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厘清砂质辫状河隔夹层成因、掌握其分布控制因素对该类储层的开发大有裨益。以苏里格气田盒8段砂质辫状河储层为例,综合现代沉积、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动静态资料,分析隔夹层成因特征,建立各类隔夹层测井识别模板,采用密井网多井联动、平面剖面结合的分析思路,构建各类隔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明确了基准面旋回、构型界面及砂体叠置样式等对隔夹层分布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泛滥平原、坝间泥、废弃河道、落淤层以及冲沟是构成盒8段辫状河隔夹层的主要类型。泛滥平原规模较大、分布连续,宽度为100~1 000m;单一坝间泥长宽比规律不强,宽度一般在300m以内;废弃河道样式由河道废弃方式决定,宽度为40~330m;落淤层分布受增生体大小以及落淤层发育位置决定,宽度为10~190m;冲沟分布分散,宽度一般小于100m。其中,基准面旋回升降控制隔层厚度,构型界面决定夹层分布位置及倾向倾角,砂质辫状河砂体叠置样式约束各类隔夹层比例及大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野外露头与南苏丹P油田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地质特征对比,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吴官屯砂质辫状河露头剖面为原始模型,通过实测地质剖面记录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解剖,明确砂质辫状河储层中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并以此为指导分别从隔层和夹层的角度,对Fal块边底水油藏中水体的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储层中发育河底滞留泥砾沉积、废弃河道细粒沉积、泛滥平原细粒沉积、落淤披覆泥沉积和侧积泥沉积共5种成因类型的隔夹层。以单期砂质辫状河河道为基本单元,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即废弃河道细粒沉积与河道砂体互相叠置;泛滥平原细粒沉积向河道外侧不断延伸;落淤披覆泥、侧积泥和河底滞留泥砾沉积受后期冲刷改造充填于河道砂体内部。基于建立的砂质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分布模式,指出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中以泛滥平原细粒沉积为主的隔层分布是影响底水突进程度的主要因素,夹层发育频率越高对边水的遮挡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露头原型模型、岩心和测井综合分析,基于砂体构型,研究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田辫状河储集层内部夹层类型、形成机理和分布模式,并对夹层进行井间分布预测。风城油田辫状河储集层内部夹层分为4类:坝内夹层、坝间夹层、道坝转换夹层和串沟,岩性上可分为泥质砂岩夹层和细粒夹层两种类型。利用岩心刻度测井进行单井夹层识别,应用多点统计学方法建立夹层训练图像,进行井间夹层分布预测,结果表明,夹层整体上大小不一、分布零散,呈薄厚不等的透镜状分布。应用夹层三维模型指导B试验区水平井设计,实践表明夹层预测对提高原油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PⅠ23 砂层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夹层识别基础上,将辫状河厚砂层层内夹层分为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单砂体间夹层发育于两期河道砂体叠置区域,为泛滥平原细粒沉积,河道底部滞留泥砾隔挡层,以及废弃河道充填;而单砂体内夹层主要包括心滩坝内部落淤层、坝间泥岩和串沟充填等。在连片分布厚砂层中划分单期河道砂体,从而揭示了单砂体间夹层的展布。在前人现代沉积及露头研究指导下,多井对比预测出心滩坝内部构型界面展布,并在内部界面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三维模型,坝内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在单砂体间夹层及心滩坝内局部有一定规模夹层的分割作用下,可以形成相对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5.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储层自身非均质性而导致水淹状况复杂,油层的水淹特征直接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尤其是在海上稠油油田合注合采的情况下,油层水淹程度的不同而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认识水驱条件下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及进行有效的调整挖潜策略研究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必要手段。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入手,结合取心井、加密调整井、生产测试等资料总结了多层合采下不同类型砂岩的水淹规律,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合采条件下层间、层内及平面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针对剩余油的分布模式,提出了利用水平井进行调整挖潜的策略以解决开发矛盾。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优选潜力层位进行开发,可有效控制生产含水,提高油田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并为海上类似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隔夹层发育对水平井压裂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外围薄层油藏属于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沉积体系,主要为砂泥互层沉积,区块隔夹层发育差异大,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加之局部发育油水同层,造成水平井压裂投产后的开发效果差别较大。以目标区域隔夹层发育特征分析为基础,研究隔夹层发育对水平井压裂造缝的影响,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隔夹层对压裂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隔夹层严重制约了储层垂向渗透性,压裂增产的实质是沟通层间垂向渗透能力,实现油层由‘薄’变‘厚’;另一方面对于存在油水同层或水层的区块,采用压裂控制缝高后,天然隔夹层对水层的阻挡作用有利于压裂水平井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辫状河厚砂体内部夹层的识别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露头浅砂质辫状河砂体研究,建立起辫状河砂体构型模式,将其内部夹层按成因分为心滩坝内落淤层、坝间夹层、道坝转换夹层和串沟4种类型。以大庆萨北开发区PI3沉积单元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岩心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识别图版。借助序贯指示模拟及人机交互后处理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揭示了辫状河心滩坝内部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的特性。辫状河中的水平夹层往往造成厚油层的分段水洗,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常在夹层的下部形成夹层遮挡型剩余油。研究成果为砂体再认识和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河流相砂岩油藏是渤海海域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区域地质作用,该类油藏构造复杂、储层单层厚度较薄、夹层发育、横向延伸比较局限,这给水平井的高效开发带来巨大困难.通过运用拟波阻抗反演和叠前多参数同步反演技术对主力砂体的空间展布及其物性进行详细研究和描述,同时采用随钻成像测井技术实时提供井眼周围岩性、流体边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大同云岗组砂质辫状河以砂质沉积物为主,发育河道、心滩、边滩3种典型岩相组合,储集性能好,通常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但是其内部仍然存在泥质隔夹层.通过对山西大同体罗系砂质辫状河典型露头的实测和分析,总结出砂质辫状河沉积中4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泥岩,分别为泥塞、水道底部滞留泥、侧积披覆泥和洪泛泥.以单期水道为基本单元,建立了基于成因类型的砂质辫状河泥岩分布模式,限定了各成因类型泥岩的展布范围,泥塞、水道底部滞留泥和侧积披覆泥的分布受控于单期水道,洪泛泥的分布受控于活动水道,为有效预测砂质辫状河储层中泥岩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规律及规模提供了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下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盒8下段)是苏里格地区主要的含气层段之一.为了认识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辫状河砂体发育特征及有效砂体叠合模式,厘清剩余油气制约因素,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露头、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密井网区,开展了地下高能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界面约束条件下的河道发育模式及砂体分...  相似文献   

12.
