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连续梁拱组合结构柔性吊杆张拉力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靖 《工程建设》2006,38(3):30-33
连续梁拱组合结构跨越能力大、建筑高度低、造型轻盈、线条流畅,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结构型式。本文结合一座目前国内最大跨度的下承式梁拱组合双线铁路桥,介绍连续梁拱组合结构的特点以及确定成桥阶段柔性吊杆张拉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彭涛 《工程建设》2021,(3):42-44,69
为探究吊杆拱张拉力的优化方法,本文以某下承式拱桥为研究对象,设置合理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建立基于应力控制指标的数学优化模型,对吊杆张拉力进行优化.结果 表明:基于全局最优算法的迭代程序可有效解决索力求解问题,拱肋应力、主梁应力及下挠结果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其中拱肋最大拉应力由优化前的1.96 MPa降至1.68 MPa...  相似文献   

3.
组合拱支护合理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分析了组合拱的力学性质 ,提出了组合拱合理参数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王朋路  冯畅 《工程建设》2024,(5):22-25+30
为探究异形塔混合结构斜拉桥合理斜拉索初始张拉力,进一步优化成桥状态下斜拉索内力分布,以某跨径布置为(2×30)+(2×60)+(2×30)m的异形塔混合结构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基于影响矩阵原理,对斜拉索初始张拉力进行优化分析,计算斜拉索合理初始张拉力,并以设计成桥索力和优化后初始张拉力作为斜拉索初始张拉力的两种不同工况,对不同初始张拉力下桥梁结构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矩阵法对异形塔混合结构斜拉桥初始张拉力优化效果良好,优化后的斜拉索内力趋近于设计成桥索力,且初始张拉力优化后,异形塔混合结构斜拉桥主梁弯矩整体分布更为均匀,主梁整体竖向位移相比优化前降低38.2%,在改善结构受力的同时亦对桥梁线形起到了管控作用。本文成果可为同类型桥梁斜拉索初始张拉力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依据锚杆的“组合拱”理论对灵新煤矿 L3 1 1 6机巷进行支护设计 ,实践证明它的支护效果好、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赵学敏 《工程建设》2010,42(2):45-49
京沪高铁跨娄江连续梁拱桥上部结构设计为(70+136+7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与钢管混凝土拱组合结构.介绍了该桥梁上部设计结构,重点描述了拱肋安装施工技术,采用纵向滑移的方案,和梁体同步施工,节约了时间,保证了工期.  相似文献   

7.
杨球来 《煤矿机械》2011,(6):181-182
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动张紧绞车,阐述了该张紧绞车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工控过程,以及该张紧绞车与其他自动张紧绞车的主要技术指标,指出了该张紧绞车具有低功率、大拉力、响应快、结构简单等优点,实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自动张紧绞车。  相似文献   

8.
锚杆支护组合拱梁作用理论适用于层状项板锚杆支护设计,据此理论对一回采巷道的项板锚杆长度进行了参数设计,结合工程实践确定了其他支护参数,围岩位移现测表明试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某桥梁上部结构为13.6+30+ 13.6 m拱梁组合体系的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拱桥.该桥的特点是将拱的水平推力由设置于连续板中的预应力束承担,由此组成拱梁组合体系.由于该桥结构特殊且受力情况复杂,为此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桥结构安全、稳定,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好,但易受温度、差异沉降影响,应采取一定构造措施并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拱梯形组合抬棚研制与应用的同时 ,论述了此类抬棚的结构特征、应用范围及社会、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物理试验方法,初步开展饱和砂与井壁混凝土界面竖向剪切试验,获得了界面竖向抗剪强度指标;基于数值计算,进一步研究厚风积砂覆盖地层立井井壁竖直附加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风积砂地层中,井壁竖直附加力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规律,并在风积砂含水层与基岩交界面附近达到极值;进入基岩段后,竖直附加力部分由基岩分担,附加力急剧减小。在厚度超过100 m的风积砂地层中,随着含水层水位的不断下降(如超过20 m),传统的双层复合井壁结构在竖直附加力等作用下,于基岩交界面附近可能出现井壁破裂灾害,应采用适应地层沉降的可缩井壁结构限制竖直附加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闫少宏  尹希文  许红杰  徐刚  刘全明  于雷 《煤炭学报》2011,36(11):1816-1820
针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强烈,支架工作阻力确定依据不足等问题,采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到:采高增加后,煤壁前方破坏面积及支承压力峰值明显加大、煤壁易发生片帮冒顶、采场顶板活动范围明显加大、顶板断裂线前移、岩层间离层量增加。依据大采高采场直接顶及基本顶新概念及新判别公式,提出大采高采场顶板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