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层次分析法在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技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主要讨论层次分析法在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权重、系数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等进行设计;在借鉴、参考和运用科技统计研究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提供了评价指标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选取专利申请受理量、教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6大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熵权梯形白化权函数灰色聚类分析模型对江苏省2020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苏南地区80%的城市科技资源配置能力都达到“优”和“良”灰类;苏北地区87.5%的城市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仍处于“中”和“差”灰类;江苏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苏南地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强,而苏北地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3.
我国电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量电网发展水平对于一个国家的电网建设与电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从供电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安全稳定水平、电能质量、科技水平等7个方面,建立了电网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了指标的度量方法.以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发展为研究对象,以500 kV与330 kV为研究重点,选取线机比、变机比等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了电网发展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资源的效率,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河北省科技资源配置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对比评价,并指出了河北省科技资源配置优化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5.
如何客观评价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并寻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对策,已成为政府部门的焦点问题之一。建立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评价分析了15个副省级城市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并提出了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 反映科学技术进步的状况和新科技应用的效益及其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应当成为现代统计的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统计中的指标体系法应负起这方面的重要使命。通过指标体系法,即通过建立一整套反映国家(或地区、部门)科技进步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从各个主要方面运用一系列指标来对科技进步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进行清晰又全面的描述。发达国家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起就进手建立科技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在我国,目前还正处于起步阶段,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BP神经网络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从阈值角度出发,生成适用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并建立了自然环境指标、社会支持系统指标、社会经济文化指标三个指标体系,用于构建湖泊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运用此模型将杭州西湖与喀纳斯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从而说明该模型对湖泊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具有较好的客观性、通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弥补定性分析建立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首次将因子分析法引用到指标体系的优化中.在确立基础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调查表,获得50家承制单位的基础指标项数据,利用系统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若数据相关性高,那么提炼出的主因子就是评估模型中的第二层指标;若数据相关性不高,则通过咨询专家确定评估指标.由此利用因子分析法优化指标体系,最终确立装备承制单位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情况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前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大多数局限于定性研究上,这里通过建立评价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模型,对配置效率评价进行了定量研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资源配置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模型可直观地得到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相对效率值。提出的评价方法有参考价值,在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方面有新见解,但所选指标不够,还需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0.
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反贫困的观点出发,运用AHP-Delphi这一新方法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南充、成都两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动态评价。揭示了南充这一有较强科技潜力却仍陷于贫困的典型特异地区在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并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反贫困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技资源配置阶段结构优化理论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资源配置阶段结构是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科技创新活动的角度对科技资源配置阶段结构与科技创新活动产出效益的关系、科技资源配置阶段结构优化问题进行了探索,尝试将科技创新过程的投入产出定量化、模型化,给出了科技资源配置阶段结构优化的理论数学模型。虽然单一创新行为不可能同时达到科技效益最大化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从宏观上对科技资源配置阶段结构进行调整,即对科技资源不同阶段的研究投入分布进行调整,能够达到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综合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2.
县区科技进步是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县区科技进步总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县区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明确了县区科技进步评价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县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层级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访谈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提出了评价指标标准化的方法,然后运用评价模型可以综合评价县区科技进步的总体情况,最后以辽宁省的部分县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愈加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本文从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出发,发现科研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1.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投入少,科研资源分配失衡;2.科研管理人员建设不足;3.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效率低下.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1.调整科研资源,完善科研分配制度;2.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3.优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以期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对于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沙河流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总结了水资源配置理论的发展历程,结合目前比较成熟的理论,建立了多沙河流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详细阐述了该模型的约束条件和初始条件.其中水库运行规则约束和引提水工程运行规则约束是针对多沙河流地区的约束条件,考虑了含沙量变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了多沙河流区的水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同时,模型结合了水循环系统和水环境系统的分析,保障了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将该模型应用于延安地区,从配置结果可以看出,多沙河流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为未来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单位水的效率和效益产出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可以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针对深圳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了适应其多水源、多工程、多用户的复杂水资源系统的模拟配置模型.模型在规定的一系列水资源调度分配规则和计算原则下,建立符合实际的水资源系统节点图,对深圳市水资源进行模拟运算,通过方案比选得出最佳配置方案,对11个组团的配水结果,满足深圳市规划水平年的各类供水要求.  相似文献   

16.
科学论文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专家对来搞的评审中,当评审因子和稿件数量较多时,用传统的定性评审方法往往难以对来稿学术水平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运用AHP法构建了科学论文质量评审的递阶层次结构,用FAHP法求其指标权重,并建立了一个适用于科学论文学术水平评审的多级多目标模糊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针对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反馈虚假频谱信息和强占频谱资源的恶意行为,提出一种行为信任模糊评估模型.把频谱感知行为和频谱使用行为作为两个评价因素,基于信任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使用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方法构建节点的信任评价.在合作频谱感知中,基于综合评判结果识别恶意节点以消除虚假反馈信息;在频谱分配中,使用模糊集合之间的格贴近度定义,计算实际综合评判集与理想综合评判集之间的差异,以此量化非恶意节点的可信程度,并结合多目标优化算法确定分配给节点的频谱资源.以上机制抑制了节点的恶意行为,激励了节点的合作行为,实现了物理层的频谱感知和MAC层的频谱分配的联合设计.仿真结果及分析表明,在恶意攻击下,该模型较已有模型在系统的感知性能、吞吐量和频谱分配的公平性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模糊聚类分析在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模糊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并利用该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淄博市、威海市、青岛市、潍坊市、济宁市、日照市、枣庄市、莱芜市、烟台市和临沂市等10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较高,而其它7地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