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鞠兴华  贾宪涛 《安徽建筑》2012,19(3):51-51,55
理实一体模块化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因其充分考虑了高职教育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桥梁工程施工与预算》是以行动为导向进行的理实一体课程改革,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桥梁施工图纸预算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思中学、用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思想。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36)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中药炮制技术》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对"课程设置理念与原则、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教学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尝试,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分析高职建筑技术专业《钢筋计算与翻样》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教学做一体化"《钢筋计算与翻样》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体系,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1)
<正>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其培养目标,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必然性要求: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任务。现今,已有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用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建模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时就一定要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并要用数学近似地描绘这  相似文献   

5.
浅谈建筑制图课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学目标,对《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时数、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适合建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1)
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与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与手段来解决学习与工作问题,这是信息化时代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对此,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能够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有利帮助,学生在该教学模式利于掌了学科知识、锻炼应用能力。本文将基于PBL模式探析其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2)
"271"高效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教学方式,变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271"教学方式在《PLC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一步论证这种教学方法是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8.
岳华 《华中建筑》2020,38(9):134-138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是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为高职一年级学生创建的启蒙性课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因此,以课程教学为抓手,除了对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政教育也非常重要。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建设目标,该文以《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策略,探索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环节的全课程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1,(2):163-165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式教学理念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在线教育的发展和已有的实践基础,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新模式,优化课程设计,以充分实现课程目标,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基础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的基础课,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建立“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新课程体系,把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融于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工作实践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7):79-82
在高职院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综合实践中加入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探索。文章以移动应用开发中经常用到的碰撞检测为例,在"高等数学"课程综合实践中进行教学,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其今后的实习与工作打好相关的数学理论基础,提升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20)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需求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以《仓储与配送服务》课程为例,构建"五促"式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团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并培养符合高职院校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建筑施工项目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职院校施工类课程整体设计的开展为契机,从课程主体、实践体系与项目目标三位一体出发研究项目化教学体系,重点讨奄了建筑施工课程项目化教学体系的建构方式。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体系适合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4.
王丽英 《重庆建筑》2021,20(12):26-28
该文以土建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为载体,按照钢结构领域的核心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开展课程育人培养模式的研究.该文分析在各个教学环节下的"工匠精神"课程教学育人,以钢结构工作领域核心岗位群的工作业务为出发点,对接岗位证书,采用项目化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养成融入教学全过程.研究认为,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打造守初心、铸匠魂、强技能的高效课堂,才能突破核心技能岗位的教学重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5)
高职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更多的家长愿意将学生送入高职院校就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保证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是高职教学中的公共课程,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教师需要重视其教学形式的改革,以此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高职数学基础,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7)
"手机维修"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技能课程,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训练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更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构建本课程的教学体系时,应体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OBE教育理念,以《钢结构课程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以项目制教学考核为导向的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类课程考核改革,将问题导向教学、过程性评价体系等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中,突出"目标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架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3)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专业课的内容设置中也要确保理论够用,但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良莠不齐,专业课理论教学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如何按照学生感兴趣的模式实施理论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非常重要。文章对"学习海报法"专业课理论教学模式实施方法、适用课程及改革建议做了详细的论述,为教师提高专业课理论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22)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理工类、经济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计算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又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必要基础,在公共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为了解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通过设置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了解,并对调研情况作出深入的剖析,并提出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学对策及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5)
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概念、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以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切入点和指导原则开展数学教学改革,通过高职数学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目前高职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专业素养概念和高职数学对于学生专业素养提升重要性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策略,充分发挥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专业素养提升中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