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控制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重点,针对九(寨沟)绵(阳)高速深埋千枚岩地层隧道施工大变形控制问题,通过对隧道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与反馈,得出结论:受地质条件影响,软岩隧道施工变形较大,开挖后4周左右变形趋于稳定;隧道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和两台阶法施工,施工会使围岩变形速率突增,然后缓慢变形,最终趋于稳定,其中下台阶施工对围岩扰动较大(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较大);可采用长短锚杆施工,适当加大预留变形量(30~40 cm),加大二衬厚度(原厚度的15%~20%),控制隧道结构整体变形,保障隧道建设安全。  相似文献   

2.
隧道施工监测数据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兮 《工程勘察》2009,(2):74-77
隧道工程由于投资大现场情况复杂施工技术难度高等原因,其安全质量监控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隧道工程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的实例,应用数理统计理论指导隧道工程安全质量监控实际,所采用之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回归建模和分析诊断方法,都正确而有实效,且对桥梁、建筑等土建项目的变形测量,亦具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隧道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变形监测在隧道施工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与欧美国家测量员一道工作的经验介绍了在隧道施工期间变形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测点的选择方法,描述了隧道拱顶下沉监测方法,讨论了隧道收敛监测技术,同时分析了观测精度和监测周期问题。研究表明,利用现代测绘仪器和所述监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隧道施工期间的拱顶下沉和隧道收敛监测工作。该方法对隧道施工测量工作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雨龙 《市政技术》2023,(9):113-119
为了研究寒区隧道地表沉降变形特性,以长春市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东南湖大路站—赛德广场站区间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寒区隧道施工中支护与地表变形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设置超前支护结构后,隧道地表整体沉降趋势满足Peck曲线规律,最大沉降值为25.7 mm;拱顶沉降分为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平稳增长阶段;最大主应力整体上呈受拉状态,拱顶和拱底处最小主应力也呈受拉状态。现场地表布设了监控量测点,数值模拟地表沉降与实测数据的变化趋势相似,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围岩变形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结合广州龙头山双洞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实践,对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施工中围岩变形进行相关监测,分析变形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开挖工序引起的纵向和径向空间围岩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采用双侧壁导洞法施工,能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在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施工过程中,右导洞上台阶、左导洞下台阶以及核心土开挖对围岩变形影响较大,是施工主要控制点;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开挖的纵向影响距离大致为一倍洞径左右,与导洞跨度基本相同,为6~8 m;洞顶垂直向径向影响距离约为25 m,左导洞顶30°方向的径向影响距离约为15 m。该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特大断面大跨度隧道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超长公路隧道软弱围岩流变效应下的变形与衬砌开裂问题,从而确定隧道合理的二次支护时间,本文推导出圆形隧道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间的时效性规律,基于昆明绕城高速公路杨林隧道工程,对隧道软弱围岩流变明显段的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最大值出现位置与隧道支护变形开裂位置一致,推导围岩变形计算...  相似文献   

