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管隧道采用水下最终接头,可以大大缩短工期和减少成本,但施工难度较大,而且有一定风险。文章以上海外环隧道工程为例,对沉管隧道水下最终接头的施工工艺中管段轴线精度控制、安装保护罩、间隙间的安全排水和混凝土施工等四大难点进行探讨,并介绍了水密性施工和管内结构施工的具体工艺和步骤。指出其成果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沉管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管段的连接是关键工序之一,而管段接合构造复杂、体量大,为保证连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接头预埋件施工质量。文章以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公铁合建沉管隧道施工为例,介绍了接头预埋件的种类和设计施工原则,阐述了几种大型接头预埋件制作安装施工技术。旨在通过把控时机、选择工艺和检验措施等方面保障管段接头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中央大道海河隧道跨河沉管段为直线段连接曲线段的沉管隧道,作为沉管连接段的接头部位,端钢壳的安装精度直接影响了沉管隧道的沉放对接精度及隧道线路的走向.端钢壳安装分为沉管预制阶段安装和暗埋段安装两部分,其中沉管预制阶段的端钢壳垂直倾角最大88.9809°,要求精度极高且安装精度极大.文章介绍了暗埋段端钢壳安装及半径1500 m预制沉管段端钢壳安装测量精度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型沉管隧道管段接头防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沉管隧道管段接头首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GINA止水带的防水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包括了应力-压缩变形试验、水密性试验等,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期望通过此项研究,对今后类似的大型沉管隧道管段接头的试验、设计、施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沉管隧道沉管段与暗埋段接口处的结构形式是世界各国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文中列举了国内外沉管隧道沉管段与暗埋段接口围护结构形式,介绍了广州生物岛~大学城隧道沉管段与暗埋段接口围护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总结了接头素砼连续墙、钢管桩、超深旋喷桩的施工顺序与止水工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优化沉管段长度的设计思想,可供类似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接头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沉管隧道地震反应分析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南京长江隧道的离散化分析模型,就管段刚性连接,铰接和弹性连接等3种情况对该隧道接头的动力性能进行了比较计算,分析了地基动弹模,地基抗力系数的变化 对管段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沉管隧道接头遭遇地震作用时,会发生压弯变形,而接头刚度最能表征其变形规律。目前,缺少沉管隧道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同时设计或计算分析采用的接头刚度模型没有充分的验证。根据接头构造设计特点,进行几何比尺为1∶10的大比尺管节接头压弯试验,研究接头在轴向压力为500 k N下的弯曲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轴向压力的增加,接头轴向压缩刚度有明显的增加;随着弯矩的增大,接头转角呈非线性增长,与此同时接头张开量呈反对称变化;卸载后接头存在一定的轴向和弯曲残余变形。  相似文献   

8.
海河隧道工程采用沉管法工艺施工,河中沉管分为3节,每节沉管为“两孔三管廊”的矩形箱式结构,沉管在干坞内预制.主要叙述了沉管预制主要施工技术,介绍了管段起浮层做法、管段的模板设计安装拆除、沉管混凝土质量控制、端钢壳加工与安装、聚脲防水等技术要点.按照笔者所述工艺,顺利完成了全部沉管沉放、对接作业,沉管底板、外侧墙、顶板未发现任何渗漏点.  相似文献   

9.
输水盾构隧道管片接头力学与变形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输水盾构隧道的管片受到高内水压的作用,接头的变形问题非常突出,这直接决定了接头的防水构造形式。目前大多数管片环向接头的变形都是根据经验,并参考类似工程选取,这必然带来很大的随机性。而由于时间和成本问题,所有隧道工程都做足尺试验不现实。克服以往接头力学与变形模型的不足,考虑弹性密封衬垫的受力、接头混凝土的弹塑性变化以及螺栓预紧力,建立了接头力学计算模型;考虑了受压区混凝土的压缩变形,螺栓变形和手孔铸铁件的局部变形,建立了一个新的接头变形计算模型。同时进行了隧道管片 1 ∶ 1 接头试验,将试验得到的螺栓拉力和接头变形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模型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接头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广州地铁盾构隧道管片为对象,通过室内足尺试验对施工阶段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的抗弯刚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管片接头刚度呈线性变化,且与管片接头的构造形式密切相关,并随接头内力组合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