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 要:针对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进行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对非遗源文化隐 性知识表征与转换方法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遗与可拓语义的产品创意设计方 法。通过分析源文化,提取其中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建立其可拓语义表征模型,从 而得到文化特征与非遗的量化关系;计算文化特征的可拓设计空间,并运用图解思维将其转化 为图解语义,通过可拓变换得到特定非遗元素的核心图解语义集,并构建其可拓图形元素库, 为设计实践提供基础素材。以电动车充电服务设施的造型设计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 理性,结果显示运用可拓语义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非遗元素的提取和利用,为非遗创意产品造 型设计提供设计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除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将安卓技术与乐山非遗保护相结合,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入非遗保护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构建非遗安卓应用基本设计流程,为计算机+非遗实践提供借鉴,以期实现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双赢。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运用本体技术可以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项目首次将文物保护领域的本体框架CIDOC CRM用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遗领域,并结合建筑领域的特性对CIDOC CRM模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扩充,定义建筑领域非遗知识本体的概念类及其属性,并在实例化过程中运用TextRank算法处理文本语料,实现本体实例的扩充,将本体模型进行数据映射,存入Neo4j图数据库中,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可视化展示。实验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传统建筑非遗知识本体模型是可行的;创建的本体能将各种碎片化知识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该方法可用于对领域知识进行管理,将在建筑领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传统的传播与保护方式却使其逐渐边缘化。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必须考虑当下儿童的特征。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具体可分为:移动互联网信息互动传播、基于大数据的定向传播、基于社交软件的群体传播、非遗传承人的自媒体传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传播。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是对其保护的开端,数字化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对非遗文化精髓有准确的把握,但同时对于小众的非遗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6.
《数码摄影》2015,(3):173
由腾龙公司主办、蜂鸟网承办的2015年度"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探寻非遗之路正式启动。本次腾龙行拍摄内容包含亟待保护的传统戏剧、民俗工艺等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旨在通过照片的保存形式,记录下历史遗留、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活动推动和唤起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第一站京剧主题拍摄活动将于2015年2月6日开始招募。活动发布会暨启程仪式将于2015年3月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文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地方高校是人类“非遗”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体。文章通过对人类“非遗”传统龙泉青瓷文化在文化振兴、弘扬传承等方面的研究,促进非遗青瓷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地方高校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专业性学科建设,这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潮汕嵌瓷作为潮汕地区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研究价值,2007年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通过分析潮汕嵌瓷的制作工艺以及潮汕嵌瓷的作品题材,深入解析潮汕传统嵌瓷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张顺利 《福建电脑》2014,(4):56-57,122
近年来,非物质化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仍主要依靠传统的收徒形式进行,一旦传承人离世会导致一些技艺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失传,基于此,本文研究将"非遗"传承与动画类课程教学相结合,从动画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队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严肃游戏因其特有的娱乐性和教育性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数字化传承也成为严肃游戏应用的研究热点。文章以MDA框架和心流理论为理论指导,提出相应设计策略,确定游戏目的,根据目标用户设计谜题、视觉等游戏内容,并通过反馈、迭代设计出更好的非遗类严肃游戏,加速用户进入心流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为非遗类严肃游戏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信息特征,利用信息空间(Ⅰ空间)框架模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内容以及数字化技术介入的方式.在非遗原生环境改变的条件下,提出以数字化技术手段重构非遗信息,以适应现代信息环境,促进非遗的信息化生存与发展.基于非遗信息的数字化表达与扩散的需求,详细分析了非遗信息传播的技术问题、语义问题和有效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Ⅰ空间框架内,对非遗信息的编码、抽象、扩散、解码、吸收影响和再创作等构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信息循环回路的一系列过程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最后以剪纸艺术为例,对各种数字化技术方法的介入方式、现有保护手段的不足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分析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生态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对此类非遗展示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将文化生态学理论与非遗展示设计理论相结合,在展示过程中强调传统技艺产生的环境、其流变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于所处环境产生的结果,有利于阐释此类非遗的活态性,使非遗展示更加全面,加深受众对于此类非遗的印象,从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以天津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对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山西晋剧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和推崇,随着人们对家居生活中精神文化追求的逐渐提高,晋剧中很多优秀的视觉元素被应用到现代设计设计之中。文章以山西晋剧中经典的色彩和人物图案元素进行提取,以彰显山西地方民族文化传统美学特征,探索如何将山西晋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有机结合,以更好地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继而发掘晋剧独特的美学内涵并以崭新的形式传承山西地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甘孜地区具有丰富的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章围绕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特色在文创背景下的传承创新研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契机,通过挖掘其艺术特色,使传统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实现活态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处于一个重要的数字化背景,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已在各个领域内进行运用,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保护工作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诸多的限制,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也易出现损坏、遗失等等负面情况,而采用数字化技术就能有效地避免出现以上诸多问题,同时可促进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工作、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得到提升,从微观角度上,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促进作用;从宏观角度出发,这对国内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具重要意义。故此,在本文中就针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对促进数字化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保护工作进行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传统的文字和影像的展示表现已经难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需求,用移动平台(手机或者i Pad)进行VR展示,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新媒介。文章以"木结构"APP创作为实践主体,以VR的形式,通过移动平台对传统的榫卯结构和鼓楼风雨桥进行再现,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何数字化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历史长河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也面临着消亡的边缘.对于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是代表的是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而且更是我国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从目前情况来看,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中的数字录音、录像技术以及数字三维成像技术能够为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手段.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为了促使赣西萍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将重点对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在其中的保护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春节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民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视觉形象,从建筑上的装饰、庆祝活动、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人的行为模式五个方面提炼出春节中传统民俗的视觉特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节日视觉化、有形化,并初探其视觉形象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民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社会各界得到广泛关注,担负着文化传承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构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实践程度不高。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不强、高等 学校非物质文化教育缺乏系统化等是其重要成因。因此,可通过借鉴日本经验,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教育、建立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大学生社团实际运作质量与作用,以及政府提供一定就业优惠与补贴等促 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