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下源、上下缆地震采集技术在珠江口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潮汕拗陷中生界地层以陆相湖盆沉积为主,但拗陷内岩浆活动普遍发育。该区水深变化较大(50~3000m)、断裂复杂、地层倾角较陡,以往采用常规地震采集方法所获资料存在中深层反射弱、同相轴不连续、信噪比低及成像质量差等问题,难以进行区域地层对比和综合解释。为此在该区进行了针对中生界目的层的以上下源、上下缆方式为主的地震采集方法试验,所获地震资料的品质令人满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常规组合地震采集方法存在组内干扰等缺点,不能满足高精度地震勘探的需要.为此,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十五”开始,依托国家863计划课题,开展了单检波器高密度拖缆地震采集装备研究,成功研制了海上单检波器高密度拖缆地震采集系统,并进行了多次海上地震采集试验,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与常规组合勘探方法相比,该系统采用单点接收、小道距、大道数的采集方式,在室内进行数字组合等处理,可以消除组内干扰,提高噪声压制的精度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成像精度,能够适应海上高密度地震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浅海区进行地震作业时,要事先对水深、海底情况、潮汐等资料进行调查。水深直接关系到电缆沉放深度和接收效果,潮汐资料能提供最佳的放炮时间和估计测线的羽角。在北部湾浅海区采用36道,排列长度为2公里、36次覆盖的观测系统,电缆和气枪沉放深度均为6米,气枪容量为1,930立方英寸的工作方法,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海上三维拖缆地震资料面元中心化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征  庄祖垠  金明霞 《石油物探》2009,48(3):258-261
受采集方式和环境的影响,海上三维拖缆地震资料的覆盖次数是不均匀的,要进行面元均化处理,传统的借道均化方法存在误差,影响叠前时间偏移的效果。为此,探讨了沿Inline和Crossline两个方向进行地震道插值实现CMP面元中心化的方法。首先对传统静态和动态面元均化方法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误差分析;然后阐述了双向插值面元中心化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最后以渤海某区域三维拖缆资料面元中心化处理为例,分析了双向插值面元中心化方法的可靠性。与传统借道方法的叠前时间偏移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双向插值面元中心化方法可以提高振幅的保真度,改善偏移成像的信噪比,提高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5.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利用单根光纤作为传感单元,可实时捕捉光纤沿线的声波信号,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连续声波采集技术。首次提出了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小道距海上光纤拖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拖缆中采用单根光纤依次缠绕在多个水听器骨架上进而形成水听器阵列,不需要添加额外的分离器件,大大简化了采集系统的复杂度和制造工艺。最终实现的光纤拖缆道间距为1 m,系统的声压噪声本底优于-40 dB ref■。驻波管标定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的水听器具有较好的声压响应一致性,声压灵敏度约为-157.8 dB ref rad/uPa。湖上测试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采集系统的性能,可以清晰地采集到初至波以及由于多种界面连续反射产生的续至波。该光纤拖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为海上地震采集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小道距可以实现更精细的海底矿体成像分辨率,促进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中石化涠西探区涠洲油田涠11-5W构造极为复杂,小断层发育,原始的常规地震采集所获得的资料信嗓比低,不利于微构造精细刻画及精细油气藏描述。为了满足精细勘探开发的需要,2016年中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在涠洲油田及周边实施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优化采集参数,重点就面元尺寸、覆盖次数、震源和电缆的沉放深度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其最终采集数据经处理效果分析表明:获取的地震资料较原三维地震资料品质有大幅度的提高,资料的有效频带拓宽7Hz,尤其对该地区微构造进行了精细刻画,为下一步涠洲油田的评价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塔里木盆地麦盖提1区块地震资料采集单炮能量差异大、主频频率低,地震采集质量难以满足非构造圈闭地质综合解释的需要,通过地震采集激发技术攻关,研究出折射法微测井调查沙漠区表层结构和低频层的界定方法,改进了沙漠区避开低频层激发的井深设计方法,并通过研制的双向垂直仪监控井斜,提高了钻井成井率和激发效果,使得该区地震采集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砾石覆盖区地震采集技术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山前巨厚砾石覆盖区地表及地下结构非常复杂,导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激发、接收和静校正各个环节问题十分突出,所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往往较差。针对砾石覆盖区地震资料采集问题,以2006年柴达木盆地所实施的山前砾石区地震采集项目为例,提出了一套针对巨厚砾石覆盖区的地震采集配套技术措施,即利用地震波照明和CRP覆盖次数分析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针对砾石覆盖区表层结构特点的地震激发和接收技术,以及基于初至波信息的近地表建模技术。结果表明:以上配套技术措施能够较好的解决柴达木盆地砾石覆盖区的地震资料成像问题,提高资料信噪比。