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文琦 《世界建筑》1999,(10):60-63
德国建筑师黑林进一步发展了赖特“有机建筑”的观念,他的“有机”观念阐述了创作活动中精神建造的可能性,夏隆作品中“事件中的精神力量”进行掌握,李承宽作品中对“对象的本质内容”的表明,皆可视为黑林“有机建造”思想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
苏麒     
建筑师 这个话题的第一个词我想先谈谈建筑师.首先,我自己暂时来看已经逐渐远离了建筑师这个行业,虽然仍然属于更宏观的设计圈,但基本跟传统的建筑设计、建造没有很直接关系,所以可尝试谈谈这个“附属的”建筑设计与整个设计行业的相同与不同.建筑师是一群非常奇特的群体,这一行业由来已久,尤其如果我们去掉“师”字,建筑这个行为的历史基本快等同于人类历史了.但正是这个“师”字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与痛苦.建筑师们悲催的职业境遇是大家有所公知,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又会有这么多的新的建筑力量义无反顾得跳入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3.
刘江峰 《建筑创作》2009,(12):24-29
活动概述 自第一届“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成功举办以来,海内外建筑界反应强烈。为能够发掘出更多的青年建筑师,为社会推荐能够代表青年华人建筑师的群体力量和水平的建筑作品,由中国侨联主办、中国建筑学会指导、《建筑创作》杂志社承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经过紧张有序的初评、终评业已揭晓。  相似文献   

4.
在建筑界人们多是从学术与繁荣创作的角度谈论“适用、经济、美观”,我想把“新焦点”聚焦在实现建筑方针的手段与机制上,就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实现建筑方针的几个问题提出个人观点。一、 建筑师应以实现“适用、经济、美观”为己任“适用、经济、美观”的本质就是要整体把握建筑品质。建筑师应以实现“适用、经济、美观”为己任,就是说要由建筑师来整体把握建筑品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1.“适用、经济、美观”作为建筑设计的主题是永恒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与设备的更新、人们观念的变化等,这些因素对“适用…  相似文献   

5.
张轲  张弘 《时代建筑》2004,(2):100-107
本文是“标准营造”对于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建造本质等基本问题的自我追问。借北京武夷小学礼堂的设计提出了“标准营造”以至于“新一代”年轻建筑师对于建筑创作的观点,解释了“新一代”建筑师的一种创作和生活状态,建筑作为一个证实了他们的自身“存在”的载体质疑着对立着,引诱着思想的争辩和盘问。  相似文献   

