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屏蔽门地铁车站公共区空调系统节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上海两个地铁车站的空调冷负荷,针对目前地铁车站冷负荷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能措施,指出了地铁车站的节能方向,并从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两方面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供地铁车站空调系统的设计与经济运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柳  邹然  赵宏  郭玲 《低温建筑技术》2011,33(9):111-113
为了研究通风作用下岛式车站环境情况,本文以建设中的沈阳地铁2号线某车站为研究对象,利用CFD模拟软件对车站站厅、站台层典型断面的温度场、速度场、CO2浓度等指标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通风系统作用下,站厅、站台层整体温度、气流分布都较均匀,仅在出人口及楼梯通道位置温度稍低,而风速值较高;人员停留区域C02浓度也均小于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安市某在建地铁屏蔽门系统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地铁区间活塞风效应对区间热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变频技术提出一套通风策略。本文结合FLUENT流体力学仿真分析软件,以西安某在建地铁工程为研究实例,通过对地铁隧道内选定的测试断面的风速和温度进行模拟计算,进一步理解活塞风对于地铁系统内空气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通过对地铁该段区间各气流出入口的换热量的计算以及区间得热和失热总量预估不开启轨顶、轨底排热风机情况下区间内热平衡情况以及仍需补充的轨顶、轨底机械排风量。最后,根据探讨的区间内气流运动规律、考虑机械通风与活塞风的耦合,针对目前地铁通风变频系统提出以列车车头驶过活塞风口为界调控通风量的变频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4.
根据青岛地铁3号线敦化路站的工程概况,从区间隧道、车站公共区、车站设备管理用房、空调水系统等方面,探讨了该车站区间通风空调设计方法,为地铁车站创造出舒适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某地铁车站为实测对象,基于车站空气热平衡原理进行理论计算,得到地铁车站热压通风量,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铁车站热压通风受车站室内外温差影响显著;在冬季(1、2、12月),各月热压通风量分别占出入口总通风量的56.5%、45.3%、50.1%,各月热压通风量平均值分别为29 849、24 024、25 425 m3/h,约占标准车站新风机组容量的83%、67%、71%,热压通风带走大量热量,使车站内空气温度普遍低于18℃;在过渡季(3、4、10、11月),各月热压通风量分别占出入口总通风量的40.9%、40.8%、42.7%、55.3%,各月热压通风量平均值分别为20 499、23 628、23 643、24 131 m3/h,约占标准车站新风机组容量的57%、66%、66%、68%,车站内空气温度主要在20~28℃之间,无需每天开启机械送风即可满足乘客热舒适性需求,减少了机械送风能耗。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铁车站环控系统能耗巨大、运行调控存在不科学、不及时的问题,为使地铁车站空调大系统设备提供的冷量能较好地满足地铁车站人员的实时需要,降低能耗,采用模拟研究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预测客流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送风工况下地铁车站流场进行研究,并根据模拟结果整理回归资料,计算得到站台公共区测点温度降低到28℃所用时间预测模型以及公共区测点稳定温度预测模型,提出地铁车站通风空调大系统动态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地铁车站公共区流场受人员客流、送风工况的影响;工作日平常工况与休息日平常工况公共区测点稳定温度基本一致;公共区测点稳定温度与各影响因子呈线性相关,与送风速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影响因子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地铁空调运行模式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已运营地铁车站加装屏蔽门工程实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华 《广东建材》2006,(5):129-131
通过对广州地铁一号线黄沙试验站加装屏蔽门工程中涉及的施工管理、营运安全、施工配合和施工工艺等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为下一批次各站的施工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使改造工程在确保运营安全、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工期进度的情况下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孙为东  胡映东 《建筑科学》2020,36(2):183-190
通风空调系统是地铁最重要的功能系统之一。通风空调系统采用何种制式,除了其自身优劣势,对地铁建筑布局设计的影响亦很大。本文以量化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工法下,不同通风空调制式对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差异性影响;其次,分析不同通风空调制式对地面风亭、冷却塔等设施占地和环境的影响,探讨不同通风空调制式的风道区最优布局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地铁车站三维CFD几何模型,利用SES软件计算活塞风风速,计算分析了车站屏蔽门系统在开启和关闭情况下的渗漏风量,讨论了地铁站台屏蔽门的漏风量变化特性,给出了屏蔽门渗漏风引起的站台空调负荷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地铁屏蔽门通风空调系统活塞风道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张良焊 《暖通空调》2011,41(6):30-34