7.
 围岩压力作用模式和时空演化规律是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地下工程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总结隧道围岩压力类型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44座隧道91个监测断面围岩压力的统计分析,研究隧道围岩压力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其与围岩级别、隧道埋深的关系,讨论竖向、侧向围岩压力及侧压力系数随隧道埋深增大的变化规律。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隧道围岩压力时程变化的基本规律,将隧道围岩压力随时间变化划分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趋于稳定的3个阶段,其中快速增长阶段多集中在隧道开挖后无支护或支护结构尚未完全发挥作用的一段时间;讨论隧道围岩压力沿洞周的分布规律和不均匀系数的分布特征。研究结论为分析隧道围岩压力作用机制和完善支护结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复杂结构形式隧道的围岩位移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厦门市梧村隧道为双向六车道隧道,隧道结构形式设计复杂,分别由双连拱、小净距、初期支护连拱和分离式隧道组成。现场监测工作以隧道拱顶沉降和围岩收敛为主,结合施工措施和开挖工序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成果表明:三导洞法施工主洞沉降所占比例不到侧导洞沉降的一半,双连拱隧道结构型式适用于对沉降控制要求较高的隧道工程;CRD1部开挖产生的拱顶沉降可以超过累计沉降值的50%;核心土开挖后布设测点造成的总损失量约占累计沉降值的37.5%;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措施加固围岩对控制隧道拱顶沉降取得较好的效果;管棚区域出现较大下沉与管棚工作室的断面稍大以及管棚两端受其自重影响较大有关;临时支护的拆除对拱顶沉降和围岩收敛的影响较小;开挖和注浆是引起围岩出现较大收敛变形的主要施工因素,其中注浆对围岩的收敛位移影响更大;初期支护连拱隧道右洞开挖对左洞二次衬砌的收敛稳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NATM公路隧道围岩时间效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50多条两车道NATM高速公路隧道的现场监测数据,通过对围岩收敛变形和拱顶下沉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隧道II,III,IV,V级围岩随时间的变形特性,得到不同级别围岩隧道从开挖到变形稳定的时间,分析稳定时间与围岩级别的关系,为隧道施工阶段围岩的稳定性评价以及二次衬砌的合理施做时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作用在初期支护上的围岩压力大,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开挖后经常出现围岩大变形、喷混凝土开裂、钢架扭曲等破坏现象,影响隧道的施工和长期运营安全。依托宜万铁路堡镇隧道,通过对围岩压力、初期支护喷混凝土应力、钢架应力、锚杆轴力和围岩深部位移等的现场监测,得到围岩压力与初期支护体系各子构件的力学特性,讨论其随时间的演化特性和沿隧道横断面的空间分布规律,指出围岩压力、钢架应力、喷混凝土应力随开挖进程存在急剧变化阶段,受施工扰动的影响显著,敏感性依次降低,沿洞周分布总体表现出“上部大,下部小”等特征。研究方法和结论为建立科学合理的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兵明  吴强 《山西建筑》2007,33(22):307-308
介绍了监控量测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如何运用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反分析计算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规范规定与反分析计算得到的地层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基本符合,为进一步分析结构稳定性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网络化沉降测量新模式,解决了测绘数据外业采集标准化和统一的问题,实现测绘信息进行自动检查处理、整理与分析、报告自动编写和各种图形自动绘制,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实现了作业小组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作业。  相似文献   

13.
为使高层建筑工程变形监测的监测数据能够更好地为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及安全运营提供可靠信息,本文对其监测数据分别利用二维模式、三维模式及Surfer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并将三雏动态可视化方法应用到形变监测数据处理中。通过分析研究,对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隧道施工中各横断面在纵向上的变形相关性,以湖北谷竹高速宴家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各断面拱顶下沉值和水平收敛值进行全过程监控量测,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ABAQUS进行数值分析.通过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在纵向上各断面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与围岩性质的关系,指出拱顶下沉为控制施工的关键因素,是反映围岩稳定性和力学状态最直观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某深基坑工程的监测分析与变形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某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建筑物沉降、立柱沉降和支撑轴力的监测,探讨了水平位移、沉降与内力等变化规律,深入研究了水平位移的变形特性。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基坑的水平位移随开挖时间的渐变过程近似分段抛物线型;周边建筑物沉降随开挖时间的递增而增大,增长速度前慢后快;深层水平位移大小及分布与基坑开挖深度、支护结构体刚度、支撑刚度、地质状况、地面超载等因素有关。由监测结果可知,该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案合理,效果良好,满足了设计和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的垂直变形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金辉 《山西建筑》2004,30(3):125-126
介绍了垂直变形监测在建筑物安全监测中的意义,从监测基准的建立、沉降观测点的设置、观测精度和周期的确定、监测外业的实施、计算整理等方面论述了垂直变形监测的方法,以达到为建筑工程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监控量测是保证软土地区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结合莞惠城际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实际工程,对隧道现场监测、监测数据处理及隧道稳定性做了一些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多种监测手段,综合分析各种监测结果,可以为隧道信息化施工提供合理依据。2)隧道穿越构筑物下方时,采用全断面注浆措施及超前注浆小导管对地层进行补强注浆,同时拱部1200范围采用长管棚加强超前预支护,可以有效控制软土地区浅埋暗挖隧道上方构筑物的沉降。3)Ⅵ级围岩中的浅埋隧道变形收敛需要较长的时间,该段隧道变形量大概在3个月左右达到总变形量的80%,变形趋于稳定,也有部分测点的变形不能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郭磊 《山西建筑》2010,36(12):91-92
介绍了沪青平下穿既有沪杭铁路立交桥顶进基坑的理论计算,收集和分析了现场的监测资料,然后对理论计算值和现场监测值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给上海软土地区基坑理论计算值和实际监测值积累点数据。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沉降监测系统是将建筑沉降监测工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采用ArcEngine技术开发出来的具有建筑沉降数据计算、图形分析、成果输出及预测分析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及时掌握沉降变形状况,分析变形原因并预报未来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