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应用较多的一种高效采矿方法,在覆盖岩层下进行放矿,矿石损失贫化大、回收效果差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放矿理论、结构参数、覆盖层形成和出矿工艺等方面。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中,放矿口尺寸的大小对放矿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是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放矿口高度和宽度对放出矿石量、废石混入的影响,采用单进路单分段 物理放矿模型,进行了12种不同放矿口尺寸的物理放矿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扩大放矿口宽度或降低高度,会增加放出纯矿石量、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且放矿口宽度小于5 m,高宽之比在0.7~1之间时,混入废石率较小。  相似文献   

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应用较多的一种高效采矿方法,在覆盖岩层下进行放矿,矿石损失贫化大、回收效果差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放矿理论、结构参数、覆盖层形成和出矿工艺等方面。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中,放矿口尺寸的大小对放矿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是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放矿口高度和宽度对放出矿石量、废石混入的影响,采用单进路单分段 物理放矿模型,进行了12种不同放矿口尺寸的物理放矿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扩大放矿口宽度或降低高度,会增加放出纯矿石量、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且放矿口宽度小于5 m,高宽之比在0.7~1之间时,混入废石率较小。  相似文献   

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回采工作必须在覆盖岩石下放矿,崩落矿石和覆盖层废石直接接触,矿石在覆盖层废石的包围下从放矿口放出,矿石的贫化率及损失率较大且较难控制,因此,研究合理的覆盖层厚度对矿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某铁矿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应用椭球体放矿理论和PFC2D数值模拟两种手段对其覆盖层厚度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出适合于...  相似文献   

4.
张建肇 《采矿技术》2022,22(1):11-14
出矿截止品位是影响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放矿效果,以单分段单进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理模拟试验,进行不同出矿截止品位下的放矿试验,揭示出矿截止品位对放出矿岩量、回收率和贫化率等放矿指标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在当前分段高度20 m、崩矿步距3 m的条件下,放出矿岩量超过2400 g后,正面废石混入,每放出1000 g矿岩,当次矿石品位下降约6%;放出矿岩量超过5500 g后,当次出矿品位达到75%,此时顶部废石开始混入,每放出1000 g矿岩,当次矿石品位下降约12%,在当前采场结构条件下,出矿截止品位每增加10%,贫化率和回收率分别降低3.2%、4.6%.随着出矿截止品位的增加,矿石量和回收量降低速度逐渐增加,放出废石量和贫化率降低速度逐渐减小;控制出矿截止品位可以改善放矿效果,降低矿石损失及贫化,矿山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放出矿岩总量判断回采进路内矿石品位是否到达出矿截止品位.  相似文献   

5.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贫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贫化大,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彻底分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发生矿石贫化的原因,本文首先根据随机介质端部放矿理论,分析了在端部放矿条件下,崩落矿岩散体的放出过程和贫化控制方式;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几个矿山现场出矿品位的取样标定,发现在崩落法爆破过程中,便发生了矿岩参杂现象。通过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对端部挤压爆破条件下引起矿岩参杂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主要有两个发生矿岩掺杂的过程:一是扇形中深孔端部挤压爆破过程中发生的矿岩掺杂;二是放矿过程中发生的矿岩掺杂,这两个过程也正是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贫化的原因。因此,要降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贫化率,就必须优化扇形中深孔爆破参数,并选取合理的放矿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的损失贫化指标,必须摸清在复岩下放矿时矿岩的流动规律,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必须摸清放出体的体形。只有对它有了全面的了解,弄清矿石及废石在放出体内所占的不同的空间位置之后,才能有目的地改变放矿结构参数,使之矿石及废石在放出体内占据适当的位置,以适应放矿规律,从而降低损失贫化指标。为此我们进  相似文献   

