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对食品风味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波加热处理的食品所形成的风味比传统加热的食品要差,笔者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对食品风味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加热处理的食品所形成的风味(主要指香味和色素)比传统加热的食品要差,笔者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复合矿物的微波加热机制,使用COMSOL Multiphyics软件,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建立起环绕式微波加热模型来开展对不同组分结构和占比的复合矿物模型的温升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无搅拌加热模型,在铜片长度为5 cm,转速为(π/3) rad/s的环绕式模型中,矿物加热的效率更高,温度分布更均匀;复合矿物组分结构的变化会改变电磁波的分布,黄铁矿包裹方解石模型的微波加热效率低于方解石包裹黄铁矿模型;在黄铁矿包裹方解石模型中,黄铁矿厚度变化会引起电磁波相位变化,使得矿内电场热点和冷点偏移,并且其厚度大小在穿透深度前后对比,射入的电磁波强度差距较大,电场强度有显著差异;相同组分占比下,非均质矿物整体的电场模比复合均质矿物更低更稳定,组分间的电场强度更为接近;随着黄铁矿占比的增加,非均质矿物整体在微波加热30 s后的温度变化可分为小波峰区(0~10%)、大波峰区(10%~50%)、平稳区(50%~75%),组分间的温差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4.
微波加热中的温度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制约强微波场中物料温度检测的问题,讨论金属物料对强度微波场的影响,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抗电磁干扰的热电偶微波测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波加热系统的组件功能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微波加热系统的构成,加热原理和特性,组件功能与结构。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在材料的微波加热与合成过程中,如何精确地测量加热体内温度。在分析了微波加热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温度测量技术后,认为目前几种在线的温度测量技术对于固态微波加热体内部的温度测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结合微波加热过程的一些特点,采用了一种离线型的、测量微波加热体平均温度的方法,即微波加热体的水量热测温方法。温度测量方法的原理是热传递和能量守恒,经实验验证,该温度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测量结果可以作对于微波加热体温度场理论计算结果准确性与精确性进行验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美拉德反应在微波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微波加热条件下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出发,讨论了微波食品风味弱化的原因以及利用美拉德反应原理强化微波食品风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传统混凝土破碎技术存在粗骨料损伤大、机械磨损严重和能耗高等弊端,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在破碎前对混凝土进行微波处理来解决。为了评价微波处理技术的工业适用性,通过不同功率微波对混凝土试件进行加热,并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较,研究混凝土的加热效率和宏观裂纹扩展规律,而后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得到混凝土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强度弱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技术能有效促进混凝土内部和表面裂纹扩展,削弱混凝土的强度,并且高功率微波下效率更高,能量消耗更少。此外,微波加热时未完全烘干的混凝土容易出现低温爆裂现象,爆裂时间与功率水平呈负幂函数关系,与烘干时间呈正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
微波加热是一种潜在的促进沥青路面微裂纹自愈合、提升沥青路面耐久性能的有效手段。作者采用钢渣等体积替换粒径为4.75~9.5 mm、9.5~13.2 mm粗集料,基于化学共沉淀法得到改性钢渣集料以进一步增强钢渣微波吸收能力,研究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在微波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试件表面和内部温度分布规律和变化速率,并将改性钢渣粗集料试件(PAC-MS)的温度分布结果与普通钢渣粗集料试件(PAC-US)、玄武岩集料试件(PAC-B)的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试件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呈线性变化,并且试件内部平均升温速率高于表面平均升温速率;加热过程中PAC-MS表面平均升温速率、内部平均升温速率高于PAC-US和PAC-B;冷却过程的温度呈非线性变化,并且在初始冷却阶段降温速率很大,而后逐渐变缓趋于水平。  相似文献   

10.
微波加热制备大尺寸ZnO晶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米氧化锌为原料,采用微波合成技术制备氧化锌晶须.XRD结果表明产物为六方纤锌矿结构.SEM照片显示晶体为管状和棒状,直径约50 μm,长度约500μm.利用室温下光致发光光谱对晶体光学性能进行表征,晶须在室温下具有360 nm 的紫外发射和470 nm 蓝光发射.工艺研究表明:合适的温度场是晶须生长的关键,微波加热与传统方法的温度场不同.  相似文献   

11.
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波作为一种清洁的加热形式,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于加热、杀菌、干燥等方面.微波加工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且食品的营养损失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利用微波加热干燥闪锌矿的新工艺,对微波干燥闪锌矿的失水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证实微波干燥闪锌矿全过程分为加速、恒速和降速三个阶段;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获得了微波干燥闪锌矿的数学模型,采用Boltzmann模型拟合最佳,同时对该模型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干燥速率先逐渐增加;然后逐渐减少,与根据试验数据分析出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微波加热在固相反应及烧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固相反应和微波加热的原譬及特性,进一步阐述了微波在有机固相反应、陶瓷材料、纳米材料、发光材料、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微波技术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ZnO sub-millimeter crystals were synthesized by microwave heating from ZnO powders without any catalyst or transport agent. Zinc oxide raw materials were evaporated from the high-temperature zone in an enclosure and crystals were grown on the self-source substrate. The thermodynamics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gases in the chamber, which shows that the pressure of ZnO could be neglected entirely in the range of experiment temperature. The kinetics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e...  相似文献   

15.
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加热机理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波技术广泛用于无线通信、材料处理和材料介电常数测量等领域.微波处理材料的优点是传热快、体积加热和选择性加热、无环境污染和容易自动控制.本文讨论了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的加热机理.对于non—Debye弛豫介质,导出了其介质损耗的计算模型.更重要的是,此模型甚至可用于解释微波辐照下材料发生的瞬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世界食品工业对卫生标准的日益严格,绿色食品加工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微波技术是近年来食品加工工程中的先进应用技术.本文对微波干燥、微波萃取、微波膨化等技术的加工机理、工艺特点、发展应用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未来微波发展前景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7.
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中,吸附剂的再生是一个难点和研究重点。微波加热作为一种新的再生技术,受到人们日益的重视。实验考察了微波功率和活性炭微孔结构对活性炭升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功率和活性炭的温升成正相关,而且孔容越小的活性炭,升温速率越快、温度越高。然后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考察微波功率、辐照时间、活性炭量和氮气流量对吸附了汽油油气的富活性炭的再生率和损耗率的影响。得出各因素对两个指标的影响顺序为微波功率>辐照时间>活性炭量>氮气流量,并得到最优方案为微波功率300 W、辐照时间240 s、活性炭量4 g、氮气流量0.9 L/min。  相似文献   

18.
微波加热原油具有加热时间短、升温快,整体加热且加热均匀,有利于环保,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领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课题。在微波加热原油降凝降粘实验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微波加热技术在原油管道输送加热中的应用。介绍了微波加热原理及其组件功能,阐述了原油管道输送微波加热系统的基本构成,并提出了结构设计和模糊控制方案,对于微波加热样机的研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微波加热原油快速脱水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介绍了系统的控制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对温度和排水过程的自动控制;论述了控制系统硬件、软件的设计方法;完成了在仿真器上的调试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