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利用宽带CO2 激光束 ,对 45 #钢表面进行宽带淬火 ,获得单道淬火宽度 10mm以上。淬硬层硬度达 5 0 0~ 6 30Hv0 3是非淬硬层的 2~ 2 5倍 ,深度达 1 9~ 2 .0mm。激光淬硬层分为表面过热区、均匀相变区和过渡区三个区域 ,所对应的金相组织分别为高碳马氏体、隐晶马氏体和混和马氏体。宽带激光淬火造成的组织细化和大量高碳马氏体的形成是硬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扫描速度v =4mm/s和离焦量 18mm条件下 ,45 #钢宽带激光淬火的最佳功率约为 3 0~ 3 3kW。  相似文献   

2.
35#钢激光宽带淬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激光》2001,21(4):229-232
利用扫描激光束对35#钢材料进行了宽带激光淬火,在3.0~3.3kW激光功率下,获得单道淬硬带宽15mm,淬硬层深0.53mm.给出了不同激光功率条件下淬火区硬度沿淬硬层深的变化曲线,淬硬层硬度分布基本均匀,平均硬度约为554~675Hv,与基体硬度比较提高了2.3~2.5倍.显微组织结构分析显示淬硬层沿层深方向可分为完全淬硬层、过渡层和高温回火区三个区域.  相似文献   

3.
35~#钢激光宽带淬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激光束对 35 # 钢材料进行了宽带激光淬火 ,在 3.0~ 3.3k W激光功率下 ,获得单道淬硬带宽15 mm,淬硬层深 0 .5 3mm。给出了不同激光功率条件下淬火区硬度沿淬硬层深的变化曲线 ,淬硬层硬度分布基本均匀 ,平均硬度约为 5 5 4~ 675 Hv,与基体硬度比较提高了 2 .3~ 2 .5倍。显微组织结构分析显示淬硬层沿层深方向可分为完全淬硬层、过渡层和高温回火区三个区域。  相似文献   

4.
45^#钢宽带激光淬火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宽带CO2激光束,对45^#钢表面进行宽带淬火,获得单道淬火宽度10mm以上。淬硬层硬度达500-630Hv0.3是非淬硬层的2-2.5倍,深度达1.9-2.0mm。激光淬硬层分为表面过热区、均匀相变区和过渡区三个区域,所对应的金相组织分别为高碳马氏体、隐晶马氏体和混和马氏体。宽带激光淬火造成的组织细化和大量高碳马氏体的形成是硬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扫描速度v=4mm/s离焦量18mm条件下,45^#钢宽带激光淬火的最佳功率约为3.0-3.3kW。  相似文献   

5.
激光淬火工艺参数对40Cr钢淬硬层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马奎  杨蕴林  王长生  张柯柯  刘志颖 《激光技术》2002,26(4):262-263,289
用5kWCWCO2激光器对40Cr钢进行了激光淬火试验,探讨激光工艺参数对淬硬层深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功率增大、扫描速度降低、激光束重叠尺寸增大,则淬硬层深增大,且扫描速度比激光功率的影响更大。40Cr钢在功率1000~1200W,扫描速度15~30mm/s,激光束重叠尺寸1.0~1.5mm的工艺条件下淬火,可获得不小于0.35mm的平均淬硬层深。  相似文献   

6.
采用激光相变硬化工艺对T10钢表面进行了改性处理,并对改性后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硬化区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热影响区组织为少量针状马氏体+网状渗碳体.基材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淬硬层表面的洛氏硬度最高值为940Hv0.1,淬硬层内的显微硬度分布均匀,从硬化区→热影响区→过渡区→基材显微硬度呈梯度变化.激光相变硬化后淬硬层耐磨性分析,要比常规淬火后耐磨性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7.
U74钢轨表面激光淬火工艺及其对耐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U74钢轨表面激光淬火工艺及其对表面耐磨性能的影响。激光淬硬层分为表面过热区、均匀相变区和过渡区。淬硬层深度约为0.5-0.8mm,单道淬火宽度约4mm,表面硬度可达Hv850-Hv1000,淬硬层组织为高碳马氏体,细晶混合马氏体和少量奥氏体。激光淬火造成的组织细化和大量高碳马氏体的形成是硬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扫描速度为6mm/秒,离焦量60mm的条件下,U74钢轨表面激光淬火的最佳功率约为1.8kW。在该功率下,可以获得最高硬度、最大硬化层深度和最佳能量利用系数。摩擦学试验表明,经过激光淬火,钢轨表面的耐磨性能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综合工艺参数对常用钢铁材料的激光淬火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CO2边疆激光器对HT200和45钢进行了表面淬火。对淬硬层显微组织、硬度和深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综合工艺参数(q)对材料的激光淬火有较强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
石岩  张宏  徐春鹰 《中国激光》2007,34(s1):23-26
利用摩擦磨损实验机对45CrNi钢开展了激光淬火和中频感应淬火摩擦磨损对比实验研究,并利用扫描电镜(SEM)、投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设备对两种淬火试样硬化层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在载荷50~250 N条件下,激光淬火试样的耐磨性比中频感应淬火试样提高了4%~21%;中频感应淬火试样的摩擦系数略大于激光淬火试样的摩擦系数。两者的主要磨损形式均为磨粒磨损,但中频感应淬火试样磨损后表面犁沟的深度和宽度大于激光淬火试样表面犁沟的深度和宽度。两种淬火方法淬硬层均为板条马氏体和少量针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但中频感应淬火淬硬层有大量的碳化物析出,碳化物含量多且碳化物颗粒大、残余奥氏体多。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55号钢在传统淬火过程中的不足,笔者采用连续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作为热源进行辐照,以期使55号钢表面获得更好的组织和更高的表面硬度。利用单一变量原则获得了不同功率下的激光重熔与激光淬火工艺参数,研究了两者对55号钢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重熔比激光淬火具有更好的硬化效果。在保证试样表面平整的前提下,淬火试样获得的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深度分别为446~520 HV、621~709μm,而重熔试样获得的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深度分别为480~613 HV、709~813μm。通过分析硬化层的微观组织、物相、元素组成,发现这主要归因于重熔试样的硬化层中具有比淬火试样更多的马氏体、更均匀致密的微观组织以及更少的未熔碳化物。本研究结果为55号钢表面激光硬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4Cr13不锈钢激光表面强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代毅  黄文荣  汤光平 《激光技术》2002,26(3):177-179
研究了4Cr13不锈钢细小零件激光表面强化工艺参数和材料表面氧化法发黑工艺,探讨了激光工艺和不同的搭接率对强化层硬度、淬硬层深度和表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激光工艺可实现10mm×8mm零件表面强化;在搭接率为40%时,可获得较均匀的表面强化层,表面硬度为42HRC~45HRC,符合设计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刘琳  李林 《激光与红外》2018,48(1):109-112
对强激光近距离毁伤光学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理论分析和外场实验研究了基于椭球镜光学系统的聚焦特性,并与传统的基于抛物面镜的光学系统进行了比较。优化了强激光近距离毁伤系统的发射光学系统,对光学系统的聚焦光斑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了不同系统的激光光斑大小和功率密度。最后,通过外场毁伤实验,对设计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椭球镜的强激光近距离毁伤光学系统具有更小的衍射光斑分辨率和更高的能量集中度。  相似文献   

