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自行研制的灭幼脲Ⅲ号,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类等几种杀虫剂的微胶囊剂分别进行了复配来桑天牛成虫Aprionagermari(Hope),并与灭脲Ⅲ号胶悬剂进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微胶囊剂的防铲均优于灭幼脲Ⅲ号胶悬剂,且持效期有显著延长,为防治杨树桑天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3.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新化学农药的开发主要是从事有效成份的合成,但事实上,相应的剂型研究对确定药剂最终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在此领域上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种成功剂型的开发需要汇集多门学科的知识,其包括聚合物的形成、胶体化学、哺乳动物毒理学以及施用技术和生物行为学等。 相似文献
4.
5.
6.
农药微胶囊剂研究获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吴学民副教授四川成都新朝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农药微胶囊剂,主要应用于农药的靶标施药和药剂控制释放一该成果采用药剂包囊技术,降低药剂对人畜和环境的危害并使药效控制发挥,相对持久地控制有害靶标生物。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溶剂挥发法制备毒死蜱微胶囊剂的工艺条件,本研究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囊壁材料,二氯甲烷为溶剂,水为连续相讨论芯材与壁材比、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乳化剂浓度以及剪切乳化速度对毒死蜱微胶囊剂成囊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成囊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室温条件下,以二氯甲烷溶解毒死蜱,芯材与壁材的比(w/w)为1∶2,有机相与水相的比(v/v)为15∶105~20∶100,以1.5%羟乙基纤维素(MW:20000)为乳化剂,有机相和水相混合后在15000 r/min下高速剪切乳化分散6 min,在室温下搅拌直至二氯甲烷完全挥发。在此条件下所得毒死蜱微胶囊剂呈球形,平均粒径约为8.5~8.8μm,包覆率在94.52%以上。 相似文献
8.
灭幼脲缓释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灭幼脲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和对其性能的测试来提高灭幼脲的稳定性与环境的相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作为囊壁材料,利用静电吸附层层自组装技术(Layer-by-Layer,LbL法)制备灭幼脲微胶囊。正交优化灭幼脲微胶囊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微胶囊表面结构,研究了微胶囊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分别加入1 mL海藻酸钠(1.0 g/L)、1 mL壳聚糖(1.0 g/L)、20 mg灭幼脲、1 mL氯化钙(1.0 g/L)能得到相对更好的结果。正交试验4个因素中,氯化钙质量浓度对评估结果影响最大;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制备的灭幼脲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0μm,Zeta电位为+23.5 m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8.8±0.86)%和(69.1±0.86)%。[结论]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灭幼脲微胶囊具备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9.
界面聚合法制备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选取杀螟硫磷作为有效成分,介绍了界面聚合法制备农药微胶囊剂的改进方法,将多异氰酸酯预处理后再进行聚合反应,并与农药微胶囊剂的传统制备方法进行了对比,发现方法改进后,微胶囊的囊皮特性得到很好改善,微胶囊的包药率提高约一倍,达到95%以上,热贮稳定性有很大程度提高,分解率从15%降低到2%左右,释放速度更加缓慢,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条件控制释放速度,说明改进后方法制得的微胶囊剂能更好地提高农药的持效性,可以减少施药量一文中还着重研究了多种反应条件对农药微胶囊化的影响,测定了农药微胶囊在水中的释放速度,实验表明:释放速度可以通过界面聚合反应的时间、微胶囊剂粒子的大小、农药与囊材的不同用量比、两种水相单体的不同用量比等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以获得适合实际要求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10.
11.
点滴法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啉和噻虫胺对桑天牛成虫室内毒力,并将3种药剂的亚致死剂量(即LC20值)作用于桑天牛,观察记录了15d内五对桑天牛每日的产卵量及卵的孵化率。结果表明,3种烟碱类杀虫剂对桑天牛的毒性大小依次为:噻虫胺〉噻虫啉〉吡虫啉,LC50值分别为59.287、81.562和145.398mg/L。3种烟碱类杀虫剂对桑天牛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3种烟碱类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对桑天牛的日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以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对桑天牛产卵及卵孵化率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制备农药微胶囊需要表征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系统总结了微胶囊载药量、包封率和缓释性能方面表征方法的研究现状,对农药微胶囊表征指标的制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以释放度为指标,考察了非诺贝特微囊制备过程中明胶浓度、成囊温度、搅拌转速、甲醛用量对非诺贝特微囊释放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选用半胱氨酸盐酸盐作为芯材,乙基纤维素作为壁材,采用有机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分析得到最佳实验条件:壁材浓度为1%,海藻酸钠保护液浓度为0.5%,乙酸乙酯做溶剂,油水相比为5∶1,搅拌速度为1000 r/min,时间为2 h时得到的微胶囊的包埋率最高,粒径最小,分布最均匀。 相似文献
16.
17.
18.
分析了影响重氮盐微胶囊颗粒性能的各种因素,包括保护胶体的用量、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壁材用量和搅拌速度等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平均粒径为0.8μm微胶囊的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