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支运动以来,中国大陆处于三面受挤的大地构造环境之中,发生了3期变格运动.第一变格期(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可分为2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阶段1:T3—J2),古特提斯洋关闭,发育与挤榨有关的前渊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阶段2:J3—K1),怒江洋关闭,中国西部地区持续发育挤榨前渊盆地.由于伊佐奈岐板块(Izanagi Plate)俯冲碰撞,中国大陆东部北侧地区发育断陷盆地,南方地区前期前渊盆地被改造,或形成成排的小型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变格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中国陆壳有其自身独具的特殊性,即中国陆壳的核心——中国地台,是全球9大地台中规模最小的一个、沿纬向延伸的一个;泛大陆形成后由于太平洋板块的生成及印度洋的扩张,中国陆壳处于四面受挤的地球动力环境之中,中国大陆岩石圈出现下拱上张的应力反应,使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呈现以断裂运动为特征的断块构造性质。使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成盆机制从前侏罗纪的大洋张开与闭合的槽台体制转变为大陆张开与闭合的裂谷体制,构造格局从前侏罗纪东西延伸的纬向构造转变为侏罗纪以来东部出现北北东向延伸的经向构造,沉积类型从前侏罗纪的海相沉积为主转变为侏罗纪以来以陆相沉积为主。 中国含油气盆地呈现一个转折、两个世代、三种变格,断穿岩石圈或地壳的深断裂网络将含油气盆地分成了东西2大群、4个带,使中国含油气盆地具有东部以原生油气藏为主,西部以次生油气藏为主等石油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盆地演化看江苏的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古生代以来,江苏盆地是一个长期持续沉降的构造单元。其基底主要是由元古界浅变质片岩、千枚岩等组成。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沉积盆地都很发育,因此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找油有利的地区。阿尔卑斯运动以来,中国大陆发生了重大的构造转变。在新的运动体制中,江苏盆地沉降位置向北迁移,在长江以北发育形成大型的新生代陆相盆地,与江南的以古生代地台海盆为主的构造体制显然不同。这种属于两个世代,两种体制的构造演化,决定了江苏盆地在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油气生成,聚集条件或勘探远景(图1)。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东南地区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南地区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整体表现为一长期的、连续的和不断发展的过度,但由于其性质不断变化而又体现出队段性特征。在印支期(或晚华力西期)前的古全球构造阶段,地壳向洋的蠕散增生和不同时间、不同性质地体的碰撞拼合造山增生是本区大陆边缘构造演比的主要形式,以“手风琴式”演化为特征。发生于印支运动的变格作用使本区大陆边缘构造的运动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进入以“传送带武”板块构造运动为特征的新全球构造阶段,主要表现为特提斯洋板块和太平洋扳块的形成、俯冲挤压以及时以往不同时期大陆边缘构造的叠加改造。由于拼合是块与块间的干挤以及地体来源、拼合时间、拼合方式、拼合后固结程度等不同,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有别于阿尔卑斯阿帕拉契亚区;由于块与块间干挤后岩石强烈变形、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以及大陆边缘地体组成的差异,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也有别于日尔曼型和科迪勒拉型造山构造。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及演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下扬子区在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第三纪时期,发生了以特提斯洋与太平洋板块联合作用所导致的3期变格构造运动。一方面极大地使下扬子区古生代盆地发生了基底拆离式递进变形改造;另一方面又在下扬子区形成了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的前渊盆地,以及由大型断裂带的平移走滑构造所形成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拉分盆地,呈“多米诺式”排列的上白垩统—第三系半地堑盆地则是岩石圈伸展拆离构造所形成的拉张盆地。3期变格运动促使了油气的形成与再分配聚集。   相似文献   

6.
构造─裂缝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俊琥 《石油学报》1995,16(2):42-48
构造-裂缝油气藏,根据储层的岩石类型和构造条件,可划分为四大类12种圈闭,分布在两种构造体制形成的四类含油盆地中.在前阿尔卑斯期的克拉通盆地内,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封闭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可能是构造一裂缝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阿尔卑斯期在西部内陆坳陷盆地内,陆相上部含油组合形成部分的构造-裂缝油气藏,而下部海相含油组合发育的大型含油盆地内,构造-裂缝油气藏有较好的前景.在中部克拉通一前渊盆地中,下部海相含油组合的构造-裂缝油气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部陆相含油组合发育以煤成气为主的少量构造-裂缝油气藏.在东部的裂陷盆地内,上部陆柏含油组合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发育了一定的构造一裂缝油气藏.构造-裂缝油气藏分布较广,特别是封闭保存条件较好的古隆起,是寻找大型构造一裂缝油气藏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重油和沥青砂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共它国家的资料,发现全球的重油和焦油砂主要受新阿尔卑斯构造运动-喜马拉雅的结构运动的控制,形成了两个聚集带;阿尔卑斯带和环太平洋带,中国东,西部重构和焦油砂分别属于阿尔卑斯带和太平洋带,但是中国少数重油藏和焦油砂是古风化壳的产物,常常后期深埋,并有后期生成的常规油混入,地化资料表明,多环芳烃抗生物降解的稳定性序列是三芳甾烷系列,屈系列,菲系列和萘系列,在中国来自  相似文献   

8.