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其地表巨厚的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卵石覆盖层,严重制约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提升,陆相深层与海相地层勘探难以取得突破。针对该区特殊的地表地震地质条件,以激发、接收两个环节为主要对象,开展了采集技术的研究。①在川西砂砾卵石覆盖区通过成井技术的攻关实现了深井、潜水面以下激发;②通过对炸药类型、激发药量、检波器类型、检波器组合及检波器埋置方式的试验和研究,总结出了“低阻抗炸药、饱和激发“的激发技术和“低自然频率检波器、宽频带接收“的接收技术。采用以上技术,在川西砂砾卵石覆盖区获得的采集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均较老资料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受松散砂砾卵石层的吸收和衰减作用,分辨率的进一步提升受到制约。为此提出了建议:开展“深接收井、潜水面埋置检波器“方法的试验和研究;开展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的应用进行提高横向与纵向分辨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发育的火成岩属于以新近系中新统汉诺坝组基性玄武岩为代表的喷发岩,浅层属于侵出相,中深部属于火山通道相;火成岩覆盖区地表起伏剧烈,喷发物杂乱堆积,风化层较薄,横向速度变化较快,造成原始单炮信噪比低,资料品质较差。针对以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从3个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基于增强火成岩深层弱小信号的宽方位、大炮检距、高覆盖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基于提高原始资料品质的井震联合激发因素优选技术;基于解决表层结构复杂多变的精细表层结构调查与综合静校正技术。攻关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解决乌兰花凹陷火成岩覆盖区三维地震勘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川东高陡构造石灰岩出露区的地震采集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盆地东部高陡构造主体部位,地表主要出露二、三叠系石灰岩,地震地质条件差,是典型的低信噪比地区。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在地震采集方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适合该地区的地震采集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小道距和宽线观测、激发井深测试与优选、激发药量定量分析、密点排列波场调查分析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川东地区九峰寺和明月峡构造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在类似复杂构造采集中进行推广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冀中坳陷的勘探程度高,易于勘探的埋藏较浅的大型潜山几乎勘探殆尽,但深潜山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且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是目前主要勘探领域。为了大幅度地提高深潜山地震资料品质及其成像精度,满足超深隐蔽型油气藏勘探的需求,针对深潜山及其内幕勘探目标埋藏深、隐蔽性强、地震波能量吸收衰减严重、地震波场非常复杂、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低、成像困难、储层的非均质性强、潜山形态及内幕圈闭落实难度大等勘探难点,开展了大量的攻关研究,形成了宽方位高密度采集、基于目的层响应频率的低频采集处理、时间域融合地震勘探、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定量预测等4项关键技术。通过应用,地震资料的能量和信噪比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低频信息丰富,成像效果好,深潜山及其内幕断层更为清楚,圈闭形态更落实,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震弯线采集技术在龙门山双复杂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势陡峭、起伏剧烈,地层倾角大,表层破碎,岩性复杂多变,表层结构纵、横向变化大,且地下构造复杂,是典型的"双复杂"勘探区域。在多次勘探中,该区均未取得信噪比高的地震采集资料。为此,利用弯线地震勘探技术,采用沿沟弯线施工,改善了激发和接收条件,也降低了"5.12"特大地震带来的山区施工的巨大风险。该技术能够获得较高信噪比原始资料,但也面临着反射中心点分布离散度过大、叠加成像分辨率降低等问题。在精确计算接收点和激发点坐标的基础上,确定了弯曲测线折线转角大小、面元大小和叠加次数等主要参数,并利用共反射面元叠加原理进行资料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河套盆地由于快速堆积、欠压实作用等原因,4000~5000m以上均为弱成岩覆盖,地震资料成像精度受到严重影响。针对巨厚弱成岩引起的勘探难题,开展了基于目的层响应特征的可控震源激发信号设计、基于多信息约束的精细近地表建模及全深度Q值补偿、基于大地坐标的近地表类型分区去噪、基于平面属性的断层解释等技术的应用,资料品质得到了提升。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层频带拓宽了10Hz左右,断面清楚,断点清晰干脆,能够满足地震解释需求,探明了吉兰泰和巴彦两个油田。通过针对性的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解决了该区域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资料信噪比低、复杂构造区成像精度差、储层难以预测等关键难题,可以指导类似地区的勘探施工。  相似文献   

15.
海上宽频地震勘探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中国近海极具潜力的油气勘探领域。该区具有水深变化大、海底崎岖、断裂发育等特点,造成中深层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地震反射能量弱、同相轴连续性差、断层及基底成像不清晰等,影响了勘探目标的综合解释研究及凹陷的资源评价。本文介绍了在该区采用的宽频地震勘探—检震空变采集、处理技术及其细节,在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等地震数据采集环节及资料处理过程中采用不同于常规海上地震勘探的各项技术,增强了地震资料的低频能量、拓宽了频带,尤其是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明显改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