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光大中心Art Park9就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提出"居住之问",建筑师青山周平、韩文强、姜元宋晨、唐忠汉以不同维度的设计策略联袂作答。"和院""山居""无界""之间"四个人文空间和而不同,用东方哲学演绎出当代亚洲的理想人居。  相似文献   

2.
<正>山居是位于北京通州新光大中心ArtPark9第28层的一间客房。它是在都市高层建筑标准单元之中实现居住乐趣的尝试,也是一种对未来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探索。人类最初的居所是山洞。山洞是预先存在的,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但是人根据身体行为定义了自然环境,使其可居。古人的理想居住状态是归隐于山林,代表一种脱离俗世、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境界。当代城市中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居所变成一种标准化的空间产品。山  相似文献   

3.
对话     
《新建筑》2019,(Z1)
正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住宅都是基本的生活容器,因此国家企图以"标准化""模块化""装配式"等工业化技术降低住宅的营建成本,以使经济条件有限的青年们能负担得起购买价格。尽管为保证批量的住宅能契合生活内容,而展开了精细、客观的研究并得到"标准户型",但仍不能保证它们会是"可靠而合理"的生活容器。因为"变化"才是居住行为普遍存在的事实,许多居住空间的改造,已无情地否定了标准化背后的研究成果。然而,生活空间的多样化需求与大量生产的标准化并不冲突,方案以"开放建筑"的设计方法展现创想青年家"多元而一致"需求兼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正一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中,人们对居住需要有朴素而丰富的阐述,如"安其居,乐其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这些诗人、哲学家们的思想火花无不映衬出古代的中国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追求。建立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生活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目标和理想。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态与环境的整体质量在下降,并出现许多城市病。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渗透国民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人居一""人居二"大会的历史背景、重点内容和意义,总结了"人居三"大会强调实施、强调公平、强调韧性、强调协作的理念创新,归纳了人居系列会议对全球城镇化发展和城市未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息心茶室     
正中国武夷山,隐逸文化与自然的世界双遗,流传千年的茶文化在山水竹林间探寻平静心灵的更高层次。如何将武夷山的自然、人文与艺术融合,创造属于当代人新的山居文化,重塑人们对既有"山居生活"的认知是本次设计探索的方向。设计取意武夷山隐栖下的禅茶文化,借由当代、简雅的设计语言将人文情怀融入多元化的艺术空间,让居住回归诗意的从容,引领一种隐逸山居的休闲度假生活。深谙竹与茶在文化上的交相辉映,于是引入清雅灵动的竹木、层次美感的格栅营造出一种隐归山林的"吃茶"氛围,武夷茶文化中"正、清、和、雅"的精神在此复现。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宅家"时间,居民对房屋和社区有一个更深刻的居住体验和感受。理解社会主力消费人群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趋势就成为理解未来人居需求的重要切入点。在此背景下,东原地产发起了一个面向社会生活方式的趋势研究系列,希望前瞻性的发现一些与未来中国房产需求相关的趋势。疫情期间居家生活观察疫情期间的短期社区需求主要集中于公共物品消毒、物业增值服务和社区线上活动。  相似文献   