13.
激光冲击对球墨铸铁表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合理选择激光冲击参数,对球墨铸铁QT450-10进行了激光冲击试验,并用扫描电镜和数显硬度仪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激光冲击使球墨铸铁的表面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冲击区表面的平均硬度随冲击次数(1~4)的增加分别增加了34.56%~53.02%,硬化层深约为0.31mm~l47mm。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高温环境下的激光冲击强化效果,采用功率密度8.5GW/cm2、脉冲宽度10ns的强激光对K417镍基合金冲击改性,利用维氏硬度法测试其在700℃、800℃、900℃保温后的显微硬度值。结果表明中高温保温后,激光冲击硬化效果有所减弱,但不同温度下激光冲击区域的平均硬度均明显大于未冲击区域;深度方向硬度近似呈指数形式衰减,硬化层深度随温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单个光斑径向硬度分布与激光空间分布特性导致的等离子体冲击波不均匀相关。研究表明在800℃以下,激光冲击有效提高了K417的综合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40CrNiMoA齿轮激光表面强化及抗疲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0CrNiMo齿轮进行了激光表面强化处理,用SEM和TEM对处理试样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测试并分析了其显微硬度,并进行了抗疲劳性现场试验,结果表明:40CrNiMo激光淬火后其组织由淬硬层、过渡区和基体组成,淬硬层组织为细小的板条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层深约1.5mm,过渡区为马氏体和索氏体混合组织,基体为回火索氏体。淬硬层表面硬度比常规淬火硬度有所提高。40CrNiMo激光淬火齿轮比20Cr2Ni4渗碳淬火齿轮疲劳强度提高约10%。  相似文献   

16.
快速轴流CO2激光器激光相变硬化处理HT250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快速轴流CO2 激光器对HT2 5 0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处理 ,优化出处理HT2 5 0所需的合理工艺参数匹配 ,并从硬化带尺寸、微观组织形态、硬化带内硬度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快速轴流CO2 激光器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处理过程中 ,工艺参数对硬化区的影响 ;实际试验证明只要工艺参数选取适当 ,轴流激光器也可用于热处理 ;实验中发现当用某些参数处理材料时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试样的表面精度有所提高。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出所有工艺参数中两个最重要参数 :激光功率密度 q ,激光扫描速度V 的关系曲线 ,给出了相应的公式  相似文献   

17.
40Cr钢表面激光复合强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EL2500A轴向快速流动CO3激光器对40Cr钢进行了激光淬火处理,又利用Nd:YAG激光器对40Cr钢的淬火马氏体强化区进行了激光冲击强化处理,选用K9玻璃为约束层。处理结果表明,40Cr钢的复合强化处理区与激光淬火强化处理区相比,马氏体区表面发生了超塑性形变,马氏体发生了细化和碎化,位错密度大大增高,各项机械性能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硬度提高了10.9%,耐磨性提高了100%,尤其是材料内部残余应力全部变成了残余压应力,表面最大残余应力达到-372MPa。  相似文献   

18.
离轴抛物面镜对超短激光脉冲紧聚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作业  李露  胡碧涛 《激光技术》2012,36(5):657-661
为了研究超短激光脉冲光束质量对焦斑的影响,采用经典的几何模型进行了理论模拟分析,并实验研究了离轴90°抛物面镜的飞秒激光光束的紧聚焦特性。由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可知,当入射失准角为3mrad时,将从空间上使焦斑峰值功率密度减半,失准角的存在将引起到达靶面的激光脉冲的时间展宽从而降低焦斑峰值功率密度;利用3TW钛宝石飞秒激光系统,通过ƒ/1离轴90°抛物面镜对激光束进行紧聚焦,得到最佳焦斑尺寸为5.6μm×5.4μm,对应于3mJ和96mJ的飞秒脉冲激光光束的焦斑峰值功率密度分别为3.83×1017W/cm2和1.23×1019W/cm2。结果表明,该研究为开展激光与固体、气体、团簇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相关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