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赤眼蜂的寄生特性、气候因素、化学农药的使用、农田环境、放蜂数量和赤眼蜂批量生产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4.
广东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翁源蔗区甘蔗螟虫严重发生与为害的问题,利用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在甘蔗条螟性引诱剂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以甘蔗条螟性引诱剂迷向防治法为主的技术,通过控制虫源基数,配合科学、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农药,把农业防治技术措施贯穿于整个甘蔗生产管理过程中,并将各项防治技术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创造一个有利于甘蔗生长和天敌活动而不利于甘蔗螟虫发生、为害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了有效控制甘蔗螟虫为害的目的。成功研究与总结出了一套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该项技术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6.
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扶绥蔗区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甘蔗害虫的综合防控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针对广西扶绥蔗区甘蔗害虫发生与为害特点,利用螟虫性诱剂建立螟虫监测网点,实施高效低毒农药、赤眼蜂、性诱剂、灯光诱杀等防控技术措施,形成一套甘蔗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模式,在加强广泛宣传和对基层农务人员的技术培训的同时,展开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在甘蔗害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甘蔗枯心苗相对防效达55%以上,枯梢相对防效超过50%,甘蔗蚜虫、蓟马的相对防效达89%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综合防控效果和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为了探究新型性诱剂微胶囊对甘蔗条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实现性诱剂使用的轻简化,特在湛江垦区设立了低空无人航施性诱剂微胶囊的相关实验。主要包括性诱剂对条螟种群动态监测、低空无人航施性诱剂微胶囊迷向干扰以及防治效果实验。实验分别在新植蔗、1年宿根、2年宿根等3种类型田进行,实验设性诱剂微胶囊处理及空白对照2个小区。实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对条螟具有良好的诱测效果。对新植和宿根蔗螟虫都具有明显的迷向干扰效果,持效期在14天左右。最终防治结果显示,性诱剂微胶囊迷向防治对3种类型田的虫节率相对降低30.37%~48.68%,螟害株率相对降低11.01%~18.89%,死尾率相对降低49.61%~66.71%。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国蔗螟性诱剂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甘蔗螟虫是为害甘蔗较为普遍而严重的一类钻景性害虫,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蔗螟性外激素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发现并合成了6种蔗螟的性引诱剂,并在蔗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应用性诱剂迷向法防治甘蔗条螟的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预计,经过进一步研究,性诱剂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蔗螟的综合防治,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新烟碱类杀虫剂2%SP003不同施药剂量防治甘蔗螟虫试验结果分析表明:12%SP003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良好,杀虫活性高,持效期较长,其枯心率比3%呋喃丹低1.34%~2.66%、虫害节率比3%呋喃丹低1.56%~4.97%,差异均达极显著。其防治效果比呋喃丹提高11.80%~23.76%;2对甘蔗蓟马、蚜虫等有较好的兼防治效果;3促进甘蔗生长,有效茎较多、植株较高、茎径较粗、糖分高,达到增产、增收效果。其蔗茎产量比3%呋喃丹增产1275~7785 kg/hm~2,甘蔗糖分比施3%呋喃丹处理提高0.15%~0.35%(绝对值),农业增加收益比3%呋喃丹多510~4434.0元/hm~2;4综合分析,2%SP003施用量以75 kg/hm~2防治螟虫效果较好,效益高。 相似文献
17.
18.
氮、磷、钾肥不同配比对果蔗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果蔗氮、磷、钾营养元素平衡关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果蔗产量,改善品质,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效益;与糖蔗相比,果蔗要适当增施磷肥,少施钾肥,能提高蔗汁甜味,避免蔗皮硬,提高果蔗品质.在本地区土壤磷素含量中等水平,钾素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氮、磷、钾肥配施比例以1∶0.5∶0.5或1∶0.7∶0.5为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