8.
疫情防控要有严密的管控措施,但不能剥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由.全球下的疫情危机表现出当代人居环境的消极一面,持续出现的问题给城市建设和未来居住环境建设带来很多启示.新的技术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智能化的日常生活,为解决问题带来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绿色住宅"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居住概念,它正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在全球倡导新的人居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也日益提高,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经历了从单纯的要求"居者有其屋",到要求"有房有厅"和"厨卫齐全",再到要求良好的居住环境等几个阶段。绿色居住环境强调的是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贯彻环境保护原则。绿色居住环境设计主要体现在居室内的绿化设计、生态美学追求和绿色建材的应用3个方面。绿化不是绿色居住环境的唯一指标,实际上,较高的绿化率只是绿色居住环境内容的一个方面。本论文仅从绿色植物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方面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学问,1993年吴良镛创立"人居环境科学",为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人居环境所指的范畴却是自古有之,它指的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11.
极小住宅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城市土地紧缺与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居住问题,并满足了人们对居住多样化的需求。建筑师希望从人的居住尺度入手,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来满足极小住宅的实用性、舒适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平衡。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居住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掌握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多样化需求以及新兴科技的使用方法,也就能从中窥探出极小住宅设计的整体特性。相比传统住宅,极小住宅呈现出"小中求精""小中求大""小中求变""小中求全""小中求趣"五大优点,从这五大优点中又能够提炼出极小住宅的三种主要设计策略——缩小策略、复合策略、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浪 《园林》2021,(1):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宜居城市环境的营建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需要规划设计人员秉持"以人为本""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运用生态节能策略以及人性化的居住环境设计,构建开放和谐的生态宜居空间.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曾提到:生态宜居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社会、人...  相似文献   

13.
福建客家民居不论在居住形式、居住规模上都与现代单元式居住小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以客家民居的建筑类型及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客家建筑中探寻一条能够适用于现代居住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纽带",以弥补现代居住区设计中对人文关怀的忽视。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后人们的概念里,人居、建筑是规划师、建筑师规划设计出来的,而规划师、建筑师是在接受了院校现代科学的相关学科教育后,并经事务所或设计院的职业培训产生的.也就是说,是现代科学培育的规划师、建筑师,以现代科学方式,规划设计出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功能需求的人居、建筑.那么,如果人们反过来要认识这些人居、建筑,当然是会以已有的现代科学知识为指导或基本准则,来认识人们所居住生活的生存环境的人居、建筑.这是一般的逻辑思维理论或正常的人类思维习性所告诉人们的认识方式,也是人们通常所应有的对一般事物存在现象的认识反应.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的需求"将成为最基本的规划价值导向。随着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城市由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文化、宜居、品质、绿色成为新时期城市吸引创新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住是人群最需要满足的基本需求之一,同时也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联合国人居会议一直高度关注住房问题,指出"适当住房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并将"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作  相似文献   

16.
"山居玖式"以"行望居游"分类山居的方式引发了"将身体运动与山居空间建立转译关系"的思考。基于此启发及园林调研,将"行望居游"的山居方式与典型的山居基本空间建立转译关系,并以空间图解的方法解析归纳出螺旋式、取景式、山房式、回环式、山梯式、并联式、穿越式、点景式8种典型的复合山居空间模式,旨在以"空间"视角深化对园林的认识,并提供园林设计的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说明:城市不是建筑物的简单铺排,建筑也不仅仅是各种使用空间的功能堆积;都市性是一种诗意的漫游、是一种对空间结构的体验。设计基于对"宜居成都"人居环境的研究,在满足都市效率的基础上,创造"诗意栖居"的生活环境,打造一个集居住、办公、商业、休闲和运动等市民生活基本需求于一体的综合建筑。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7,(1)
郊区化居住形式正在成为市场主流形态,城市化的进程,拉伸城市空间外溢,催生住宅郊区化形象。导致住宅市场格局呈离心状态。西安人的生活在新一轮的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地产开发过程中悄悄的变化。从留恋市中心向郊区转变,从居住保障型、安居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转变,从追求位置向追求居住环境转变。这一切转变都表明人们希望一个舒适享受的居家环境,而西安雅居乐花园就为住户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因此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对雅居乐花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解读,试图建立一个郊区化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19.
遵循历史发展进程,总结我国居住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及人居环境状况.结合当前居住建筑现状,提出我国居住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即继承传统居住建筑精华,丰富现代住宅设计的文化内涵;对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和再利用,解决大量低端住宅的居住环境问题;重视居住建筑的智能化和健康化应用,满足人居环境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20.
南宁市从2000年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2001年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到2007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09年荣获全国文明城,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南宁市民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