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婥  冯雪风  陆春 《工业催化》2009,17(5):61-65
采用浸渍法和微波法相结合,制备负载型杂多酸光催化剂H3PMo12O40/TiO2。在紫外光照射下,研究对模拟染料废水酸性蓝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H3PMo12O40/TiO2比单独的H3PMo12O40光催化性能好,〖JP2〗在初始浓度10 mg·L-1酸性蓝溶液、m(H3PMo12O40)∶m(TiO2)=1∶3、催化剂加入量为90 mg·L-1、pH=1.05、30%的H2O2用量10 mL·L-1和180 min条件下,脱色率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2.
臭氧强化电絮凝处理直接耐晒大红4BS模拟染料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志桥  裘建平  宋爽  陈建孟 《化工学报》2007,58(10):2573-2579
采用臭氧强化电絮凝法处理直接耐晒大红4BS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染料脱色的影响因素及其CODCr去除动力学。考察了电流密度、溶液初始pH 值、染料初始浓度、支持电解质浓度、反应温度和臭氧流量对臭氧强化电絮凝法处理4BS染料脱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15 mA·cm-2,pH值10.0,4BS染料初始浓度100 mg·L-1,支持电解质浓度3000 mg·L-1,臭氧流量06 L·h-1,20 ℃下反应50 min后4BS脱色率达94%以上。CODCr去除符合拟二级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TiO2纳米管/UV/O3对腐殖酸的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制的TiO2纳米管(TNTs)作为催化剂,对腐殖酸进行TNTs/UV/O3工艺降解研究.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光催化、臭氧化的协同作用及催化剂煅烧温度的影响,考察了反应温度、初始pH值、催化剂投加量和臭氧投加量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建立了新型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光催化和臭氧化有很强的协同作用,催化剂最佳煅烧温度为400℃,腐殖酸的TOC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反应,模型显示当原水pH值为7.35,TNTs投加量0.806g·L-1,O3投加量0.49g·h-1时TNTs/UV/O3对腐殖酸TOC的降解取得最佳反应速率,当反应温度T为25℃时,最佳k为0.8095mg·L-1·min-1,当反应温度T为30℃时,最佳k为0.8231mg·L-1·min-1.试验结果和模型结果对比得出试验值基本符合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TiO2纳米管/UV/O3对腐殖酸的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留明  季民  王秀朵  赵乐军  陆彬 《化工学报》2009,60(9):2215-2220
用自制的TiO2纳米管(TNTs)作为催化剂,对腐殖酸进行TNTs/UV/O3工艺降解研究.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光催化、臭氧化的协同作用及催化剂煅烧温度的影响,考察了反应温度、初始pH值、催化剂投加量和臭氧投加量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建立了新型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光催化和臭氧化有很强的协同作用,催化剂最佳煅烧温度为400℃,腐殖酸的TOC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反应,模型显示当原水pH值为7.35,TNTs投加量0.806g·L-1,O3投加量0.49g·h-1时TNTs/UV/O3对腐殖酸TOC的降解取得最佳反应速率,当反应温度T为25℃时,最佳k为0.8095mg·L-1·min-1,当反应温度T为30℃时,最佳k为0.8231mg·L-1·min-1.试验结果和模型结果对比得出试验值基本符合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电絮凝处理甲基橙废水的实验及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轶  丛燕青  孙培德 《化工学报》2009,60(9):2339-2345
采用电絮凝法处理甲基橙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染料脱色的影响因素及其CODCr去除动力学。考察了静置时间、槽电压、极板间距、初始浓度、pH值以及电解质浓度对甲基橙染料脱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槽电压为20 V,电流为0.4 A,极板间距为2.5 cm,废水体积为500 ml,甲基橙初始浓度为500 mg·L-1,溶液pH值为3.0,电解质KCl的浓度为0.5 g·L-1时,反应10 min后甲基橙脱色率可达97 %。根据电絮凝的絮凝沉淀理论和氧化反应机理,建立CODCr去除反应动力学模型,模型与实验数据拟合较好。通过模型参数的预测可以揭示甲基橙降解主要以絮凝沉淀为主,氧化降解为辅,同时溶液中二价铁Fe(II)的增加会影响CODCr去除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滑动弧等离子体处理酸性橙Ⅱ废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气液两相滑动弧等离子体降解酸性橙Ⅱ,研究了酸性橙Ⅱ的降解动力学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当电压为10 kV,载气为O2,气体流速为0.4 m3·h-1,废水流量为20 ml·min-1,电极间最窄处距离为3.5 mm,溶液浓度在300 mg·L-1以下时,滑动弧等离子体对酸性橙Ⅱ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检测了纯水放电时H2O2、O3生成量以及OH·的相对量。运用紫外光谱(UV-Vis)、离子色谱(IC)、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方法,测定出酸性橙Ⅱ的主要降解产物有乙酸、乙二酸、丙二酸、苯酚、3-羟基苯乙酮、萘、苯磺酸、邻苯二甲酸(酐)、β-萘酚等,并依此推测酸性橙Ⅱ的降解机理,即羟基自由基攻击酸性橙Ⅱ分子上与萘环相连的C—N键,导致C—N键的断裂,进而染料脱色矿化。  相似文献   

7.