以华东某一城市地铁工程为例,对三种活塞风道设置形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比了不同活塞风道方案下的通风效率,结合经济性分析总结了影响活塞风道方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CFD软件,以西安某在建地铁工程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地铁区间内选定的测试断面的风速和温度进行分析,从而对地铁环控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为优化运行管理提供参考建议,并且为进一步模拟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最后验证该工程活塞风是否能满足地铁区间热环境要求以及需要补充的机械通风量,并考虑机械通风与活塞风的耦合,对目前地铁通风变频系统提供合理的变频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结合某地铁深基坑工程案例,依据工程的地质条件,对基坑降水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涌水量、降水井数量作了计算分析,通过降水试验结果,总结出了基坑降水的技术要点,使基坑开挖达到无水状态。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全尺寸几何模型,采用动网格方法模拟了地铁列车运行时引起的非稳态流动,分析了屏蔽门风口、隧道区域、站台楼梯口的气流特性及活塞风井特性。结果表明,带风口屏蔽门的地铁车站可以利用活塞风带走隧道及站台余热,从而降低通风能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列车停运夜间的专开列车测试实验,针对19个地铁车站采集分析了列车停靠站台,后续列车离站并驶入区间隧道过程中,站台不同位置屏蔽门的动态承压情况。得到岛式站台端部1号门屏蔽门承压最大约为侧式站台的13倍,且上下排热开启与否对1号门承压影响很小。测试实验的数据提供了屏蔽门系统运营的动态承压工作环境,为地铁设计运营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何峰  高博  夏国强 《暖通空调》2012,42(2):26-29
为了提高东北地区地铁车站公共区乘客舒适度,在分析沈阳地铁1号线目前采用的地铁车站公共区通风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改进型通风系统。对比分析了两种通风系统模拟计算结果、综合能耗以及工程投资等,从舒适度、节能效果、经济性等方面对改进型通风系统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城市人口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为城市交通带来极大麻烦,所以开展地下铁成为了当务之急,地下铁对一个城市来讲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一条地下大动脉,地铁每天运送人口量为整个城市各各运输工具运送量之最,所以地铁的安全就尤为重要,然而地铁信号与屏蔽门的联动控制决定了地铁的安全,为了保障乘坐地铁的人员安全,地铁门与屏蔽门之间的联动系统就要不断加强,让每一位乘坐地铁的人都可以安安全全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相似文献   

17.
针对非屏蔽门闭式地铁站台,来自区间隧道的活塞风将影响站台空调送风射流,从而影响站台冷量的分布。在此两股气流相互的耦合基础上,提出了站台空调冷量有效利用率的概念。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建立闭式地铁站台三维几何模型,模拟得到了列车在区间匀速运行、减速进站、停站和加速离站4个阶段的地铁站台1.5 m高度水平面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并以此计算分析了相应车况下,站台空调冷量有效利用率。由变因素分析,得到冷量利用率受空调送风温度和送风口数量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地铁车站安装屏蔽门系统具有安全、经济、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由于受城市空间限制和最大程度发挥地铁运营效能的考虑,地铁车站的位置可能不位于线路的直线区间,地铁站台的形状也不是常见的直线型,而是圆曲线型或缓和曲线型.屏蔽门系统受地铁车站站台形状约束,其规划设计必须考虑轨道-门-站台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并需要为此进行充分的安装测量工作.文章对此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可供有关规划设计和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和国锐 《云南建筑》2021,(6):99-101
项目以昆明某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为例,介绍了该项目的 建筑工程概括、设计参数、空调系统设计、通风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结合昆明城市气候特点,分析了车站公共区不设空调系统,开式运行方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内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技术特点,可在车站与区间隧道间增加可控制的电动通风窗。在空调季节,通过关闭通风窗将区间隧道与车站隔离,可减少车站冷量的损失。在非空调季节,通过开启通风窗将区间隧道与车站连通,充分利用列车运行产生的活塞风对车站进行通风,可减少风机的开启时间。同时,根据现场实际通风需求,对现有通风模式进行优化,可全面降低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