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树根  权衡  张晓红 《纺织学报》2006,27(12):81-83
为探讨聚氨酯应用性能与其物理、化学结构及组成的关系,制备了3组具有不同结构及组成的亲水性聚氨酯涂层材料。测试了涂层织物的防水性、透湿性等主要应用性能;选用广角X衍射仪(WAXD)及表面张力/接触角测定仪研究了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及其表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织物的透湿性及防水性主要取决于聚氨酯涂层材料中亲水性醚键的含量以及硬链段与软链段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聚氨酯织物防水透湿涂层剂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纯MDI)为聚氨酯硬链段,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2000(PBA2000)、聚乙二醇1000(PEG1000)为其混合软段,1,4-丁二醇(BDO)为扩链剂,制备了一系列聚酯-聚醚嵌段共混型聚氨酯涂层剂。研究了聚氨酯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结构与其防水性、透湿性、亲水性及其相转变温度珞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氨酯软链段的结构、组成和含量及软段相区与硬段相区的微相分离程度和结晶性对其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硬链段的结构对聚氨酯的性能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4.
起始剂和形成嵌段对聚醚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聚醚的起始剂影响其性能。丁酸聚醚与丁醇聚醚比较,浊点较低,润湿性能、消泡性能则优于后者,热分解的难度也是前者明显大于后者。但两者的粘温特性基本相同。嵌段聚醚中,由于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排列方式与无规聚醚不同,使其在浊点、润湿、乳化力和粘度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无规聚醚。  相似文献   

5.
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为软段、N-甲基二乙醇胺为亲水单体,自制嵌段聚醚硅油为扩链改性剂,制备阳离子水性聚氨酯整理剂。采用该整理剂和嵌段聚醚硅油同浴对羊绒针织物进行整理,经其整理织物的抗起毛起球从2~3级提高到4级、洗涤毡缩率从11.2%降到3.3%,织物透湿、透气性与亲水性良好,手感柔软,且织物色光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6.
防水透湿与调温功能聚氨酯涂层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方治齐 《印染》1996,22(11):33-37
叙述了用于纺织品且具有防水、透湿、调温功能的聚氨酯涂层剂,讨论了影响其功能的结构因素以及这类产品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合适结构和分子质量的聚酯和聚醚混合二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1,4-丁二醇(BDO)为主要原料,三乙胺(TEA)为中和剂,合成水性聚氨酯防水透湿涂层剂乳液。讨论了R值(反应物中—NCO基团与预聚反应中所有—OH基团的摩尔分数比)对乳液稳定性和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及R值、软段中聚酯和聚醚配比对织物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优化的防水透湿型聚氨酯涂层剂乳液的合成工艺为: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二醇(PBA)/聚乙二醇(PEG)混合多元醇(n_(PBA):n_(PEG)=2:1)为软段组分,DMPA 3.6%,与IPDI进行预聚(R=1.4),然后用1,4-丁二醇100%扩链,三乙胺中和。经聚氨酯乳液涂层的织物的透湿量可达4 736.5 g/(m~2×24 h),静水压可达6.67 kPa,可满足服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董朝红  李钊  吕洲等 《印染》2013,39(7):30-32
采用自制含磷元素的聚酯聚醚型聚氨酯对棉织物进行阻燃防水整理,探讨了聚酯聚醚比、整理剂用量、交联剂用量、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阻燃及防水性能的影响。经过试验,其优化工艺为:聚酯聚醚比为1.6、整理剂用量80%、交联剂用量10%、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4 min。织物整理后,极限氧指数达到31.7%,耐静水压达到6.08 kPa,增重率1.95%,拉伸断裂强力提升21.4%。  相似文献   

