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实现震后可恢复的一种结构解决方案,提出了一种复合自复位结构,并基于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对其进行性能评估。复合自复位结构将结构在体系层次上分为基本功能分区和损伤控制分区。基本功能分区实现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承担大部分的地震作用和全部的重力荷载;损伤分区实现结构自复位和耗能,分担剩余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集中程度。基于刚度需求的设计该结构,并对其基于联合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评估,将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作为变量,计算得到易损性曲线、联合易损性概率矩阵和联合需求位移角曲面。结果表明,该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损伤概率,而且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层间位移集中程度。耗能分区可以通过耗能和自复位降低基本功能分区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并且可以降低结构出现局部薄弱层的整体损伤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抗震设计中采用纯框架模型,即不考虑实际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仅仅将填充墙的实际重量作为梁的恒荷载加载到计算模型上,并通过折减结构的自振周期来估计填充墙对结构整体刚度的改变,加之设计中为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导致填充墙的不规则布置和业主在装修过程中在填充墙上随意开洞甚至移除墙体,造成了框架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有待商榷。针对该问题,建立考虑填充墙布置和开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模型,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对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对不同模型之间各个参数的对比分析,分析了填充墙上不规则布置和开洞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近断层地震作用下不同隔震支座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改善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比的隔震支座有:铅芯橡胶支座(LRB)、摩擦摆支座(FPB)以及恢复力-摩擦支座(R-FBI)。对基底隔震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通常LRB隔震框架会产生较其他两种隔震框架更大的顶层峰值位移、底层层间峰值偏移比以及支座峰值位移,即LRB隔震效果最差;FPB隔震框架与R-FBI隔震框架会产生非常相近的底层层间偏移比,而FPB隔震框架会出现较R-FBI隔震框架稍大的顶层峰值位移与支座峰值位移,即FPB隔震效果比R-FBI稍差,R-FBI隔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概念设计是一种先进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而概念设计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作出综合评价,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汶川地震暴露出许多关于场地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场地选择对结构抗震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结合东、西塔场地实际情况,对其场地类别、地基震害进行评判;然后采用综合概率法对工程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最后结合试验测定的场地岩土力学性能,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法计算地震动土层反应,得到供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场地地震动参数。  相似文献   

6.
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一些因素,供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颖晔 《安徽建筑》2007,14(5):68-69
文章主要讨论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一些因素,供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构件的内力均有显著的影响,为了研究带填充墙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文中基于试验结果,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变化墙-框材料强度比、墙厚、填充墙高宽比等参数,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滞回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墙-框材料强度比越大,对结构承载力提高程度越明显,而填充墙厚度的变化对结构承载力影响不大,研究结论对RC框架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选用宽频远场地震Kanai-Tajimi模型与He-Agrawal近场脉冲地震速度脉冲模型,对现有的典型近场地震记录进行非线性数值拟合,调整其脉冲分量与宽频分量的比值,得到不同脉冲分量的地震波;文中以一幢8层基础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合成近场地震波下基础隔震结构的水平及转动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含有脉冲分量的近场地震动比远场地震动破坏力更大;基础隔震体系能有效地减小上部结构在近场地震动中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运用脉冲分量与宽频分量叠加合成地震波的方法,来研究近场地震动的作用特性.对一5层框架隔震结构进行加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脉冲分量较之宽频分量更能使结构响应产生放大作用;同时,脉冲分量的周期及成分占有量均为影响结构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邱志兴 《山东建材》2006,27(4):94-95
对影响钢框架梁-柱刚性节点抗震性能的部分因素进行了论述,阐明了这些因素对节点抗裂和塑性转动能力的影响,有助于改进刚性节点的设计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中节点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6个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中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分析节点核心区尺寸、轴压比等因素对异型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柱截面发生变化对异型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不明显,当其变化量小于1/6柱高时,即Δhchbl/2时,建议按中间层边节点考虑。此外,轴压比增大对异型节点通裂阶段后组合体试件的抗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对该类节点进行抗震设计时,建议轴压比应小于0.3。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地震条件下的管道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在不同场地条件下输油管道的应力应变情况,论证场地条件对管道抗震性能的影响.并且对影响管道地震反应的主要场地技术参数进行了影响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场地的土层覆盖厚度和剪切波速对场地的地震反应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下多层离壁式框架结构是大型防护工程常采用的结构形式,战时将承受强烈的爆炸震动作用,但目前没有针对此类结构进行爆炸震动抗震设计的方法和资料.本文基于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野外爆炸震动模型试验的结果,开展了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分析;在有限元建模方法合理性得到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两种工况下典型三层钢筋混...  相似文献   

16.
围绕偏心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加固设计和抗震性能开展研究。首先,介绍了某公司多层生产车间的结构特点,并综合利用增大截面、粘贴钢板和粘贴FRP等方法进行了结构抗震加固设计,验算了构件截面;随后,建立了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动力特性和弹性时程分析,探讨结构的偏心不规则情况;最后,进行了结构在远场和近场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分析了综合加固方案对结构抗震性能的改善和远、近场地震对多层偏心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近场地震工况下的响应大于远场地震工况,罕遇地震作用下底层层间位移角在近场地震工况可达远场地震工况的3.8倍;所设计的加固方案有效提升了结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作用下底层层间位移角平均减少75.9%。  相似文献   

17.
基于OpenSees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主要研究了节点核心区混凝土非线性抗剪切性能、核心区梁柱纵筋锚固滑移性能、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三方面因素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核心区梁柱纵筋锚固滑移性能对节点抗震性能影响最大;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抗剪切强度,但盲目的靠提高剪切性能寻求较好的节点抗震性能是没有意义的.核心区抗剪性能的提高应该和粘结强度提高及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等其它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提高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同时得出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对节点抗震性能影响很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19.
国内外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均沿用刚性地基的假定,这是为了简化抗震计算而作的近似,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与其支承介质——土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是影响结构地震响应和损伤的重要因素。屈曲约束支撑BRB(Bucking Restrained Brace)作为一种消能减震构件,在小震下作为普通支撑提供侧向刚度,强震下作为一道抗震防线,先于主要构件产生屈服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从而有效地保护强震中主体结构免于损坏至关重要。本文分别选取原结构、BRB结构和SSI-BRB结构三种体系,分析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考虑SSI效应时,BRB变形能力有明显的改善。BRB结构、SSI-BRB结构的耗能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20.
隔震结构作为一类具有较长自振周期的结构,其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值得研究。以某铅芯橡胶支座(LRB)基础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隔震结构在远场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点和损伤分布规律;然后,通过增设钢支撑对隔震结构的不利地震行为进行控制,并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地震动相比,当峰值地面加速度相同时,长周期地震动对隔震结构的破坏力更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层间变形分布很不均匀,受损部位主要集中在结构底层;增设钢支撑能够有效改善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底层受损严重的情况,但对支撑参数、布置位置和数量应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