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Matlab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建模仿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永磁同步电机(PMSM)控制系统仿真建模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通过对独立的PMSM本体、dq坐标系向abc坐标系转换、三相电流源逆变器、速度控制器等功能模块的建立与组合,构建PMSM控制系统的速度和电流双闭环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其控制算法,为PMSM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捉供基研。  相似文献   

2.
林海  李宏  林洋  李伟 《微电机》2006,39(8):43-45
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MSM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建模新方法,在matlab6.5/simlink环境下,建立了速度控制模块、坐标变换模块、SPWM控制模块,并与PMSM本体模块和电压逆变模块有机组合,建立了PMSM控制系统的速度和电流双环仿真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也适用于验证其他控制算法,为实际PMSM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采用哈密顿系统理论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建模与速度控制。首先,应用端口受控哈密顿系统理论,建立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设计了系统的控制器和负载转矩观测器,分析了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PMSM哈密顿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对负载扰动和定子电阻变化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永磁同步电机(PMSM)ABC坐标系和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构建了永磁同步电机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的仿真模型,并对PMSM系统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证明了该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控制算法的正确性,为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邵利  范瑜 《电机与控制学报》2006,10(2):171-173,178
为了研究盘式电动机的起动特性,依据基本的电磁关系,建立了盘式同步电机的稳态和动态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出了电机的电感,并根据动态模型对盘式电机的起动特性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盘式电机起动速度快的特点,同时也证明了盘式同步电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泽东  李永东 《伺服控制》2009,(1):22+24-26
永磁同步电机以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其原理和结构的不同,其控制方法也与其他交流电机有一定的差别。本文对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控制策略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对各种方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永磁同步电机无机械传感器控制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无机械传感器控制中的转子位置和转速估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VisSim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正弦波永磁同步电机(以下简写SPMSM)的调速性能,依据SPMSM的d-q-0轴数学模型,采用运动控制仿真软件VisSim/Motion建立了SPMSM的仿真模型,并在VisSim仿真环境下基于所建立的模型构建了SPMSM的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通过仿真表明,在双闭环(速度环采用PI控制,电流环采用滞环控制)控制下,矢量控制系统响应迅速,稳态性能好,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算法;同时,也证明了所建立的SPMSM模型的有效性,为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永磁同步电机(PMSM)矢量控制系统。采用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SVPWM)算法,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通过对坐标系转换、SVPWM逆变器、速度控制器等功能模块的建立与组合,构建了PMSM控制系统的速度和电流双闭环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系统模型具有很好的静态、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9.
基于Matlab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建模仿真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杨平  马瑞卿  张云安 《微电机》2005,38(5):38-41
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通过对独立的PMSM本体、dq坐标系向abc坐标系转换、三相电流源逆变器、速度控制器等功能模块建立与组合,构建了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速度和电流双闭环仿真模型。验证了其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系统模型的有效性,为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PMSM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出仿真结果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矢量控制系统。从直线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出发,通过坐标变换,建立PMLSM在两相同步旋转正交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基于滑模变结构和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转速调节器,组成PMLSM滑模控制系统。为了验证该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下搭建系统的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永磁同步电机(PMSM)以其独特的优点大量应用于高精度伺服系统.针对伺服用PMSM的控制特点和要求,在分析其系统模型基础上,设计了以新型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TMS320F28335为核心,采用矢量控制方法的PMSM速度伺服系统,较完整地阐述了交流电机矢量控制的实现方式,对伺服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实...  相似文献   

13.
在绕线机控制系统中,线速度与角速度之间具有非线性,采用常规的PI控制器对线速度进行控制时很难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在矢量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线速度控制系统,分析并推导了线速度控制模型,重点进行了线速度控制器的设计,为便于工程应用,给出了线速度控制器的离散控制算法,相对于常规的PI控制器,系统具有过渡过程平稳,控制精度高,鲁棒性好的优点.最后介绍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硬件控制平台,以及电流环、转速环和线速度控制环的软件控制流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舒望  赵荣祥  尚喆 《电气传动》2007,37(9):8-10
为满足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精度要求,抑制转速脉动,在空间矢量控制的基础上,定义并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坐标系下的β角,在此基础上采用两种控制方式相切换的方法,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高精度控制系统.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并在实际电机调速系统上验证了该方法.结果均表明系统的稳态与动态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技术革命,永磁同步电机因高效节能快速发展,相对其他传统电机,具有组装方便、效率高优点,但是严峻的电机市场形势对电机振动噪声有着严格控制要求,电机振动噪声不仅对人耳造成刺痛感,而且对电机配套相关设备可靠性运行造成影响,因此现以4极永磁同步电机为例,通过有限元对定子槽口宽度、气隙长度进行仿真分析,并对电机气隙结构、永磁体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电机性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MATLAB软件,在分析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永磁同步电机同步电机本体(PMSM)电气流建模和位置伺服控制系统仿真建模的方法。实现电机模型参数可在线修改,坐标变换符合常规逻辑。并通过位置伺服控制系统仿真与原有库模型仿真对比,验证了电机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实际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详细分析六相四对极双Y移30°永磁同步电机的理论基础上,引入绕组函数和倒气隙函数概念对其电感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首先,在自然坐标系下建立基于绕组函数和倒气隙函数的电机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坐标变换理论得到二相旋转坐标系下的电机数学模型;最后,按照上述推导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模和仿真。仿真中采用基于有效作用时间的PWM控制策略来控制电机运行,得到良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传统永磁电机abc坐标系下的动态数学模型为基础,推导出绕组开放型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将模型中的电压方程分为绕组电阻电压、绕组自感电压、绕组反电动势、绕组间的互感电压,建立绕组开放型永磁电机的Matlab/Simulink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进行新型发电系统性能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型的正确性和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首先简单介绍了ISG系统原理,然后介绍了以TMS320F2812DSP为核心控制器和智能功率模块的硬件系统,同时给出了主程序和相关子程序流程图.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起动实验台的设计和调试,对样机做了起动实验并验证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在低速段不能正常实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但有效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通过在电机定子绕组中注入高频电压,利用电机的凸极效应,及对电机绕组端电流的处理计算,准确地计算出电机的转子位置和转速,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为了解决永磁同步电机的启动问题,提出了在电机静止状态下检测转子初始位置的新方法.仿真结果显示了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