伊布西茨单元的蛇绿岩系是奥地利阿尔卑斯的东阿尔卑斯推覆体系的一部分。它在构造上夹于下部的格雷斯滕单元和雷诺丹路见复理石与上部的北石灰质阿尔卑斯之间(图1)。在古地理上,它起源于彭宁洋。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彭宁洋把欧洲和亚得里亚大陆板块分开。伊布西茨单元是东阿尔卑斯东部地段中最重要的缝合线,因为下伏的格雷斯滕单元是彭宁洋以北欧洲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而北石灰质阿尔卑斯属于彭宁洋以南亚得里亚(或阿普亚)  相似文献   

9.
印支期以来,中国大陆在三面受挤的缩合构造环境下,经历了4期构造变格作用(T3—J2,J3—K1,K2—E,E3/N—Q),秦岭—大别两侧发育了相应的陆相盆地原型,并形成了复杂的原型并列叠加关系。在第一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二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三构造变格期,以发育伸展断陷盆地原型为主;在第四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坳陷盆地原型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一、盆地概况维也纳-摩拉瓦盆地展布在阿尔卑斯山褶皱带内,属于叠加在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构造-大地构造单元结合部的山间盆地类型(图1)。盆地总面积的1/3(约10000万km~2)即盆地的东北部处于原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其余均属奥地利。盆地由上第三系充填,上覆内喀尔巴阡山和阿尔卑斯山三叠系-下第三系断错组合。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中,人们发现以通常的“四川运动”解释某些构造圈闭的形成存在若干矛盾,这就启发了作者应用马鞍山组夹大安寨组的沉积变化,恢复古构造特征.通过研究.作者认为在“四川运动”之前存在属于燕山运动的次幕,运动表现形式为小范围的差异升降造成成群的同生褶皱.作者把这个运动命名为“天府运动”,对发现和勘探二、三叠系乃至石炭系的油气藏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龙井运动是东海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构造运动。根据西湖凹陷地震资料新证据,探讨了龙井运动发生所对应的新的地震层位,解析上中新统柳浪组的成因构造背景,对盆地充填演化史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叠合盆地存在多期构造变革,关键构造变革期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隆升剥蚀型变革期、海-陆转换型变革期和冲断-褶皱型变革期.关键构造变革期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构造应力场转换、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改变、深部热体制的转换等.关键构造变革期使叠合盆地具有明显的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我国大型叠合盆地分期差异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加里东运动期隆升剥蚀、海西运动期隆升剥蚀和冲断-褶皱、海西-印支运动期海-陆转换、燕山运动期冲断-褶皱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冲断-褶皱,具体表现为构造变形的迁移和叠加、盆地结构类型的变化、区域不整合的形成、盆地边界的迁移、挤压和伸展的转换、盆山格局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七年第一期(总第33期)菲律宾海板块构造研究述评滑脱断层作用与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变日本海扩张前后的“岛弧”岩浆活动新生代时期大洋盆地的演化太平洋盆地12500。年前的古地理中太平洋盆地的沉积盖层构造南大洋大西洋海域中新世后假整合和古海洋学中国南海和苏禄海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拖网岩样 及其对板块重建的意义富有机质沉积的浊流搬运:阿尔卑斯和地中海 的实例泰国湾北大年盆地砂岩储集层的成岩作用大西洋中脊的黑烟、块状硫化物和喷口生物沉积扩张中心上的海洋磁异常为何受抑?论弧后扩张的原因琉球岛弧的地质构造中国的大地构造:大…  相似文献   

15.
湘中拗陷含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中坳陷是中国南方上古生界碳酸盐岩最具勘探潜力的区域.坳陷在下古生界结晶基地上形成以后,经历了两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晚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盖层沉积建造和中生代陆相沉积建造,现今的逆冲构造样式和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于燕山期[1-5].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晚两期.早期形成于印支运动主幕,燕山运动主幕遭到破坏,部分经重新分配后形成次生气藏;晚期形成于燕山运动主幕以后,是二次生烃后形成的原生油气藏[6-8].研究认为:在涟源坳陷宽缓向斜中的隐伏隆起,如杨家山区块温塘背斜,桥头河区块的大塘湾隐伏低背斜、桥头河断块等是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6.
