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致力于将艺术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提升社区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美好生活。营造计划的首个案例是位于愚园路1088弄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由刘海粟美术馆与CREATER创邑、建筑师张海翱协力共建,并由金地华东给予支持。愚园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马路的其中一条,  相似文献   

2.
正"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致力于让艺术走出殿堂。项目实施以"粟上海社区美术馆"建设和运营为载体,打破既有的美术馆场馆公共教育的边界,将美术馆汇聚的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美育中。项目旨在打破美术馆与社区之间、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专业艺术活动与社区公共美育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汇聚艺术家、设计师、学者及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活动等艺术资源的平台,对接城市飞速发展中遇到的空间改造和公共文化内容生产和运营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扉建筑与扉美术馆近年来在竹丝岗的社区营造活动,梳理了其对日常公共空间的思考和艺术营造的实践。城市建设从"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改造",其以扩展城市公共性、不造物设计、参与式设计的方式进行社区营造,加强人与人、人与场所的连接,是对城市更新手段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在城市存量空间优化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顶层规划理念"城市双修",指出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是在城市双修语境下城市修补的重要策略,继而引出"从拟物到共情"这一设计策略,并介绍在这一策略下,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的两个有机更新改造方式.文章旨在辨析在城市双修语境下,焕活老旧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策略不能...  相似文献   

5.
<正>2008年,作为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介入:艺术生活366"项目的入选方案,乌托邦艺术小组(邓大非+何海)实施了将近一年的《家庭美术馆计划》。按照计划,我们公开征集居住在上海的家庭,把他们的家在一天中改造成美术馆,艺术家与家庭主人合作进行艺术创作并对公众展示,并由证大艺术馆象征性的授予该家庭"证大艺术馆某某分馆"的称号。这个方案的思路主要在于空间转换和艺术介入生活:把美术馆搬到个人的家居环境中,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把私人空间转换为公共空间。它颠倒了人们必须到美术馆中看艺术品的思路,把美术馆送到人们家里和日常生活中来。期望扩张艺术观念,激发公众参与艺术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7.
创造空间     
正展监时间:2017.04.16-2017.07.16展览地点:麓湖·A4美术馆"创造空间"是A4美术馆的首展,共展出13位(组)艺术家的12组大型艺术项目。展览源于A4美术馆之想象,分为诗性空间、运动空间、声响空间、超视象空间、扩延空间、内在经验空间,以及后来补充的悬置在麓湖的小岛。展览超越静态观看形式,通过强烈的身体感知,更加直接地感受互动。在面对"创造空间"希望扩展的理念而展开的行动中,语言和静态观看之  相似文献   

8.
创造空间     
《Planning》2017,(7)
<正>展监时间:2017.04.16-2017.07.16展览地点:麓湖·A4美术馆"创造空间"是A4美术馆的首展,共展出13位(组)艺术家的12组大型艺术项目。展览源于A4美术馆之想象,分为诗性空间、运动空间、声响空间、超视象空间、扩延空间、内在经验空间,以及后来补充的悬置在麓湖的小岛。展览超越静态观看形式,通过强烈的身体感知,更加直接地感受互动。在面对"创造空间"希望扩展的理念而展开的行动中,语言和静态观看之  相似文献   

9.
健康的居住形态应当兼顾社区内部社区感的营造和社区与城市生活的互动。本文指出在高密度人居环境的空间约束下,适当控制住房开发规模是住区与城市交融的重要举措,但不应以牺牲社区感和内部的安宁为前提。与此同时,文章提出应鼓励通过尺度宜人、功能适度混合的社区界面修复城市的有机网络,促进居住空间与城市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2)
<正>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特别项目一一"异质越野:多伦路"以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为锚点的城市空间内集中展出。本次展览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李翔宁担任学术主持,姚微微、吕凝珏担任策展人,特邀青年建筑师及艺术家共同参与,包括来建筑设计工作室、灰空间建筑事务所、姜齐冰+朱元双、李维伊、沈凌昊、田方方、王雪睿+邓剑+沈晨思、王智一、无界共和、展/城工作室。策展人认为,城市相较于人而言是被动的。而异质碰撞出的生态,是失稳的无穷。  相似文献   

11.
正您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粟上海计划中两所美术馆的设计,可否简要谈谈此类项目与普通设计委托的不同?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时,我们得以更加贴近观赏者的视角,共情居民的真实需要。不同于普通设计委托,我们在与美术馆的沟通中得以将信息差降到最小,共同商讨将工业元素与粟上海风格融合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6,(8)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城市化建设中,美术馆的数量呈指数增长,始终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并且大多数当代艺术展览主要是以美术馆的形式进行。随着新科技、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关于"空间"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甚至网络、虚拟空间也纳入其中,美术馆空间也被当代艺术打破了其原有固定的界限,不断尝试新的发展。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重视人与艺术的对话,在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在观念艺术的冲击下、在线上艺术的客群争夺战中,美术馆没有停止创新与发展。如今的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公共场所,既是城市艺术知识的聚集地,又是艺术教育的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疾病预防的角度审视当代城市社区空间,以"城市空间"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为线索,归纳出三类由社区空间的不良设计导致的"空间相关疾病",并提出空间设计导致这些疾病的三种空间致病因素。初步阐述了城市社区空间导致人类患病的研究框架,为营造健康社区,提升当代中国城市的空间品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西海美术馆于2021年8月在青岛西海艺术湾落成。该项目从场地的山海环境出发,将艺术介入空间,延续了努维尔一贯非复制性的诗意表达。作者基于对项目的信息梳理与实地考察,提出西海美术馆相关人物的"非典型性"组合、场所的"非常规式"介入、空间的"非日常化"想象、材料的"非物质化"呈现与事件的"非普遍性"回应,通过上述五个角度揭示该项目对青岛城市与努维尔创作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面临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问题.社区更新也成为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具有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双重属性,因此老旧社区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升级、环境优化,还需要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美国纽约的"东纽约邻里计划"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从土地使用、住房保障、经济发展、公共空间营造四个方面对社区进行更新.如何保证老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借鉴其更新策略.文章在分析"东纽约邻里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4)
公共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美术馆重要的职责。国外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已有较多的成功案例,国内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还处于进一步探索、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刘海粟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活动中崭露头角。该文分析刘海粟美术馆集三馆一体、继承刘海粟美育思想的特殊性,以及该美术馆在刘海粟美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文教结合与创立美术馆品牌所开展的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希望能够有助于美术馆发挥教化功能、普及美育思想、培育公众审美。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南京市浦口新城保障房的规划方案为例,结合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社区景观城市化、居民生活邻里化"为设计理念,在邻里交往、社区景观空间营造的基础上,阐述社区景观空间公共化与居民生活邻里化的设计实践。将社区部分景观沿用地周边设置力图使其与城市空间交融,着力在社区内及社区周边营造出适宜居民交往的异质空间,并将社区内的优质空间展现给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视觉上共享,意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内部空间各自独立互不融通的断层现状。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背景下,从社区认同感培育入手,可以有效建构社区文化,有助于形成基于特定地域的城市文化基本单元。综合国内外不同学科的研究,"参与"、"互动"是培育社区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不同学科对比研究法和社区居民深度访谈法,以厦门市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两类典型社区为例,探讨社区认同感培育策略。本地人口社区核心在于提升公共设施与空间的需求供给,通过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构筑互动平台。外来人口社区因人群异质性与流动性特征,核心在于转变管理模式、实现均等化设施服务,构筑社企共建互动平台,积极发挥企业在组织活动和提供服务中的作用,营造温暖的社区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