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航空煤油难以雾化、导致油耗偏高、经济性差等问题,本文通过建立某型二冲程航空发动机三维仿真模型,调整喷油正时匹配回流扫气过程,分析不同喷油正时下混合气形成及分布情况,对气缸内燃油分布特性进行仿真研究。结果发现:将喷油正时设置在强制扫气过程后期阶段,可有效减少燃油短路损失,提高燃油捕获率;但喷油过晚会使得燃油与空气混合不充分,在火花塞附近不能形成合适的当量比,导致发动机性能降低。所研究发动机喷油正时为-130°CA时具有较高的指示功率和较低指示燃油消耗率,分别为14kW和342.9g/kWh。  相似文献   

2.
正正时是指发动机相关系统、相关部件要步调一致,协调工作,避免相互干涉,相互影响,进而达到最佳工作效果。相关系统通常指配气系统、点火系统、供油系统及平衡系统等,依据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还会有更加严密的补充要求。相关部件通常指进排气凸轮轴、曲轴、平衡轴、正时齿带、正时链条或正时齿轮等,依据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也会有更多的相关部件补充进来。正时主要有三种:配气正时、点火正时和喷油正时。下面主要介绍配气正时,也是此工装用于调节定  相似文献   

3.
配气系统参数对压缩空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配气系统参数对压缩空气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使用瞬态分析方法对压缩空气发动机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Flowmaster流体软件进行分析,提出增加压缩空气发动机动力性、改善其经济性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缩短进气阀上、下游管路长度,增加进气阀上游管路通径,可以提高缸内压力;根据进气阀下游管路中气体流动的马赫数,可以确定进气阀下游管路通径对充气质量的影响规律;增大排气阀通径,采用合适的进气提前角,可以提高指示功率;增大缸内压力,提高进气效率,增加指示功率,有助于提高压缩空气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自行研制的动圈式电磁驱动配气机构(EMVT)柔性化控制气门运动的能力及其运行稳定性,搭建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控制器的试验平台并进行了相关性能试验。提出了EMVT实际应用于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控制系统方案,搭建了基于dSPACE系统和CAN总线的半实物仿真试验平台。试验结果表明,该电磁驱动配气机构的气门开启和关闭的最小过渡时间为2.7ms,平均气门落座速度为0.028m/s  ,满足高速响应和缓落座的要求,且功耗较小;每个气门均可独立控制;可对配气定时、气门开启持续期、气门过渡时间、气门升程等参数实现柔性化调节;在低、中、高转速下都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半实物仿真试验也验证了所提控制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配气相位就是进、排气门从开启到关闭终了的时间内,曲轴驶过的角度.当机车使用时,气门的开启"时间一断面"系数愈大,进入气缸的空气愈多,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就愈足,燃油消耗就愈低.所以维护配气相位的正确性是极为重要的.影响配气相位的因素较多,对使用者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验证机油的黏度对发动机性能指标的影响,以国产某1.2 L排量增压发动机为例,使用较低黏度的美孚一号0W20 SN级代替原先使用的美孚一号5W30 SN级润滑油进行同一种状态的增压发动机性能对比台架试验。主要进行了净功率试验、机械损失试验、特征点油耗试验、万有特性试验等。结果发现:使用5W30机油的发动机动力性略优于使用0W20机油的发动机,经济性水平相当。因此,为发动机选用合适黏度的机油,能兼顾动力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配气机构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用N次谐波凸轮法拟合了凸轮升程,采用龙格-库塔求解动力学微分方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得到了某型号配气机构气门的升程、速度、加速度,计算结果表明该机构运行良好,没有出现传动链脱离和气门落座反跳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发动机配气机构异响潜在原因进行排查,以实验为主,CAE分析为辅助,最终找到异响的根源,进而解决配气结构异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AVL-tycon软件建模,根据热力学计算要求,设计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确定进气和排气凸轮型线及相关的气门机构参数,进行气门机构运动学分析。计算分析气门弹簧力,气门落座速度,凸轮与挺柱的动态接触力等。  相似文献   

10.
在已完成新型配气机构发动机设计的基础上,应用AVL-boost软件对该发动机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了新型配气机构对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提升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