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山水环境的特殊地位桂林的城市规划与其它城市相比受到自己独特的环境因素的限制。桂林城市的特点就在于作为城市规划对象的物质环境本身是一个举世闻名而绝无仅有的山水风景区,城市的各项要素都不能脱离这一环境而存在,相反,它们必然是这一山水环境中的组成部分。桂林的城市发展历来与山水相辅相成,在历史的积累中,桂林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模式,即“山——水——城”模式,其特征是“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市规划如何保护山水景观不仅是风景保护问题,还对城市的风格和环境特征的形成,对城市建筑文化的创造均具有决定作用。桂林不能与其它风景名城一样对待,更不能与一般中心城市等同处理,其山水景观  相似文献   

3.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山水城市的“城市双修”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其老城区因城景交融的传统格局成为中国"山水城市"的典范。山水城市强调自然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有较高诉求,而多年来城市高强度发展扩张带来的各类"城市病"问题,在山水城市中尤为凸显。在城市建设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转变的今天,"城市双修"为山水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以桂林老城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桂林"城市双修"的规划实践,探索山水城市在"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其他类似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苏州古城及其周边山水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解读了苏州作为山水城市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城市与近郊山水体系组成的"山——水——城"模式下的区域风景系统形成发展过程的梳理,剖析了苏州古城西郊浅山区作为关键连接体,在景观和人文上与城内的风景体系相互融合,构建超越城市范围的"城——郊"区域风景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山水城市建设应当在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的基础上,从区域风景系统的视角将城市与自然山水结合,为当代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9)
广西优美的自然山水孕育了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广西当代绘画群落主要为以桂林山水为主要创作主题的中国画家群、以亚热带风景为创作主题的油画家群、以北部湾海洋风情为创作主题的水彩画家群等。而生活在桂林,长期以桂林及其周边地带为"师造化"之对象的画家可以说是广西风景画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8.
专题四:风景营造中国本土城乡规划历来注重风景营造,强调规划建设要发现山水之巧、融合环境之美,素有"寻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营城思维。纵观历史实践,风景不是虚无的,需要通过关键地段或重要建筑去感知与收揽;风景总是与人文融为一体,风景之中蕴藏一番中华文化的"大道理";风景离不开文人的发现、营造和点染,风景地往往与一方人物、风物、历史紧密相连,成为地方精神的标识地与纪念地。  相似文献   

9.
桂林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赋予风景游赏活动以诗意的文化特性。从古今对比的视角出发,以古籍资料和网络游记文本为基础,运用地理空间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分别从游赏视域、游赏形式和游赏情调三方面对桂林古今风景游赏格局特征进行归纳并量化对照,对于融合传统山水意境、优化现代风景游赏格局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与文化     
《规划师》1996,(2)
桂林市有两顶桂冠,一是风景旅游城市,二是历史文化名城.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十年间,在建设风景旅游城市方面,花费过不少心血,成就比较显著,受到各方人士的称赞,而在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方面,显得很薄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桂林只是一个景色秀丽的风景游览城市,而对文化则没有太多印象.桂林有两千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掌故相当丰富,有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在近代,桂林有“文化城”的美名,其声誉主要来自抗战期间桂林的文化盛事,昔日的辉煌主要在于文化而不在于风景.在当时,虽然桂林如歌似画的山水也使人陶醉,但人们的心思主要不在这方面,并非有意要冷落她.当时,他们对文化印象超过了风景.  相似文献   

11.
<正>1.何谓“兴工事营胜景”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葆有对美好人居的向往与追求,即便是在水利、交通、城防、仓储等工程建设中,亦往往将民生保障与山水人文创造巧妙融合,统筹开展工程与风景的协同营建,使工程设施别具一番景致和意涵。由此累代形成了“兴工事,营胜景”的优秀规划传统,蕴含“始于工而胜于工”“一举百善”的本土营城智慧。  相似文献   

12.
榆林八景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志永 《山西建筑》2007,33(34):342-343
阐述了"八景"的由来,以古城榆林"八景"为例,说明了古城榆林的山水格局,指出当代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吸取传统经验,创造出与自然和谐,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山水城市,以使城市在"环境"和"意境"两个层面上创造出完美的城市空间意象,使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规划始终将城市与山水风景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在长期的城市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形成了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传统。从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景意识、城市风景的空间层次、风景与人文空间的融汇、风景的地方传统与维护4个方面展开,结合具体案例总结了中国城市规划风景营造传统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要义。通过反思当前中国城市山水风景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继承中国城市风景传统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城市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该文从风景园林视角,研究桂林城市历史发展中山水环境与景观空间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解读其景观空间建设特征及智慧启示。桂林历史城市建设通过对其中心、节点、轴线及景观视角控制所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体现出一种"山—水—城—人"融为一体的协同共生的规律特征。从桂林城风景建设的人居环境智慧经验着手,总结出自然山水空间环境具有引导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生长、控制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构成城市景观格局的作用。对历史城市风景空间营建智慧"古为今用"的研究,对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崴 《建筑创作》2020,(1):46-67
本文以笔者近年来设计完成的4个风景建筑为例,阐述了笔者在中国"山水"语境下,对风景建筑,及其设计这一命题的认识与思考。笔者认为,中国山水自然观没有主客体之分,人将山水视为有灵的伙伴,因此用"山水建筑"一词来定义风景建筑更为准确。关于它的设计,则应从寻景开始,通过营景完成建筑与环境的对话,最终运用题景,将"景-物-人"三位一体,实现情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7.
泉州古城是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贸易大港,经济、文化繁荣,古城营造也重视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形成了丰富的风景营造经验。研究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依托山水的自然风景空间、妙收山水的人文风景空间、雅俗共赏的风景意象空间三方面探析泉州古城传统风景体系营造特征,继而从跨尺度风景的全域营造、多尺度风景的视线融汇、根植山水的多尺度风景营造、城市功能设施的风景化利用四方面总结其传统风景营造经验,为当今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特色景观塑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毛华松  漆媛媛 《风景园林》2020,27(11):23-28
回归历史语境的区域风景营建机制研究,有利于突破囿限于风景物质空间的静态研究现状,还原历史风景与区域山水、政治经济等的复杂关联。以城址未变、保存良好及有史料延续的严州古城为例,基于营建主体认知的历史园林分类,并结合类型空间分布、建设主体和重建频率等,分析、归纳了3个区域风景营建特征:1)依托优势山水资源的风景空间分布;2)基于风景营建主体的多元类型实践;3)人文与自然双重影响下的关键风景点。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风景生成的自然、政治、社会因素,对理解和传承中国区域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20.
漓江甲天下     
霹雳 《城建档案》2009,(6):29-33
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多少文人墨客。新版人民币20元的背面,就是漓江山水中最美的一段。漓江属珠江水系,发源地在桂林北面兴安县境内的猫儿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