分子质量的超滤膜(100、80、50,30.10、5 kDa)以及不同型号的纳滤膜(NF90、NF270、NF70)为试验用膜,并将这些膜进行优化组合,直接处理浙江省某流域河水.结果表明,采用0.45μm微滤膜、截留分子质量5kD的超滤膜作为预处理工艺,经NF90处理后,COD_(Mn)去除率达到89%,离子的去除率达到83%.采用直接膜处理工艺,可用微滤、超滤替代传统给水处理中的混凝、过滤、沉淀及澄清处理等微污染水预处理工艺,集成膜分离技术能很好地实现对微污染原水的彻底处理,出水水质稳定安全,完全达到健康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1.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随着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以及膜技术的成熟,MBR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介绍了MBR的发展及类型,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其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效果、影响因素及膜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MBR在微污染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浙江某水厂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PAC-UF)示范工程进行中试模拟试验,考察了在连续曝气和仅反冲洗时曝气2种不同曝气方式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膜压差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工艺运行稳定后,2种曝气方式下氨氮、CODMn的去除率差距不大,而取消连续曝气条件下UV254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降低,膜压差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正交试验对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PAC-MBR)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运行工况进行了优化。分层次构建了运行工况优化多目标模型,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利用隶属度统一量化在各工况下实测的评价指标数值,经综合指标公式得出较优工况。通过极差分析确定了膜池内的曝气强度是首要影响因素,选定最优工况:膜池内曝气强度40 L/h,膜池刮泥间隔1 h,出水抽吸泵抽、停时间9、3 min,膜池采用间歇曝气。  相似文献   

14.
生物滤池处理微污染水效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污染江水为试验水样,通过中试考察了石英砂滤池和GAC-石英砂滤池的运行效能,探讨生物滤池处理此类水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生物滤池处理微污染水可获得良好的出水水质.二者对浊度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石英砂滤池对NH3-N、CODMn及UV254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4%、19.6%及22.9%;GAC-石英砂滤池运行效果更好,平均去除率分别达84.5%、39.6%和42.5%;稳定运行期间,二者对NO-2-N的去除率接近100%,但在运行周期及应对水质突变方面,GAC-石英砂滤池的性能明显优于石英砂滤池,因此,采用GAC-石英砂滤池可以更好地提高出水水质.本研究为给水厂普通滤池改造成生物滤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生产性试验考察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处理微污染水的除污染效能.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强化了对浊度、有机物及铁、锰等污染物质的去除,并且与常规工艺相比能较好地控制出厂水三卤甲烷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16.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微污染源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中试试验为基础,在约6周时间内以生物预处理后出水和东江北干流枯水期河水两种不同水体作为系统试验原水,分两个不同阶段进行工程试验,考察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O3-BAC)处理净化微污染原水的性能与效果。浓度由低到高的原水试验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CODMn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均可达55%和80%以上;对NO2--N和浊度平均去除率也分别可达85%和95%以上,由此验证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微污染源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劣Ⅴ类微污染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传统A/O工艺、投加包埋固定化菌的A/O工艺以及单独使用包埋固定化菌工艺的运行情况,考察了包埋固定化菌处理微污染水的性能。结果表明,使用包埋固定化菌处理劣Ⅴ类微污染水,出水COD、氨氮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Ⅱ类水标准。研究还表明,向传统活性污泥A/O工艺好氧区中添加包埋固定化菌有助于维持微生物浓度稳定,提高出水水质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工业用水大户,微污染水作为工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回收再利用对于水资源节约具有深远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微污染水的概念、微污染水传统水处理方法以及电吸附在微污染水中处理中的应用,对比了电吸附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微污染水处理特点分析了电吸附技术发展趋势。指出电吸附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方便、维护简单、去除效果良好等优点,在微污染水脱盐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水资源回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电吸附技术在微污染水处理领域已经有了部分应用,但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指出研发抗污染、高通量的膜材料,利用绿色高效的电吸附技术实现不同水处理技术的集成优化,是微污染水处理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广州东江某水源水为试验水质,从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装置的运行维护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比研究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与BAF-生物强化过滤的中试工艺。结果表明:氨氮去除率方面,两种工艺分别为95.8%和91.7%;亚硝酸盐氮去除率方面,分别为97.5%和92.5%;CODMn去除率方面,分别为61.0%和62.2%。两种工艺在运行维护方面,各有优劣。但采用BAF-生物强化过滤工艺工程投资减少20%以上,运行费用降低60%以上,更适于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20.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发展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环境日益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给传统净水工艺提出新的挑战.介绍了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及净化新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这些新技术改造常规的给水处理工艺,以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并进一步从功能、费用等方面对这些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