自从板块构遣学问世以来,活动大洋边缘都是按照一种模式加以研究的,该模式的根据是:上部板块前缘叠瓦式地堆积上了大洋物质,形成一个大型构造加积体。此模式为所有作者所公认,并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处的阿尔卑斯型(或古海洋)山脉。经过一年多来对活动边缘进行的深钻,大洋钻探国际协作阶段计划(IPOD)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使得有必要重新考虑以前的模式和应用它们于山脉。作者曾直接参加过东、西太平洋活动边缘的钻探(60和67航次),并且还对环地中海、环加勒比和环太平洋带的阿尔卑斯(古海洋)山脉的地质构造做过工作。作者对这两种第一手积累起来的地质资料进行了比较,详细地说明了这种构造应力体制,探讨了俯冲的后果,并就俯冲与构造的关系讨论了碰撞和仰冲的概念。最后,通过分析活动边缘和山脉的演化,表明了用叠复构造的概念来考虑该区构造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7.
构造-裂缝油气藏,根据储层的岩石类型和构造条件,可划分为四大类12种圈闭,分布在两种构造体制形成的四类含油盆地中。在前阿尔卑斯期的克拉通盆地内,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封闭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可能是构造一裂缝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阿尔卑斯期在西部内陆坳陷盆地内,陆相上部含油组合形成部分的构造-裂缝油气藏,而下部海相含油组合发育的大型含油盆地内,构造-裂缝油气藏有较好的前景。在中部克拉通一前渊盆地中,下部海相含油组合的构造-裂缝油气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部陆相含油组合发育以煤成气为主的少量构造-裂缝油气藏。在东部的裂陷盆地内,上部陆柏含油组合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发育了一定的构造一裂缝油气藏。构造-裂缝油气藏分布较广,特别是封闭保存条件较好的古隆起,是寻找大型构造一裂缝油气藏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8.
正如笔者1976年在《朝鲜、日本列岛地质构遗论考》一文中所阐明的那样,西北太平洋构造带在地质上相当于以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的前沿造山带,它广泛分布在欧亚陆块的东部地区,其西部以位于西伯利亚的呈北东向延伸的长达2000公里的贝加尔裂谷系为界。它由下列在成因上有密切关系的各构造带联合而成。1.陆块地带:以北东——南西、北西——南东,东——西等方向的张性断层及伴随张性断层的地堑和掀斜断块为特征(图1)。2.前沿造山带:以主要向太平洋方向突出的岛弧系列为代表,以不同时代的岩层组成的褶皱复杂并为剪切断层分割的复合带状构连为特征(图2、3)。3.在岛弧内侧为具海槽的边缘海,在成因上可能是由裂谷和构造盆地形成的。4.沿岛弧的外侧发育着深海沟。上述构造的基本类型是经过侏罗纪、晚白垩——早第三纪、中第三纪、晚第三纪——晚更新世的地壳构造运动逐步发展而成的。虽然由于资料不足,尚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据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对岛弧和边缘海盆地的成因已提出了各种见解和假说。就西太平洋构造带而论,通过地表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表明:(1)上述的岛弧特征构造,可以用挤压力反复作用使其形成褶皱上升并向太平洋方向上冲的概念来说明;(2)岛弧向大洋方向漂离大陆。这些运动可能使洋壳向下弯曲而形成深海沟。本文所提供的图1—9,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笔者关于全球构造中的构造带问题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9.
1 引言本文目的在于解释板块构造演变过程中荷兰反转盆地复杂的地质现象,并阐明在油气藏评价中运用多种方法的重要性。位于阿尔卑斯变形带前缘北端的荷兰中生代盆地经受过强烈的挤压构造作用。来自南部的阿尔卑斯挤压和北海裂谷体系的夭折是中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反转机制的驱动力。盆地的中心得以抬升,逆冲断层叠置于老的先存的正断层之上或与其合并。北海荷兰海域的主要反转盆地为宽十四/西荷兰盆地和中央地堑。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反转事件曾使厚于3500m的沉积体剥离。逆冲和逆断层十分明显,而花状构造的存在表明有过扭断层运动。在中央地堑,少量的抬升和厚层蔡希斯坦阶盐引起了广泛的褶皱和块断。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盆地西缘掩冲构造带的马家滩段和铁克苏庙段为扭压型冲断,横山堡段为扭裂型冲断。这些冲断构造不同于常说的落基山、阿尔卑斯山的山前冲断推覆构造,而具有独特的冲断形式。本文通过对马家滩、铁克苏庙、横山堡各段的构造分析,阐明扭压型冲断及扭裂型冲断的构造特征。迄今已在扭压及扭裂冲断带内找到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表明这两种冲断带都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构造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