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煤矿安全》2015,(7):225-227
目前我国煤矿发生灾变时,避险人员一旦进入避险设施,在危险排除前,只能被动等待救援。然而,井下避险设施能够提供的有效防护时间是有限的,存在救援时间超出避险设施有效防护时间的可能,有造成二次灾难的隐患。结合国内外紧急避险技术及应急救援经典案例,以王家岭煤矿2号永久避难硐室为实例,通过现场调研及理论研究,提出在避难硐室内部构建单人救援逃生钻孔,确定了逃生钻孔孔径、位置等相关参数及钻孔钻进施工工艺,并对钻孔稳定性作了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钻孔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只能为紧急避险人员提供一个独立的生存环境却不能使井下避险人员迅速升井,从而彻底脱离危险环境。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或火灾事故后有毒、有害气体迅速蔓延,并有随时发生二次灾害的可能,此时地面营救人员下井施救可能会产生非必要的伤亡。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避难硐室的钻孔逃生模式,并在中煤平朔集团井工二矿得到了成功应用。钻孔逃生模式既可为紧急避险人员提供基本生存保障,又可经由逃生钻孔将紧急避险人员送至地面彻底摆脱危险环境,为现有避难硐室设计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墙)、过渡室、生存室、应急逃生出口等结构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明确了避难硐室应具有强度防护、氧气提供、有害有毒气体祛除、湿度/温度调节、环境监测、照明、通信、生命支持等全部或部分功能,并满足相应要求;在避难硐室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计算和方案优选。  相似文献   

4.
煤矿井下发生灾难时,井下原有供氧、供电、监控等设备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向永久避难硐室内避险人员提供基本生存条件,西沙河煤矿通过地面钻孔向井下永久避难硐室提供供氧、供电、监控等系统;通过对地面钻孔系统的设计,提高永久避难硐室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陈四楼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设计和建设为背景,介绍了永久避难硐室的结构和各子系统的功能,以及避难硐室的使用和维护,为今后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外避难硐室的应用经验,探讨建立井下避难硐室的构建原则和基本要求;结合我国煤矿井下生产系统特点,分析给出了井下避难硐室的整体布局设计方法,为我国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平  蒋曙光  刘涛 《煤矿安全》2012,43(12):110-112
为保证避难硐室内各系统可靠运行,设计了一套避难硐室监控系统,监控系统以PLC为核心,同时采集硐室内温度、CO浓度、压风管道气体压力等相关参数,并对空气净化机、喷淋系统、O2装置等设备实现了自动控制,PLC通过光缆与地面中心站的监控设备通信。实践表明,实施该系统后,地面工作人员能对井下避难硐室实施有效地救援指挥。  相似文献   

8.
煤矿井下紧急避难系统是井下安全生产必须的,避难硐室是为避难人员的生命安全增加保障,让生命得以延续的工程。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固定式避难硐室的成功启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磊  赵毅鑫  姜耀东  宋宜猛 《煤矿安全》2011,42(11):144-147
提出了建设由永久性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移动式救生舱组成的相互独立却紧密结合井下避难硐室系统,辐射全部采矿活动区域以帮助井下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出了避难硐室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阐述了3种类型避难所在实际矿井条件下的布置原则和结构形式,煤炭企业的避难硐室建设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宁宁  李磊  崔刚 《煤炭科学技术》2015,43(4):71-73,95
为了克服西北地区大型井田逃生距离长、难以保证遇险人员安全撤出的问题,提出了避难硐室结合大直径逃生通道的新型避险逃生方式.为形成硐室和通道内合理的通风系统,采用流体力学和矿井通风理论分析避难硐室需风量,得到通道内的风速为0.8 m/s;选取标准压风管路,并计算压风管出口压力,依据伯努利方程将减压装置出口压力限定在0.12~0.30 MPa,以保证与地面的压差克服通风阻力.计算结果表明:通道内的风速和减压装置出口压力均满足规定,又能够形成有效的通风系统.  相似文献   

