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节能减排是现代煤气化工艺应用的主要趋势之一,关乎工艺应用效益。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煤气化工艺节能减排技术,从换热设备节能改造技术、吹风气余热回收改造、高水气比变换处理装置改造几个方面,分析了煤气化工艺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思路,通过对换热设备节能改造与高水气比变换处理装置改造后,煤气化工艺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较好的应用效益,实现了煤气化工艺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对Shell粉煤气化装置中煤气冷却器的积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解决积灰问题的措施。通过采用配煤技术、改造煤气冷却器过热段吹灰器、新增1台能力较大的激冷气压缩机等措施后,基本上解决了制约气化装置的积灰问题,实现了高负荷下的长周期运行。  相似文献   

3.
西安热工院研发的两段炉是国内首套采用水和蒸汽激冷的煤气化技术。介绍了两段炉煤气化装置工艺流程,针对近两年激冷水装置处易积灰的问题,分析了导致气化炉积灰的各工艺参数,提出减缓积灰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Shell气化炉合成气冷却器积灰原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龙宇煤化工有限公司煤气化装置的运行经验,研究了Shell气化炉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合成气冷却器积灰的问题;分析了合成气冷却器积灰的原因,实施了相应解决方案。结果表明,煤质是决定合成气冷却器积灰的重要因素,配煤可以有效地解决合成气冷却器的积灰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圣君 《化肥设计》2012,50(4):40-41
以现役壳牌煤气化装置为例,从原料煤特性、激冷气量、振打器结构优化、十字架反吹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合成气冷却器积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改进方案;技改效果表明,合成气冷却器积灰问题的解决,使煤气化装置满负荷连续运行时间从30天提高到超过100天,吹灰装置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相似文献   

6.
从煤化工发展规划、煤化工节能减排、煤气化技术的选择和发展方向、煤化工多联产、煤化工发展的外部条件、煤化工发展的风险等几个关键、重大的问题入手,结合当前我国煤化工发展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煤炭气化工艺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污水处理的回收问题、煤炭气化过程的能源浪费问题、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积灰问题等。研究了利用现代化集中处理设备,以及冷却器帮助解决积灰难题,重点研究了煤炭气化工艺中关于循环使用洗涤水的技术革新问题,以期为煤炭气化生产工艺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建设性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煤气化工业作为重要的能源供应方,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基于煤气化工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温室气体排放及化工污染物堆积等突出问题,新时期如何在节能减排总体思路下提高煤气化工业能源利用率,事关行业的高效持续发展。围绕煤气化工艺节能减排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煤气化技术中,只有壳牌煤气化技术采用了激冷流程,由于该工艺在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方面突出的优势,未来其他新型煤气化技术也存在采用此工艺的可能。分析和论述了以壳牌煤气化技术为代表的粉煤气化技术(激冷流程)的优势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着重对目前壳牌煤气化装置循环气压缩机的布置进行分析,对比国内现行的防火设计规范,论证了现有循环气压缩机的布置方案是满足国内现行设计规范要求的,为未来中国其他采用激冷流程的新型煤气化工艺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韩永振  郭肖选  季静静 《广东化工》2013,40(17):173-174
制约Shell煤气化装置长周期高负荷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煤质问题。文章对Shell煤气化配煤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以本地煤为主,外地煤为辅进行复配试验,找到了适合气化炉运行的配煤方案,从而解决了因煤质问题导致气化炉积灰或垮渣等因素,实现Shell煤气化装置长周期、高负荷运行。  相似文献   

11.
二甲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多种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它是一种理想的清洁替代能源。一步法二甲醚合成技术克服了甲醇合成反应受到热力学平衡的限制,大大提高了CO的单程转化率。对以合成气为原料采用一步法二甲醚合成技术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组成与制备方法,温度、压力、空速等因素对反应造成的影响进行描述。对一步法二甲醚合成技术研发的生产装置发展进程情况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浅谈技术与技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建国 《化工设计》2005,15(3):34-37
从技术的基本含义、技术管理的内容、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阐述工程公司必须要加强技术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in capitalist societies, the prime motivation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to any industry has been to reduce unit production costs, and hence to increase profits. The success of any particular pie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usually been directly measured by the wale of profit increase. Other considerations are now accepted as of comparable Importance - and these new considerations derive mainly from the requirement to take better account of the needs of the workforce. When new technologies are proposed for use in any Industry, the workforce now loot. to the possible repercussions under three headings:
  • 1 the likelihood that unit cost reduction may be largely effected by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s of operatives required Luddism. etc.,
  • 1 the requirement that individual work loads shall be reduced, and that any alteration shall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working conditions.
  • 1 that any financial gain from such Introduction shall be. in part enjoyed by the workforce.
Such considerations are general for all Industries, but their implications ar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xtile finishing Industry, which has a historical retard neither worse nor better than the average for most industries For the most part, present-day management recognizes the legitimate nature of many of the workforce's expectations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dditionally, the law now demands in many ways that these ambitions be recognized. The various individual aspects are each analysed in same detail - management problems in meeting them identified;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previous imbalances in favour of capital and against labour being over-compensatea are considered. The Pitfalls of over-compensation'are discussed, and the possible nature of an eventual better balance assessed. The pressure is on management to cater for reasonable adjustments. The pressure is on the workforce to realist that the discovery during the last decade of their power, does not result in a management backlash It must be made clear to both that neither section can function without the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石油工业技术的发展,油气田开采的力度不断加大,在此过程中,输油管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随着输油管道铺设量以及管道运行时间的增加,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管道泄漏而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根据管道泄漏检测系统及时准确地找到泄漏点并对其进行修复,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因此综述了管道泄漏检测和定位的主要方法,以及各种修复技术的工艺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微注射成型与微分注射成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外微注射成型设备的发展历史,国内微注射成型设备的最新进展以及国内学者在微注射成型基础理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现有微注射成型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比较;提出了一种微型制品成型的新技术--微分注射成型技术,阐述了基于熔体泵的微分注射成型的成型机理,提出了一种利用常规注塑机进行微制品高效注射成型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6.
楚德全 《化工文摘》2011,(12):53-54
介绍基于行波技术的电缆故障预警技术,提出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新的在线监测技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化工设计通讯》2017,(7):122-12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技术不断改进,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状况。目前,科学技术是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的就是化学工艺,对于化工技术,就是技术和生产,从而发展成为技术时代。在科技时代下,对技术不断优化和改进是特别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Chromaflo科技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色浆制造商和供应商,是拥有80余年专业色浆制造技术的市场领先者。自进入中国市场起,Chromaflo科技公司就致力于中国市场的色彩消费推广和色浆技术革新,其从涂料的色彩之源提供最健康、最优质的色彩解决方案,解决  相似文献   

19.
振动粉磨和振动破碎技术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动磨的最早雏形是一种同心圆的多室磨.由德国FASTING公司1910年发明。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振动磨直到1949年才由SIEBTE-CHNIK公司制造,为单简体结构,容积0.6l,采用间歇式粉磨。20世纪50~60年代,振动磨发展为多筒式,其结构几乎包括2~6简体的所有布置形式,设备最大容积也突破1000l。1962年,德国KHD、  相似文献   

20.
《中国橡胶》2011,(12):16-17
Recently,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und for Technology Based Firms published the list of first approval projects in 2011,many rubber industrial enterprises gained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ir technology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