6.
困惑与思考     
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三年多来,我有幸设计了几个实际工程,在建筑创作错综复杂的物质化过程中,深知实现一个工程之艰难和甘苦。难怪有一位中年建筑师也深有感慨地说:“做一个建筑师难,做一个成熟的建筑师更难,做个勇于创造个性,又善于创造个性的建筑师难乎其难。”然而时代的重托,人民的厚望,时时唤起自己创作的激情和欲望。面对当今世界建筑的迅猛发展,深感我国建筑创作水平的差距,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师,应该迎难而上,为中华现代建筑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境设计》2009,(10):112-126
“参数化原型:新锐力量”是这次“数字思考”系列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新锐建筑师已经投身于参数化设计。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数字建筑思考和实践已经成为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赵静 《中外建筑》2006,(2):8-10
“我认为对峙的直角中蕴含着无限的张力。十几年来我一直喜欢通过运用直角来表达建筑。”来自蒙特利尔的建筑师eric Gauthier这样描述自己的风格。源自学生时代对赖特的穿插式建筑的着迷,年轻的建筑师为自己限定出直角直线的设计原则。“这样看上去限制性很强,但由于直角构成体块的适用性很强,它实际上提供了很宽泛的发挥空间。同时由于直角中所集中的力量,使得建筑物在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下,仍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陈姣兰 《建筑师》2022,(1):53-58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评述,视为一种意义竞争中的话语实践,可为反思建筑实践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把斯坦·艾伦视为理论和实践兼顾的一类建筑师的代表。作为这样一位建筑师,他与那种只顾生产而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这种建筑师包括两类:一类是忙于建筑产品生产的商业建筑师,另一类是忙于建筑作品生产的明星建筑师)或者艾伦在本文中称之为“唾弃理论”的“传统建筑实践”意义上的建筑师的区别自不待言,倒是艾伦对理论问题的思考更为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提起“建筑功能”一词,对每一个建筑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是日思冥想,特别是在设计进行到高潮阶段。可见“功能”这个角儿在建筑师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我突发奇想:功能赋于建筑本体上的涵义也还存在着不同人有不同的诠解。就是同一个人也还有对同一功能对象的历史、发展、变化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把“适用、经济、美观”作为设计三要素的话,那么“适用”可以视为“功能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刘艳梅 《四川建筑》2003,23(4):10-10,17
论述了个性化住宅的发展趋势,呼吁建筑师正视对居住本质的思考,提高人性化设计,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刘力 《世界建筑》2004,(12):112-113
大约1年前,接到陈怡姝在深圳某会的讲稿,题目是“互动设计”其内容简言之:在设计全过程中,业主的要求和建筑师的专业技能不断磨合,使建筑设计不断升华,达到一定水准。互动设计可能就是他们不断赢得业主,占有一定市场的原因。而今又读了她的“适度技术、本质设计”的文章。我的体会是,“适度技术,本质设计”是互动设计理念在飞亚达高科技大厦工程中的具体化,正如文中所说,适度设计与本质设计与投资方达成共识,在造价经济、功能合理的基础上表达理性,务实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审美思潮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阎日松 《山西建筑》2007,33(1):47-48
讲述了商品经济膨胀发展时代,人的审美意识的商品化,分析了中国建筑师的审美出现“精神分裂”症状的现象,根据建筑的本质,呼吁中国建筑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治愈审美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在2004年5月29日首届中国青年建筑师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本人曾用“交流·观摩·思考·共勉”八个字,来说明这次高峰论坛的目的和意义。会议期间,我参加了京津地区一些建筑师作品的实地考察,并与到会的一些青年建筑师,就现实中存在的设计问题进行了切磋、交流。这次会议与以往历次参加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比较起来,更增添了一种“向青年建筑师学习”的情感和认识。其实上面我所说的“交流·观摩·思考·共勉”,恰恰也可以回答我们在职业修炼中,如何向青年建筑师学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设计》2015,(2):218-219
有关展览 “Sensing Space”是由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所主办的一个展览,主要是由主办单位从世界各地挑选出适合这次主题、不同国籍的建筑师参加.主要参加的建筑师有七位:Li Xiaodong(李晓东),Grafton Architects,Diebedo Francis Kere,Kengo Huma,Pezo von Ellrichshausen,Alvaro Siza,Eduardo Souto de Moura. 这次的展览“Sensing Space:Architecture Reimagined、感知的空间:建筑的重新想象”所设定的任务与企图如同画廊馆长Kate Goodwin所提:这个展览的核心是希望能在之中产生交互影响的三个要素:物理空间的本质、我们对于它的感知能力以及它能被唤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他是第一个在中国的中外合资建筑事务所的创办人;是在中国第一个取得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的外籍建筑师;是台湾读大学、大陆著名大学做教授的少数著名专家学者之一;是从加拿大来大陆工作,第一个获得“优秀外国专家奖章”的专业人员;是第一个在北京担任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的外籍建筑师;他的一张浦东建设银行大厦手绘构思草图,被加拿大出版的《国际知名建筑草图集》所收集…关于他的成就,数不胜数。但他告诉我,他本质上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通过对比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和日本分别被“转移”和“异化”的现象,分析其在中国被“转译”的现象及背后的现代社会构建层面的本质和必然性,再从“译”和对“现代性”理解的层面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建筑师的实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风水术并非只论福祸的封建迷信,它后面隐藏了许多科学或“前科学”的东西。抛开现象看本质,将之“拿来”在杂交中发挥一定的优势,取得进步,正是当今建筑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王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