含酚模拟废水的电催化降解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含酚模拟废水 (10 0~ 80 0mg·L-1)在经氟树脂改性的 β -PbO2 电极上的电催化降解 .考察了废水中盐含量、电压、pH值、苯酚初始浓度对废水COD去除的影响 .在温度 2 5℃、电压 7.0V、K2 SO4 含量为1.0 g·L-1、pH值为 2 .0时 ,模拟苯酚 (10 0mg·L-1)废水经 2 5min处理 ,COD降至 6 0mg·L-1以下 ,挥发酚完全消失 .该方法用于处理含酚浓度大 ,酸性高且有一定盐含量的废水 ,可以不经稀释或中和调节等预处理而直接处理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苯酚降解的主要产物为苯醌、丁烯二酸和草酸 ,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 ,因此该工艺可用于有机物污染最小化处理和处理水的回用 .COD的去除符合表观拟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以铌酸为光催化剂,在高压汞灯照射下,对模拟染料废水甲基橙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过氧化氢加入量、催化剂用量和甲基橙起始浓度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基橙起始浓度为15 mg·L-1、30%过氧化氢用量为5.0 mL·L-1和催化剂用量为1.5 g·L-1时,光照1 h,甲基橙溶液降解率达到97%,在较低浓度下,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循环伏安法、稳态极化法等对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及电氧化降解含环己酮模拟废水的电极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电流密度、支持电解质浓度、起始环己酮浓度和pH值等因素对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电氧化降解含环己酮模拟废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能够对环己酮进行有效且稳定的降解,通过正交优化实验,得到较优工艺条件为阳极电流密度为5 mA·cm-2,pH值为7,Na2SO4浓度为10 g·L-1,起始环己酮浓度为20 mmol·L-1,在该条件下COD去除率达92.95%,电流效率达80.81%,降解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UV/Fe3+/H2O2催化-混凝联合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V/Fe3+/H2O2 催化-混凝联合工艺对难处理垃圾渗滤液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Fe3+和H2O2初始浓度、初始pH、温度、反应时间及混凝液pH和混凝剂质量浓度对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初始pH=8、温度40 ℃、 H2O2的初始浓度为0.12 mL·L-1、Fe3+的初始浓度为4×10-4 mol·L-1、反应时间90 min、混凝液pH=8及混凝剂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条件下,废水的COD去除率为96.33%,处理水完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1.
季铁军  罗固源  王丹云  许晓毅  朱亮 《化工学报》2007,58(10):2613-2618
结合螺旋升流式反应器(SUFR)的特性,通过对比试验分析SUFR系统在较长泥龄时(主要在32 d左右)营养物去除的工艺特点。试验结果表明,SUFR系统(θc=32 d)出水COD和TN分别小于40 mg·L-1﹑10 mg·L-1,SUFR系统(θc=32 d)除磷率随着泥龄的延长有一定的下降,但出水TP一直稳定在1 mg·L-1内, SUFR系统(θc=32 d)的SOUR值为10~18 mg·g-1·h-1。流态模拟结果表明,SUFR系统中单元反应器的推流流态容积利用率为63%。这说明SUFR系统反应器以活塞流为主要特征的流态特性有助于减轻较长泥龄对污水处理的负影响。该系统具有更宽的泥龄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2.
苏凤宜  邢新会 《化工学报》2008,59(10):2589-2595
使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实现了对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QAS)在水溶液中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准确测量及其在CMC以下的浓度定量。用该法测得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水中的CMC分别为12~13 mmol·L-1和0.70~096 mmol·L-1,与电导率法、表面张力法和芘荧光法的检测值相近。对DTAB和CTAB的检测下限分别是011 mmol·L-1和1.7 μmol·L-1,定量范围分别为0.11~9.73 mmol·L-1(0.034~3.0 g·L-1)和1.7 μmol·L-1~0.27 mmol·L-1(6.2×10-4~0.1 g·L-1)。结果表明,使用FITC荧光探针检测QAS具有安全、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以水热晶化法合成了铁磷铝分子筛FeAPO-5,并用XRD、SEM、FT-IR和 UV-vis等对分子筛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FeAPO-5分子筛样品结晶度高,晶粒大小均匀,FeAPO-5样品中存在骨架Fe和骨架外Fe物种,并以骨架Fe物种为主。FeAPO-5作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能有效催化氧化水溶液中苯酚,在苯酚初始浓度200 mg•L-1 、H2O2初始含量1200 mg•L-1、pH 5.0及溶液温度80℃的条件下,处理240 min后苯酚去除率达99.0%,TOC去除率可达77.8%。ICP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上析出到溶液中的铁离子浓度很低,催化剂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4.