11.
胡滨 《中州煤炭》2020,(2):1-5,9
为进一步减少煤矿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在分析国内外煤矿井下避难系统发展的基础上,以何家塔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构建设计与应用为例,详细介绍了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分类、结构构成、功能需求和配套设施等,并通过紧急避险疏散时间的校验计算,提出避难硐室距离采掘工作面以不超过1 000 m为宜,且应按照“地面最安全,先逃生后避险”原则进行避险救援,为国内其他矿井避难硐室的构建应用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邱彦军 《钻探工程》2021,48(S1):168-172
近年来,国家对矿井安全、职工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越来越高度重视,大口径工程井已广泛应用于矿山企业瓦斯抽排、注浆堵水、输氮灭火、送冰降温、排水通风、抢险救援等领域。大口径工程井直径一般在?500~1500 mm、深度1000 m以浅。科学选择和设计井身结构和成孔方法,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提高钻进效率和钻孔的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13.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与救生舱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继平 《煤炭学报》2011,36(5):713-717
提出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建设原则:无大功率和大容量电源、无安全隐患、不影响矿井通风和安全生产、便于快速紧急避险、免维护或易维护、经济实用等。提出严禁将救生舱的生存舱与设备舱分离;救生舱不宜设置在巷道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宜分布设置多个中小型避难硐室或救生舱。提出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宜采用高压气体膨胀制冷;风机宜采用气动风机;宜利用制冷系统的热交换器表面凝水除湿;宜采用压缩氧供氧;不宜采用蓄电池或外接电源供电照明;宜配备便携式O 2、CO、CO 2、CH 4、温度、湿度等检测仪;传感器及分站、人员位置监测分站、调度电话等,应选用用户已有系统的配套设备;救生舱的排气孔、连接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安全监控、人员位置监测和通信等系统的管线,宜分两侧布置。提出软体救生舱不宜在煤矿井下使用;除掘进工作面和临时作业场所外,煤矿井下其他巷道和作业地点均应有不少于2条步行安全撤至地面的通道。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我国避灾硐室的发展,以某矿山避灾硐室的具体设计为例,介绍避灾硐室建设的基本要求及技术要求,重点阐述避灾硐室的位置选择、结构构成、系统功能及应配备的设备等方面,为矿工逃生提供中转站,有效地避免或降低矿山发生事故时造成的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5.
林引  ' target='_blank'> 《中州煤炭》2016,(6):105-108,130
根据国家要求,常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要求在交流停电后能够保证不低于2 h的备用时间,避难硐室监控系统在无交流电的情况下需保证96 h的备用时间,对备用电源提出了更长时间的要求。国家防爆标准GB3836允许在隔爆腔内使用的电池种类只有镍镉和镍氢2种蓄电池,存在单体电压低、容量小等缺点,不适用于硐室监控系统。根据监控系统设备分布式的特点,提出分布式备用电源供电结构,设计出一种小功率的本安后备电源,安装在现有本安电源输出端到本安设备之间,为本安监测设备提供长时间的备用电源。测试结果表明,该后备电源具有电池利用效率高、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便宜等特点,可为避难硐室监控系统提供可靠的安全供电。  相似文献   

16.
汪选要  曹毅 《矿山机械》2012,(7):113-116
通过分析救生舱舱体结构板格强度的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NASTRAN,讨论了准静态加载和瞬态"一过性"加载两种情况下舱体结构的线弹性有限元分析,及舱体结构在瞬态"一过性"加载状态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17.
周兢  杜兵建  阴慧胜  张彪  李红叶 《钻探工程》2021,48(S1):200-205
钻探作为一种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在矿山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得到了应用。本文根据应用目标不同将应急救援钻孔分为生命保障孔、救生孔、排水孔、灭火孔、瓦斯抽放孔等。生命保障孔钻探技术、排水孔钻探技术、大口径救生孔钻探技术等3种典型的矿山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钻探技术在矿山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加强矿山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钻探技术配套设备的研发和相关钻探工艺研究将有力促进矿山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21年笏山矿难钻孔救援是我国钻孔救援成功的典型案例。由于地层坚硬且裂隙发育,导致钻孔易偏斜且易发生卡钻事故,针对这一特殊情况采用潜孔锤空气泡沫钻进及螺杆马达纠偏等钻进工艺,成功完成了小口径生命保障孔钻探救援任务,同时本文也对生命保障孔、排水孔和大口径救生孔钻探救援技术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开展钻孔救援工作提出有待改进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直径水平长钻孔瓦斯抽放技术在千秋煤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千秋煤矿21121综放工作面利用大直径水平长钻孔抽放瓦斯的技术方法和效果。比较了高位钻场岩石钻孔抽放与低位钻场高位钻孔抽放的优缺点,得出了采用高位钻场大直径水平长钻孔瓦斯抽放技术具有抽放流量大,钻孔利用率高,抽放效果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