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陶瓷》2018,(11)
陶瓷文物在考古遗迹中出土的数量最多,其包含的大量考古信息对于揭开遗址的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陶瓷考古中发挥着传统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不能代替的作用,为陶瓷文物的测年、原料来源、烧造工艺等方面提供越来越多的解读。笔者就常见的几种与陶瓷考古相关的新技术的应用做简单阐述和对比,主要涉及~(14)C测年法、热释光技术和穆斯堡尔技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繁荣,古陶瓷等大量文物出水。在这种情况下,出水文物的保护工作重要性凸显,其中对出水陶瓷器文物进行脱盐处理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回顾总结了可溶性盐类对出水陶瓷的病害机理、出水陶瓷的脱盐处理方法,以及脱盐终点判定和损伤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认为出水陶瓷的脱盐速率、不同脱盐方法对陶瓷文物本体的损伤判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为出水陶瓷脱盐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参考线索。  相似文献   

3.
187件(组)耀州窑珍贵陶瓷文物从1月10日起,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室展出。本次展览精品多、品位高、价值大,集中反映了耀州窑博物馆近年来考古发掘、文保科研,以及文物征集、陈列展览的新发现、新成果。此次展出的耀州窑唐代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陶瓷文物,全部为耀州窑瓷器的典范之作,共187件(组)。其中2002年以来耀州窑陈炉窑址考古发现和耀州窑博物馆近年征集的部分精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硅酸盐学会组织编写的第一部学科史书——《中国陶瓷史》已于1982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分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等十章,约50万字。它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陶瓷科技工作者和工艺美术工作者对我国古陶瓷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比  相似文献   

5.
2004年,五代时期南汉国德陵和康陵在广州小谷围岛的考古发掘中得以确认,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瓷器和釉陶器,为广东地区五代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该项发掘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占新发现".通过对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发掘出土的部分陶瓷标本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能、显微结构等的测试与分析,并通过与广东本地窑口和...  相似文献   

6.
《陶瓷研究》2007,22(4):28-28
在景德镇市观音阁,由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行了1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根据目前的发掘推断,这个遗址的年代可以上溯至明中期。  相似文献   

7.
景德镇陶瓷生产过去主要依靠技术传统的传承。张浩于上世纪初创办江西瓷业公司和陶业学堂,率先将科学技术手段引入陶瓷教育与生产中。此后陆续有学者对景德镇瓷器及其传统生产工艺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景德镇陶瓷技术史研究主要以文献研究和窑址踏查为主。70年代湖田窑的清理发掘是景德镇陶瓷研究史上首次以科学严谨的考古方法进行的大规模陶瓷考古,后来陆续有明清御窑场遗址等考古发掘。同全国其他地方的陶瓷研究相比较.景德镇陶瓷研究的特点是科学技术手段要先于科学考古介入陶瓷史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历史学、科学技术史、考古与博物馆学为核心的陶瓷史教学及科研体系,也把景德镇陶瓷科学技术史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李钰元 《佛山陶瓷》2023,(12):165-167
陶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艺术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在陶瓷艺术作品中加入数字化新工艺,不仅丰富了陶瓷作品的视觉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观赏价值。基于此,本文从新时期陶瓷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现状出发,探讨了新时期陶瓷艺术数字化新工艺的运用价值,并对新时期陶瓷艺术数字化新工艺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为陶瓷艺术数字化新工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景德镇陶瓷》2003,13(4):45-45
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家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去年10月对景德镇明清官窑遣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15平方米,出土了数十万片官窑陶瓷标本。修复的明朝永乐年间遗物中,梅瓶、红釉盖盆、黑釉刻花香炉、赶珠龙纹大碗等4件瓷器属于极为珍贵的孤品。另有1件红釉把盏因烧成情况特殊,盏心“永乐年制”的印款特别清晰而显弥足珍贵。景德镇明清官窑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由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考古发掘已结束田野考古,开始进入室内整理阶段,首次发现了完整反映明代官窑釉上彩制作过程的作坊、釉料、原料、半成品等遗迹和遗物,填补了我国陶瓷工艺考古的空白。此次考古活动于2014年1 0月启动。考古发掘区域位于御窑厂国家遗址公园内,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出土了元、明、清时期的作坊、灰坑、房址、墙  相似文献   