9.
权衡  吴丹  韩静 《印染助剂》2012,29(9):8-11
采用2步法聚合工艺,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硬单体,聚四氢呋喃二醇1 000(PTMG 1 000)和聚乙二醇1 000(PEG 1 000)为软单体,1,4-丁二醇(BDO)为扩链剂,制备了一系列聚醚嵌段共混型高透湿聚氨酯涂层剂.研究了聚氨酯材料的微相区及化学结构与其防水性、透湿性、亲水性及玻璃化温度Tg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氨酯软链段的化学结构、组成以及质量分数及软段相区与硬段相区间的微相分离程度即微相区结构对其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硬链段的结构对聚氨酯的性能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聚醚链段结构中环氧乙烷(EO)和环氧丙烷(PO)的分布状态对聚醚性能的影响.丁醇聚醚中间体中EO和PO的混合有利于提高产品聚醚的浊点,改善分子量分布.丁酸聚醚主链段上EO和PO的分布不同时会影响浊点、渗透、动力粘度,但对失重率和分子量分布影响不大.嵌段聚醚的渗透性能、热分解性能好于无规聚醚,动力粘度高于无规聚醚,浊点明显低于无规聚醚.二者相类似的是分子量分布.这表明:由于结构上的不同,二者性能上的差异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但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聚酯多元醇(PBA),聚醚多元醇(PPG),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主要原料,制得各种聚酯聚醚混合型水性聚氨酯乳液。讨论了PBA/PPG配比、相对分子质量对水性聚氨酯乳液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软段中聚酯组分含量的增加,涂膜的拉伸强度有增加的趋势,软段为纯聚醚和纯聚酯的聚氨酯膜表现出较好的伸长率;随着软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聚醚型聚氨酯膜的拉伸强度减小,聚酯型聚氨酯膜的拉伸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具有良好拒水性能的聚氨酯膜,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氧化丙烯二醇(PPG)、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HPDMS)、1,4-丁二醇(BDO)、三羟甲基丙烷(TMP)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有机硅改性聚氨酯(Si-PU)嵌段聚合物,探讨了DHPDMS质量分数对聚合物溶液性能以及聚合物膜性能的影响。红外光谱表明有机硅链段已经嵌入到聚氨酯大分子链段中。有机硅的引入使膜获得了拒水的表面效果,当DHPDMS质量分数由0上升到10%时,聚合物膜表面的水接触角由76.8°上升到102.5°;膜的力学性能随DHPDMS含量变化不大,膜可以在达到表面良好拒水性的同时保持较好的黏着性,表现出膜良好的应用性能;有机硅链段的引入使膜的热稳定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传统熔喷非织造材料强度低、弹性回复性差的问题,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弹性熔喷非织造材料。研究了TPU的热性能及流变性能,分析了制备工艺参数对TPU熔喷非织造材料形貌、力学性能、透气性能和水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均分子量为33 767 g/mol、分子量分布指数为2.19、熔点为159.4℃的TPU原料,在230℃时流变性能良好,适合进行熔喷纺丝;当纤维平均直径为10.27μm、纤维网平均孔径为145μm时,制备的TPU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纵、横向断裂强度分别为52和49 N/(5 cm),纵、横向断裂伸长率分别为424%和459%,50%伸长回复率为97%,透气率为580 L/(m2·s),水接触角为110.3°,呈现明显的拒水特性。  相似文献   

14.
按氟基团的引入方式和使用不同的含氟原料(含氟多元醇化合物、含氟异氰酸酯、含氟扩链剂、含氟封端剂以及含氟丙烯酸酯等)表述了合成含氟聚氨酯的方法;含氟基团被引入聚氨酯链段,可使含氟聚氨酯(FPU)兼具聚氨酯和含氟聚合物的优点,如高强度、高韧性和高缓冲性能,很好的热稳定性,耐溶剂和化学品性,较低的表面张力和低摩擦系数等;介绍了FPU在涂层、皮革装饰、纺织物和医药领域的应用发展状况,展望今后含氟聚氨酯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氟化原料的开发上,并研发出高性能的含氟聚氨酯材料,其中,水性含氟聚氨酯材料具有高固含量、高耐水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织物用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聚乙二醇、聚氧化丙烯二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和1,4-丁二醇为主要原料,采用自乳化方法合成了一种织物用水性聚氨酯乳液,并制备了亲水聚氨酯涂层复合材料,研究了预聚反应温度和时间、n(-NCO):n(-OH)、DMPA加入量、中和方式、乳化工艺等对水性聚氨酯乳液性能的影响,检测复合材料的防水、透湿性能和生物防护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综合性能好,制备的亲水聚氨酯涂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湿性和生物防护性能。  相似文献   

16.
由聚酯多元醇、IPDI、DMPA等以不同配方合成了水性聚氨酯乳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DMPA含量、NCO/OH比值均影响水性聚氨酯的黏度、粒径和力学性能等.  相似文献   

17.
由聚酯多元醇、IPDI、DMPA等以不同配方合成了水性聚氨酯乳液 ,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DMPA含量、NCO/ OH比值均影响水性聚氨酯的黏度、粒径和力学性能等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调温纤维纺丝过程中微胶囊易堵网的问题,利用端羟基聚丁二烯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以复配石蜡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的可形变相变微胶囊,借助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分析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聚氨酯相变微胶囊的粒度及其分布、微观形貌、分子结构和芯材包覆率,并 考察了其热稳定性、循环稳定性以及抗渗透性。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粒径分布集中在1 ~15 μm,平均粒径为8 μm,分散良好无黏连,表面圆整致密,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差热分析显示包覆率为46.45%,相变潜热为121.13 J/g;微胶囊耐热温度为182 ℃,相比纯石蜡提高了29 ℃,经30 次冷热循环仍保持良好稳定性,且有较高的抗渗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