秦皇岛32-6油田NmⅡ2-4小层属于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依据Maill河流构型分类方案对其进行构型单元的划分,并分析各级构型单元的成因、特征、识别方法和拼接关系。5级构型单元为整个辫状河道;4级构型单元包括河道、心滩及河漫滩3个微相级单元,纵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河道、河道-心滩-河道和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4种拼接方式,横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道-河漫滩和心滩-河漫滩3种拼接方式;在3级构型单元划分中,把河道单元划分为河底高能滞留单元、下部高能充填单元、中部加积单元及顶部低能废弃单元4个单元;心滩划分为垂积体和落淤层2个单元,河道单元内部的4个3级构型单元在纵向上有滞留-充填-加积-废弃-滞留型、滞留-充填-加积-滞留型、滞留-充填-滞留型3种拼接模式;心滩单元垂积体间的接触关系分为接触型和隔离型2类。储层构型特征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水体能量及物源供给量、沉积基准面升降和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中,在深层碎屑岩系储层物性不佳的背景下,物性较好的湖相生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渤海X油田沙河街组即为该类型储层。根据其构造演化背景,通过沉积演化及沉积相分析,该区生屑云岩经历了沙一下亚段早期、中期、晚期和沙一上亚段早期四个沉积发育阶段。结合钻井资料分析,生屑云岩层发育受古地貌控制,通常发育于斜坡带;斜坡中部多期生屑滩叠置厚度较大,剖面上呈透镜状分布。通过地质理论模型,结合井资料,对储层发育范围及厚度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对该类型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网状河与辫状河从沉积环境、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体系等方面入手,论述了两种河流沉积微相模式及其与油藏的关系,并阐述了不同沉积模式对分层作用、注水开发、吸水状况以及单井产能的影响。充分分析和利用两种河流沉积微相的不同特征,对油田的生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渤海地区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而不同类型的河流砂体内部连通模式和开发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岩心观察,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详细解剖了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高弯度曲流河、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内部结构,建立了其连通模式.曲流河点砂坝内部一般由30~200个侧积体构成,单个侧积体厚度为1~3m,砂体上部4/5的厚度是不连通的,只有下部1/5的厚度是连通的;辫状河砂体内部呈冲刷充填结构,单个河道单元厚度为2~5m,由于河道快速频繁的摆动使多个成因的砂体在垂向及侧向上相互对接,形成了广泛连通的厚砂体.通过对研究区开发动态特征的分析认为,辫状河砂体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等开发指标均优于曲流河.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边际油田水平井钻完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地质油藏条件复杂,中小型边际油田多,所产原油多为重质稠油,导致渤海油田普遍存在开发难度大、单井产能低的现象。为此,提出采用优快钻完井技术和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进行开发,研究了水平井开发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和需运用的关键技术。旅大4-2油田为典型的边际油田,该油田充分运用水平井钻井技术、疏松砂岩油层保护技术、“适度防砂”技术以及控制生产压差排液及投产等技术,达到了油田高产和稳产的目标。该技术已在渤海湾其他边际油气田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海上油田水平井调剖注入压力高、措施效果不明显的情况,结合在线调剖工艺,开发一套适合水平井在线调剖工艺的凝胶体系。通过室内实验,确定了适宜的体系配方为0.6%~1.5%乳液聚合物WW-1+0.2%~0.5%交联剂FQJL,WW-1溶解时间为12 min,入井液黏度为17 m Pa·s,适合水平井在线调剖注入工艺,凝胶具有较好的耐温耐盐和抗剪切性能,岩心模型封堵率可达98.7%。该体系在B油田C8H井应用,明显改善吸水剖面,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料分析,确定该区辫状河单河道宽140~560 m。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及其顶底界面特征,识别出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等5类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发育Se-St-Sh-Sm正韵律岩相组合,纵向渗透率级差大,油水黏度比高,在高采液强度下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高采液强度和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形成底水水锥型水淹,剩余油分布在油井间且丰度高。顺流增生单元纵向渗透率级差小,水淹均匀,剩余油呈薄层状低丰度分布在油井间。图8表3参20  相似文献   

19.
通过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参数解释等资料对渤海南部海域X油田明化镇下段储层内部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该油田明化镇下段储层中,水下分流河道中心非均质性中等,水下分流河道边缘非均质性较强-强,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环境、沉积相作用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渤海海域海上钻井少的情况下,油气藏勘探开发对地震资料的依赖程度较高,利用地震振幅进行岩性识别和流体检测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由于地震振幅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果不充分研究和认识这些影响因素,会在利用地震振幅信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时掉入陷阱,造成部分井的落空。为了尽量避免地震振幅引起的陷阱,文章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地质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地震振幅的各种因素,这对提高岩性识别、流体检测及探井成功率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