7.
分段崩落法开采中厚倾斜矿体时,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较高的矿石损失与贫化问题。因此,为了提出降低矿石损失贫化的技术措施,结合物理模拟实验和放矿理论分析,对中厚倾斜矿体开采中的矿石损失贫化机理开展了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主要分析了开采中厚倾斜矿体时崩落矿岩流动规律及回采中废石混入的演变机理;并从放出体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导致矿石贫化的废石混入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实验和理论分析,从控制矿岩流速方向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的研究中,大都使用模型实验方法,分析研究矿石损失贫化与结构参数等的数值关系。模型实验法有两个难处:第一,必须用立体模型进行实验,实验准备及实验的工作量很大;第二,难于给出崩落矿岩移动过程,亦即不能给出矿石损失贫化过程,只能给出结果——损失贫化值。我们在研究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时崩落矿岩移动规律的基础上,推导出崩落矿岩的移动方程,并以此为数学模型,建立了数值模拟放矿理论体系,用以模拟放矿过程。数值模拟放矿不仅可以用来预测矿石损失贫化值,完成模型实验的功能,同时还可以揭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实验及生产放矿结果,分析研究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过程中矿石损失贫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出矿贫化程度与矿石回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出矿贫化程度与矿石回收的关系,得出了放矿正常后,采用不同贫化程度出矿,分段矿石回收率趋于一致的结论。研究表明,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来出矿石贫比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不合理的截止品位放矿方式,无贫化放矿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为理想的放矿方式。  相似文献   

11.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崩落的矿石是在崩落围岩覆盖下放出的。因此,认识松散矿岩在放矿过程中的流动规律,并在生产中采取相应措施去运用这些规律,是降低这种采矿方法损失贫化的关键。国内外已经进行了不少放矿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某铁矿矿体为热液充填型矿床,矿体较为松软,且部分矿块粉矿较多,矿山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崩落后大部分为粉末状,造成矿石流动性较差,放出困难,损失贫化率较高。为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对该矿山放矿规律的研究,调整进路间距、崩矿步距等参数,同时调整爆破参数,加强出矿管理,提高了矿石回收率,降低了贫化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损失贫化大的特点,将落矿分为挤压和沉实两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落矿挤压中爆破冲击及地压综合作用对崩落矿石散体端面形态具有影响,端面矿岩边界可表示为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并分析沉实过程对崩落体塌陷区形成的重要作用,说明废石过早进入回采近路致使矿石损失贫化的原因。最后应用随机介质放矿理论分析沉实过程,推断未正式放矿前的崩落体形态。  相似文献   

14.
西石门铁矿北区新探矿体为缓倾斜破碎的厚-中厚矿体,地压显现严重,属于极度难采矿体。矿山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受矿体倾角和厚度限制,开采中损失贫化较大。为制定损失贫化控制措施,在研究矿石散体流动规律、矿岩冒落规律和损失贫化发生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垂直方向上回采分段数量的差异将矿体划分为不同开采区域,分别制定了损失贫化控制措施。针对3个分段的回采区域,因其贫化会较大,主要制定的贫化控制措施是实行当次废石混入率与单一步距总的放出量2项指标控制的低贫化放矿;针对小于3个分段的回采区域,若矿石被崩入空区,由于下部分段无回收条件,损失会较大,需控制损失,可采用双进路同步距回采的方式,促使矿岩快速冒落形成覆岩下放矿条件,减少崩入空区矿石量;另外总结了回采过程中脊部存留矿石问题的处理措施。这些措施在西石门铁矿北区新探矿体开采过程中得以应用,损失率为16.34%,贫化率为22.51%,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西石门铁矿北区新探矿体为缓倾斜破碎的厚-中厚矿体,地压显现严重,属于极度难采矿体。矿山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受矿体倾角和厚度限制,开采中损失贫化较大。为制定损失贫化控制措施,在研究矿石散体流动规律、矿岩冒落规律和损失贫化发生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垂直方向上回采分段数量的差异将矿体划分为不同开采区域,分别制定了损失贫化控制措施。针对3个分段的回采区域,因其贫化会较大,主要制定的贫化控制措施是实行当次废石混入率与单一步距总的放出量2项指标控制的低贫化放矿;针对小于3个分段的回采区域,若矿石被崩入空区,由于下部分段无回收条件,损失会较大,需控制损失,可采用双进路同步距回采的方式,促使矿岩快速冒落形成覆岩下放矿条件,减少崩入空区矿石量;另外总结了回采过程中脊部存留矿石问题的处理措施。这些措施在西石门铁矿北区新探矿体开采过程中得以应用,损失率为16.34%,贫化率为22.51%,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损失贫化问题,采用三分段多进路放矿模型,研究了各分段废石的混入特征.研究发现:在第一分段下放矿,首先是分段内正面废石混入,随着放出矿岩质量的增加,每铲中废石混入量开始迅速增加,随后顶部废石开始混入;第二、三分段下每铲中废石混入量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趋势,由于出矿进路上方的上一分段脊部残留体矿...  相似文献   

