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利用赤眼蜂对甘蔗螟虫进行生物防治,能够高效绿色地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基于湛江农垦蔗区近年来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数据结果总结分析出蔗区的防治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防治对策和建议,以推进赤眼蜂防治大面积推广示范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赤眼蜂的寄生特性、气候因素、化学农药的使用、农田环境、放蜂数量和赤眼蜂批量生产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甘蔗螟虫为害造成的产量和糖分损失,严重制约了甘蔗糖业的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甘蔗螟害近年来发生趋势,着重从甘蔗引种、种植制度变化、植被与气候、农药使用及基层植保技术力量等方面分析导致甘蔗螟虫发生为害加重原因,并探讨了甘蔗螟虫防治对策,指出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治甘蔗螟虫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广东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翁源蔗区甘蔗螟虫严重发生与为害的问题,利用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在甘蔗条螟性引诱剂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以甘蔗条螟性引诱剂迷向防治法为主的技术,通过控制虫源基数,配合科学、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农药,把农业防治技术措施贯穿于整个甘蔗生产管理过程中,并将各项防治技术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创造一个有利于甘蔗生长和天敌活动而不利于甘蔗螟虫发生、为害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了有效控制甘蔗螟虫为害的目的。成功研究与总结出了一套翁源蔗区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该项技术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柞蚕卵繁殖的赤眼蜂于预蛹期和蛹期经历6h35℃和6h44℃高温单次冲击处理,对当代羽化出蜂率、雌性产卵力、单卵雌蜂比、寿命等4个指标和处理子代羽化率、单卵雌蜂比等2个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赤眼蜂处于预蛹期和蛹期,各处理当代易受高温冲击影响,尤以44℃高温不利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羽化出蜂率、寿命及雌性产卵力3项指标明显降低。总体来看,高温冲击对子代蜂各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扶绥蔗区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甘蔗害虫的综合防控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针对广西扶绥蔗区甘蔗害虫发生与为害特点,利用螟虫性诱剂建立螟虫监测网点,实施高效低毒农药、赤眼蜂、性诱剂、灯光诱杀等防控技术措施,形成一套甘蔗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模式,在加强广泛宣传和对基层农务人员的技术培训的同时,展开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在甘蔗害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甘蔗枯心苗相对防效达55%以上,枯梢相对防效超过50%,甘蔗蚜虫、蓟马的相对防效达89%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综合防控效果和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华海蔗区选定几个测报点利用甘蔗螟虫性诱剂对甘蔗螟虫进行监测,以便掌握蔗区螟虫的发生规律,从而有效的指导蔗区螟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广西农垦北部湾总场2015~2016年2年连片分别实施2000 hm~2以上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2年来,取得了螟虫为害枯心苗率平均下降48.51%、螟害节率下降51.26%、死尾率下降51.56%、原料蔗单产增加21.77 t/hm~2、蔗糖分增加1.83个百分点的良好效果。本文报道了赤眼蜂防螟虫效果,分析了影响赤眼蜂防治螟虫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提高防效方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湛江农垦华海蔗区大范围出现甘蔗茎内蔗肉发红现象进行现场调查研究,确定了该现象是由赤腐病引起,并对引致赤腐病在蔗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赤腐病的严重为害是导致华海蔗区糖分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宿根甘蔗的中耕管理就是针对宿根蔗具有发株早、发株期长,发株多,成茎率低,前期生长快,后期生长慢,早衰等生长发育特点,在甘蔗生长期间,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满足甘蔗生长对水、肥、气的要求,同时注意病、虫、草害的防治,促进甘蔗健康生长,最大限度地夺取甘蔗生产的最佳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新型性诱剂微胶囊对甘蔗条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实现性诱剂使用的轻简化,特在湛江垦区设立了低空无人航施性诱剂微胶囊的相关实验。主要包括性诱剂对条螟种群动态监测、低空无人航施性诱剂微胶囊迷向干扰以及防治效果实验。实验分别在新植蔗、1年宿根、2年宿根等3种类型田进行,实验设性诱剂微胶囊处理及空白对照2个小区。实验结果表明:性诱剂对条螟具有良好的诱测效果。对新植和宿根蔗螟虫都具有明显的迷向干扰效果,持效期在14天左右。最终防治结果显示,性诱剂微胶囊迷向防治对3种类型田的虫节率相对降低30.37%~48.68%,螟害株率相对降低11.01%~18.89%,死尾率相对降低49.61%~66.71%。  相似文献   

12.
