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雄安新区1992~2016年25年的雨量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对暴雨频次、暴雨强度、暴雨空间分布和面降雨量频率进行系统分析,为区域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水系结构是维持城市健康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雄安新区起步区内没有天然水系,当前迫切需要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水系。选取河道宽度、河段长度、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发育系数等水系结构重要指标,在现有典型城区城市水系相似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起步区城市水系平面结构,然后利用SWMM模型对水系垂向结构和防洪安全进行检验,对规划水系进行溢流风险识别,设置水系调蓄空间。结果表明:(1)城市三级河流的分布受研究区降雨的影响较大,降雨量越大,所需三级河流的密度就越高,起步区的三级河流水系密度取值0.5,主要分布在起步区北部;起步区南部是溢流高风险区,地势低洼,设置调蓄湖泊。(2)起步区规划水系的结构稳定性较高,二、三级河流的河网发育系数分别为1.030和0.872,数值均趋近于1,避免河网主干化;一、二级河流断面为复式断面,上部为梯形浅滩,下部为矩形深槽,三级河流选为矩形断面,不设浅滩。(3)起步区水系的水面积率为7.28%,与区域和城市定位要求相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雄安新区构建健康安全的城市水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4.
雄安新区水利风景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基于雄安新区水利风景资源调查结果,提出3个水利风景区,对各分区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针对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环境保护差、管理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6.
为探求雄安新区未来雨水利用的提升空间及其后续影响,研究重点分析了新区起步区1977—2013年降水特征指标,分别计算现状年(2014年)及规划年(2035年)设计频率下的雨水资源利用量,揭示了规划年新区起步区雨水利用的提升空间。结果表明,规划年研究区年尺度及场次尺度平均雨水资源利用量较现状年分别提高25.2%、37.5%。结果可作为雄安新区雨水资源控制利用研究的定量化参考,并为解决我国城市地区多水源供水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大张庄排碱沟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为案例,分析了导致黑臭现象的具体原因。针对废水偷排、雨污共混入渠、河道底泥淤积、河道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问题,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研究了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措施,并介绍了工程的多方面效益。 相似文献
8.
水安全在雄安新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科学构建与新区发展定位和目标相匹配的水安全治理体系至关重要。为此,一要坚持调水与节水并重,构建供给可靠、利用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二要坚持减排与治污并重,建立涵盖源头减污—处理回用—末端治理全过程的水环境治理体系;三要坚持生态与活水并重,构建以良好水生态系统为基石的生态景观格局;四要坚持城镇布局与防洪排涝并重,打造以河道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五要坚持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并重,建立健全水安全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六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持续升级并重,在保持水安全治理连续性的同时,不断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9.
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提升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水资源承载力挑战,亟需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途径。通过对现状和未来规划条件下新区可供水量的分析,针对未来需水量,分别进行了初步配置。以人-水关系为核心,考虑再生水和生态用水是否计入的不同情况,分析了现状和未来新区水资源承载力和承载指数。结果表明,在再生水和生态用水均计入的情况下,现状和未来水平年新区总缺水量分别为6.81亿m~3和2.08亿m~3,承载力分别为162.01万人和418.29万人,承载指数分别为3.28(人口超载)和1.27(人水均衡),但未来新区生活缺水率仍高达59.41%。考虑到新区发展中可能遇到各种风险,需通过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增加4.50亿m~3的水来缓解超载问题,即增加跨流域调水量和上游水调节的潜力,以及开展新区及周边地区的节水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用水总量的控制目标,从控制用水强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两方面出发,利用比拟借鉴方法构建了雄安新区不同时期分行业、分区域的用水强度指标体系。针对用水强度指标的不确定性,利用随机模拟方法预测了雄安新区不同时期需水总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建设期、建成期、腾飞期最小需水量在7.5亿m3以内,平均需水量为8亿m3左右,最大需水量达到9亿m3;建议在建立先进用水强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严格用水强度指标的执行监管,确保用水强度指标落地见效,全面推广生活、工业、农业先进节水技术,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我国城市水管理现状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结合雄安新区水系统管理的形势需求,提出以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根本遵循,科学处理好水与自然、水系统、水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推行城市水系统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推进人水和谐、水城共融、多元共治.将"全周期管理"理念融入雄安新区水系统管理,以闭环政策体系为路径,探索取水—供水—用水—净水—排水—循环利用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推进体制改革、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强智慧化管理,实现城市水系统管理的要素全覆盖、职能全集成、运维全过程、管控全智能.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雄安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急性冲击灾害的适应能力,建设高韧性高弹性的城市水系统,实现新区水系统的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基于不确定性的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安全保障技术.该技术包括水系统的风险源识别、风险综合评价和风险管理策略3部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出了"气候变化模拟预估—气候变化增量分析—水系统影响风险分析"的技术框架、不同精度的气候变化增量分析方法,以及分层级的城市水系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分析方法.在应对急性冲击方面,提出了有效识别城市水系统面临的急性冲击风险源识别方法,以及急性冲击灾害多情景多灾种风险分析方法.在安全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了建立雄安新区水系统应急预案体系的要求,以及区域协同、综合应对、专业负责和网格化管理的"城市-组团-社区"三级风险管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选择雄安新区起步区排水防涝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nfoworks ICM模型软件构建区域洪涝模型,分析排水防涝系统规律.模型结果表明,100年一遇长历时(24 h)2种设计雨型下东部细化区域最大积水深度均不超过0.15m,符合区域内涝防治标准.典型节点水位与雨峰、区域汇流特征呈现相关性,河岸漫流流量反映地表排水能力.受河道宽度、糙率影响河道水位分布呈现不均匀性,设置合理宽度的水系通道有助于河网水位的均匀分布.调整排涝泵站空间布局及启闭水位对模型结果影响不大,充分预降河道水位、调整泵站规模对模型结果影响较大,建议维持规划方案,汛期来临前对河道水位充分预降,以最大化利用规划泵站的排水能力.设置不同重现期及不同边界水位情景试验,探究一、二级排水标准衔接规律.不同情景下雨水管渠结合竖向设计均可以与100年一遇排水防涝标准相衔接.项托出流情景下5年一遇雨水管渠上游节点水位提升,因而与自由出流情景相比雨水管渠排涝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数地区水资源已呈现"临界"或"超载"状态.开展区域水资源配置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其中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需求合理性分析是水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配置手段,如"强载"或"控荷"措施以应对水资源荷载不均衡问题.基于荷载均衡和协同发展理论,按照多水源优化利用与联合调配的原则,以荷载均衡为目标,动态调控,多次配置,最终实现雄安新区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成果可为保障雄安新区城市水资源安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根据晋城市降水和其境内第二大河流——丹河径流量资料,分析了晋城市干旱化情况,对干旱化现实进行了印证,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检验了干旱化趋势的显著性;同时采用洪水资源率方法分析了晋城市洪水资源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晋城市降水量呈现不显著减少趋势,存在干旱化问题,且近年来旱涝交替出现、极端天气频发;洪水是晋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晋城实际,提出了洪水资源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8年4月和12月,国务院陆续正式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和《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绿色宜居生态新城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