17.
缓倾斜中厚矿体条件下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山普遍存在矿石损失和贫化严重等突出问题,是矿山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和大顶山矿区的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缓倾斜矿体条件下采用"垂直分区"、"组合放矿"新工艺并通过优化炮孔布置与优化切割爆破参数等技术措施,可以在较好地解决缓倾斜矿体条件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损失和贫化严重的问题,可明显提高矿山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挑檐式结构无底柱阶段崩落采矿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崩落采矿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矿石损失贫化较难控制,放矿过程中废石漏斗的形成与破裂是造成矿石损失贫化的主要原因。为延缓放矿过程中废石漏斗的形成和到达放矿口的时间,提出了一种挑檐式结构的无底柱阶段崩落采矿法。该方法以阶段为单位,使得每个下分段都超前其上分段一个挑檐距离,在回采巷道工作面形成挑檐结构,回采工作都在其正上方挑檐结构的遮掩下进行。为验证挑檐结构方案的放矿效果,利用多分段放矿模型进行了挑檐结构下放矿和传统结构下放矿2组物理模拟试验,认为在保持矿石回采率80%的情况下,挑檐结构的矿石贫化率可降低5.3个百分点。在弓长岭井下矿-280~+48 m段4-5号穿脉进行了挑檐结构工业性试验,分别对挑檐结构和原结构进行了9个崩矿步距回采的放矿跟班测定。结果表明:挑檐结构与原结构相比,贫化率可降低3.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挑檐结构可阻挡顶部覆盖岩石,使其向本分段崩落矿石后方移动,而不出现侧漏现象,提高了纯矿石放出量,矿石贫化减小。上述分析进一步表明:挑檐结构方案施工简单,适用于中等稳定以上矿体地下开采。  相似文献   

19.
崩落采矿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矿石损失贫化较难控制,放矿过程中废石漏斗的形成与破裂是造成矿石损失贫化的主要原因。为延缓放矿过程中废石漏斗的形成和到达放矿口的时间,提出了一种挑檐式结构的无底柱阶段崩落采矿法。该方法以阶段为单位,使得每个下分段都超前其上分段一个挑檐距离,在回采巷道工作面形成挑檐结构,回采工作都在其正上方挑檐结构的遮掩下进行。为验证挑檐结构方案的放矿效果,利用多分段放矿模型进行了挑檐结构下放矿和传统结构下放矿2组物理模拟试验,认为在保持矿石回采率80%的情况下,挑檐结构的矿石贫化率可降低5.3个百分点。在弓长岭井下矿-280~+48 m段4-5号穿脉进行了挑檐结构工业性试验,分别对挑檐结构和原结构进行了9个崩矿步距回采的放矿跟班测定。结果表明:挑檐结构与原结构相比,贫化率可降低3.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挑檐结构可阻挡顶部覆盖岩石,使其向本分段崩落矿石后方移动,而不出现侧漏现象,提高了纯矿石放出量,矿石贫化减小。上述分析进一步表明:挑檐结构方案施工简单,适用于中等稳定以上矿体地下开采。  相似文献   

20.
樊长军 《铀矿冶》2012,31(1):19-21
针对西安中核蓝天铀业有限公司某铀矿床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在进路退采时,因矿体边界矿岩变化较大、不能成功爆破放顶,下分段又无法对边界这部分矿石进行回收,造成矿石永久损失的问题,提出留矿和无底柱分段崩落联合采矿方法。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联合采矿方法,矿石回采率显著提高,贫化率明显下降,采矿安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