临沧市蔗区甘蔗全膜覆盖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甘蔗全膜覆盖技术,使其在推广过程中有科学的数据支撑,临沧市甘蔗技术推广站于2013~2014进行了甘蔗全膜覆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全膜覆盖各项数值都较2对照高,性状较为突出,且公顷纯收入较半膜覆盖增加12598.00元/hm2,比不盖膜增加16068.60元/hm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南省旱地甘蔗品种展示对比试验的7个参试品种材料1年的试验观察,结合各参试品种在农艺性状和工艺性状的综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云蔗99—596、云蔗03.422、德蔗03—83、云蔗02.2332等综合性状较好,适宜在临沧蔗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我国蔗螟性诱剂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甘蔗螟虫是为害甘蔗较为普遍而严重的一类钻景性害虫,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蔗螟性外激素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发现并合成了6种蔗螟的性引诱剂,并在蔗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应用性诱剂迷向法防治甘蔗条螟的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预计,经过进一步研究,性诱剂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蔗螟的综合防治,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3年的调研,详细分析了广西东糖集团五洲蔗区甘蔗蔗糖分偏低的原因,即气候偏冷、降雨多、偏施氮肥、砍运安排不当等因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大力推广甘蔗尾茎做种和地膜覆盖,扩大冬植蔗种植面积,采用平衡施肥,同时加强砍运管理等,提高甘蔗蔗糖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烟碱类杀虫剂2%SP003不同施药剂量防治甘蔗螟虫试验结果分析表明:12%SP003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良好,杀虫活性高,持效期较长,其枯心率比3%呋喃丹低1.34%~2.66%、虫害节率比3%呋喃丹低1.56%~4.97%,差异均达极显著。其防治效果比呋喃丹提高11.80%~23.76%;2对甘蔗蓟马、蚜虫等有较好的兼防治效果;3促进甘蔗生长,有效茎较多、植株较高、茎径较粗、糖分高,达到增产、增收效果。其蔗茎产量比3%呋喃丹增产1275~7785 kg/hm~2,甘蔗糖分比施3%呋喃丹处理提高0.15%~0.35%(绝对值),农业增加收益比3%呋喃丹多510~4434.0元/hm~2;4综合分析,2%SP003施用量以75 kg/hm~2防治螟虫效果较好,效益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适合贵州蔗区的高产高糖甘蔗良种,本研究选取黔糖4号、ROC16、ROC22、云蔗03-45、德蔗03-83、桂糖96-211、黔蔗06-212和桂糖11号等8个甘蔗品种在贵州省荔波县、册亨县和望谟县进行种植筛选。结果表明:云蔗03-45、桂糖96-211、黔蔗06-212、德蔗03-83和黔糖4号等5个甘蔗品种产糖量均达15 t/hm~2以上,可作为黔蔗"吨糖田"的理想甘蔗良种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氮、磷、钾肥不同配比对果蔗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素钦 《甘蔗糖业》2007,(3):16-18,54
对果蔗氮、磷、钾营养元素平衡关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果蔗产量,改善品质,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效益;与糖蔗相比,果蔗要适当增施磷肥,少施钾肥,能提高蔗汁甜味,避免蔗皮硬,提高果蔗品质.在本地区土壤磷素含量中等水平,钾素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氮、磷、钾肥配施比例以1∶0.5∶0.5或1∶0.7∶0.5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