好氧颗粒污泥溶解氧传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假定颗粒污泥为球状,通过实验确定动力学参数,建立氧传质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失活颗粒污泥DO变化,得出颗粒污泥氧扩散系数为0.45×10-9 m2·s-1;利用烧杯实验,得出了氧比消耗速率0.10 g O2·(g MLSS)-1·h-1,氧半饱和常数为0.65 mg·L-1。模型求解发现,表面DO越大,DO梯度越大,颗粒污泥表面径向传质能力越强,氧穿透颗粒污泥的距离越远,但是粒径很大时(如半径1.5 mm),虽然表面DO为4.0 mg·L-1,但依然没有穿透颗粒污泥,当r/R为0.49~0.65之间时,DO梯度迅速为0;在颗粒污泥半径很小(<0.5 mm)时,氧完全能穿透整个粒径,同时梯尔模数足够小,内扩散有效因子接近1不变,氧扩散可忽略不计;对于相同的梯尔模数,表面DO高时,内扩散有效因子越大,说明氧扩散的动力越强、受限制的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15.
含荧光基团的AA-AMPS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溴-1,8-萘二甲酸酐和N -甲基哌嗪为原料,合成得到一种新的荧光单体4-(N′-甲基-1-哌嗪基)- N-丁基-1,8-萘二甲酰亚胺烯丙基氯季铵盐(FC)。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对FC进行了表征。将FC与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次亚磷酸钠共聚制备了含荧光基团的AA-AMPS共聚物(FC-POCA)。对该共聚物的荧光性质和阻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聚物的荧光强度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578,检测下限为0.65 mg·L-1;采用静态法,当药剂量为20 mg·L-1时对碳酸钙阻垢率可达77.2%,当药剂量为25 mg·L-1时对硫酸钙阻垢率已经达到100%,与市售的POCA相当,达到了阻垢剂的阻垢分散性能要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FC-POCA对CaCO3垢既有较强的分散作用又具有明显的晶格畸变能力。  相似文献   

16.
厌氧氨氧化固定床反应器脱氮性能和过程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仁村  郑平  唐崇俭 《化工学报》2008,59(10):2518-2525
进行了厌氧氨氧化固定床反应器的运行性能试验,分析了其过程动力学特性。接种反硝化污泥,用模拟废水可成功启动该反应器。当进水总氮浓度为608 mg·L-1,水力停留时间为2 h,总氮负荷为7.34 kg·m-3·d-1时,反应器获得最大基质去除速率6.11 kg·m-3·d-1。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改进的Stover Kincannon模型均适用于非基质抑制状态下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过程模拟。Stover Kincannon模型动力学分析表明,这种反应器的最大基质去除速率可达12.4 kg·m-3·d-1,具有较大的脱氮潜能。  相似文献   

17.
倒极电去离子过程浓缩分离含镍离子溶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玉珍  王建友  卢会霞  王少明  董恒 《化工学报》2010,61(10):2688-2693
通过在电去离子(EDI)的淡化室和浓缩室中同时填充离子交换树脂而构成频繁倒极电去离子(EDIR)过程,用以解决处理含重金属离子溶液时EDI内部易产生金属氢氧化物结垢的关键难题。以NiSO4溶液为处理对象,采用浓缩水部分循环和浓、淡水流分步切换的运行工艺,利用EDIR单一过程,同步获得了淡化出水的高截留率和浓缩产品水的高浓缩倍数。实验条件下,倒极周期为4h可获最佳分离效果。对于含Ni2+50mg.L-1、pH为3.0的NiSO4溶液,EDIR的淡水出水和浓水出水的Ni2+浓度可分别达到1.5mg.L-1和3961mg.L-1,淡水中Ni2+的脱除率为97%,浓水的浓缩倍数则为79.2,接近理论值。实验范围内,EDIR过程运行稳定,未产生Ni(OH)结垢。  相似文献   

18.
缺氧胁迫影响硝化污泥活性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安辉  郑平  金仁村 《化工学报》2007,58(10):2587-2594
硝化过程是废水生物脱氮的关键环节。为了研究缺氧胁迫对硝化活性的影响及其机理,采用分批培养法分别测定了经0、12、24 h缺氧滞留处理的污泥硝化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这些硝化污泥抗氧毒(过氧化氢)性能。经过12、24 h缺氧处理后,污泥平均比氨氧化活性分别从0.894 mg N·(g MLSS)-1·h-1降为0.453、0.387 mg N·(g MLSS)-1·h-1,下降了46.8%、49.8%,平均比亚硝酸氧化活性也从0.761 mg N·(g MLSS)-1·h-1降至0.485、0.459 mg N·(g MLSS)-1·h-1,下降了36.3%、39.7%。试验结果证明,缺氧胁迫可降低污泥硝化活性,缺氧胁迫时间越长,硝化活性降幅越大,缺氧胁迫对氨氧化的影响大于亚硝酸氧化。缺氧胁迫可抑制硝化污泥的抗氧化酶活性,POD、CAT活性分别下降了10%、17%(12 h)和24%、21%(24 h),缺氧胁迫时间越长,抗氧化酶活性越低。缺氧胁迫可削弱硝化细菌的抗氧毒能力,引起硝化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