11.
用加固剂加固保护陶质文物是一种延长陶质文物寿命的有效方法.采用纳米SiO2改性的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对陶质文物进行加固保护处理.结果表明:复合乳液处理后的陶质文物具有优良的耐老化性、耐水性和力学性能,同时不影响陶质文物的外观.纳米复合乳液有望在文物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torage condition, paper cultural relics are constantly subject to human damage and natural aging, requiring rescue protection.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nanocellulose/calcium carbonate microcapsule/fluorine-acrylamide styrene/acrylic copolymer composite protection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and used as an efficient self-healing composite coating for paper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CaCO3 microcapsules were prepared by interfacial reaction method and doped into the polymer materials to obtain the self-healing composite coating.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protection materials were studied via the self-healing experiment, dry heat accelerated aging test, and reversible experiment. The effects of composite protection materials on simulate paper cultural relic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amount of hollow calcium carbonate microcapsules was 0.500 g, the composite protection materials had goo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s. The prepared materials work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simulate paper cultural relics that could be one of the potential materials for application in protection of paper cultural relics. POLYM. ENG. SCI., 60: 288–296, 2019. © 2019 Society of Plastics Engineers  相似文献   

13.
铁质文物防腐蚀保护材料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物中铁质文物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如何科学、有效的保护好这些铁质文物非常重要。为了选择出适合铁质文物防腐蚀防护的最佳保护材料及方法,文章通过几个实验主要测试了3种缓蚀剂和3种封护剂材料对铁质文物腐蚀防护的作用。实验的结果表明:缓蚀材料1和封护材料2一起使用时较其他材料能更好的起到防止铁器的腐蚀,故选择该方法作为铁质文物防腐蚀的防护方法非常可取。  相似文献   

14.
范敏  陈粤  崔海滨  王文鹏 《广东化工》2013,(21):107-108
简单说明有机硅材料对石质文物的保护机理.总结了有机硅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并介绍了石质文物保护用有机硅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刘彧 《广西化工》2009,(3):19-23
研究了一种可以成功应用于铁质文物保护的复合封护剂。该复合封护剂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含纳米TiO2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薄膜,制成铁质文物的表层封护剂。并结合高效的缓蚀剂作为铁质文物的底层封护剂,在出土的汉代铁质箭头上进行了尝试应用。根据铁质文物的保护要求对这种复合封护剂的主要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这种复合封护剂在紫外屏蔽、耐蚀性及耐污染等方面有显著的改善。这种复合封护剂无色、透明、无毒、无味,有锈无锈表面均可使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环保型封护剂用于铁质文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TiO_2防护涂层在汉代铁质箭头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可以成功应用于铁质文物保护的复合封护剂.该复合封护剂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含纳米TiO2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薄膜,制成铁质文物的表层封护剂.并结合高效的缓蚀剂作为铁质文物的底层封护剂,在出土的汉代铁质箭头上进行了尝试应用.根据铁质文物的保护要求对这种复合封护剂的主要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这种复合封护剂在紫外屏蔽、耐蚀性及耐污染等方面有显著的改善.这种复合封护剂无色、透明、无毒、无味,有锈无锈表面均可使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环保型封护剂用于铁质文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张绍志  李扬  徐以洋  郑幼明  栾天  卢衡 《化工学报》2020,71(z1):245-251
为了给大型、大批量文物的冷冻干燥保驾护航,以饱水木质文物为样品,结合红外温度传感器和红外热像仪,对文物的冷冻过程进行温度监控。结果表明,红外温度传感器对样品表面温度变化十分灵敏,能有效跟踪温度的动态变化过程,但测量准确性会受样品发射率、环境波动等因素的影响。红外热像仪经发射率标定后可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利用热成像得到的图像,可直观地筛查样品表面的最高/最低温度区。经过分析,样品在靠近仓内换热器端的位置,表面温度较低,靠近仓门的位置,表面温度较高,且样品上表面温度略低于侧面温度。根据红外测温结果,预期能给出冷冻干燥设备控制的建议,降低文物冻干失败的风险,减轻文保工作者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内容为探讨当代环境陶艺中民俗文化语言的特征表现,设计原则以及文化价值。基于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期望下,思考运用民俗文化特征塑造环境陶艺的民族性设计语言。建立满足当代都市人实用功能与情感需求的景观,表现城市陶艺景观体系的民族审美特征,推动现代环境陶艺的文化自觉,树立当代中国陶瓷艺术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饱水文物的脱水干燥是文物保护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饱水文物的存在与否及其品相的高低。超临界CO2萃取干燥技术利用CO2气体在临界温度以上,控制饱水文物内部液体在临界点之上,使气/液界面消失,在无液相表面张力情况下进行的干燥过程。与传统脱水技术相比,超临界CO2萃取干燥技术具有处理周期短、脱水效率高、干燥应力小、脱水过程同时对文物杀菌和清洗等优点。综述了超临界CO2萃取干燥技术及原理、萃取干燥工艺流程,对国内外应用该技术对饱水文物脱水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肖颜琴 《中国陶瓷》2012,(7):45-46,59
近些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发展很快,为陶瓷文化生态圈的构建提供了机遇,而构建陶瓷文化生态圈对于景德镇陶瓷艺术产业发展亦有极大的激发作用。在陶瓷艺术产业的基础上,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圈的构建必须更加积极地采取一些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