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四川建材》2017,(7):64-65
本文基于灰色模型理论,分别采用均值差分GM(1,1)和新陈代谢动态灰色模型对地面沉降进行模拟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灰色模型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地面沉降的趋势,同时证明了,新陈代谢灰色预测模型由于实时加入系统的最新信息,其预测精度高于均值差分GM(1,1)模型,为今后的沉降预测评估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灰色动态GM模型,作出沉降预测,并获取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灰色预测模型GM(1,1)拟合精度低的情况,创新性的提出GM(1,1)模型同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指数函数和同常数相结合的灰色非线性模型,并给出模型解算和精度评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变权原理又提出了最优非负变权灰色非线性模型解算思路。并用某桥梁变形监测工程实例进行验证。通过比较分析各模型精度发现:最优非负变权灰色非线性模型预测精度较GM(1,1)模型、灰色非线性模型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应用于桥梁变形预测中。  相似文献   

4.
刘金升  左德元 《四川建筑》2006,26(1):69-70,73
分析非等间隔序列GM(1,1)模型与灰色Verhulst模型的发展特点,用于预测路堤沉降量,以考察其可行性与精度,并得出非等间隔序列GM(1,1)模型与灰色Verhulst模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路堤沉降量的方法,同时指出非等间隔序列GM(1,1)模型与不等时距灰色Verhulst模型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将灰色理论中的GM(1,1)灰预测模型运用于加筋土挡墙的沉降预测中,充分利用GM模型建模方便、预测精度高的特点,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说明此理论与模型在加筋土挡墙的沉降监测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铁路基沉降监测是变形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交通运营的安全问题。为准确对地铁沉降进行预测,在灰色GM(1,1)模型及BP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某地地铁沉降监测数据,采用灰色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地铁监测数据进行预测。通过监测数据和预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组合模型对地铁沉降数据预测较为准确、精度较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地表沉降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本文分析讨论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及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灰色GM(1,1)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进行加权组合得出新的模型来预测地表沉降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针对传统GM(1,1)模型存在的不足,建立了新陈代谢GM(1,1)沉降预测模型。并以某建筑物沉降为例对比两模型的预测值,结果表明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处理该粪数据上更加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根据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地基实测沉降量,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主塔和裙楼的沉降规律进行了预测,分析可知:预测模型的发展系数-0.3a0;主塔和裙楼关键点的地基沉降量和地基差异沉降量实测值和预测值均呈扩大趋势,据此建议综合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采取地基加固措施,减少地基的总沉降量及不均匀沉降量,增强上部结构对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地基沉降数据的灰色预测值与实测值一致性较好,模型精度较高,灰色理论用于建筑地基沉降预测切实可行,对建筑物后期沉降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GM(1,1)模型与灰色Verhulst模型是广泛应用于变形分析预测的两种经典预测模型。本文利用这两种模型分别对地铁竖井沉降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对预测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了灰色Verhulst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更适合于地铁竖井沉降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滑坡位移监测数据,从分析滑坡位移演变规律的角度出发,将滑坡位移分解为受其自身基础地质条件控制的趋势项位移以及由外界因素如降雨、库水位变动等影响的周期项位移,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滑坡位移预报模型。采用二次移动平均法分离滑坡位移的趋势项和周期项,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GM(1,1)灰色模型和自回归AR模型分别对滑坡趋势项位移和周期项位移进行预测,将计算得到的各分项位移预测值叠加即得到总位移预测值。以三峡库区八字门滑坡位移为例,分析对比实测与预测位移–时间曲线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滑坡在外界诱发因素作用下位移的发展变化趋势,说明所建滑坡位移预测预报模型效果较好,在滑坡位移预测中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变形预测中,不等时距 GM(1,1)模型是被广泛引用的经典模型。在数十例工程实践中运用该模型,通过预测与实测成果对比,分析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存在很大的误差,不能达到预报建筑物最终沉降的要求,建议结合场地条件,建筑结构特征来预测建筑物沉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展开对砂土堆载沉降预测方法的研究,结合沈阳市某现场平板载荷试验以及多种沉降计算方法,构建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对比不同方法的精度.分析表明双曲线法与指数法整体预测精度非常高;而对数法的整体预测效果非常差;三种沉降计算方法中指数法的精度最高,可以为类似砂土地基工程的堆载沉降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Verhulst模型在预测软基路堤沉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软基路堤沉降和Verhulst模型的特征发现,软基路堤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与Verhulst模型曲线相似。根据泉州安吉路软基试验段路堤沉降观测值,采用Verhulst模型对其进行沉降预测,尽管施工期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有一定差距,但随着时间的增长,二者逐步接近,因此该模型可用于最终沉降的预测。Verhulst模型能有效削弱原始数据中不规则数据随机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还对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观测历时对预测值的影响以及最终沉降量的推算等问题进行探讨。高压缩性软基上的路堤,至少需要4~6个月填土放置期的观测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的最终沉降预测值。路堤最终沉降可以通过考虑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及观测历时的影响这两个系数,对预测值进行修正,所归纳的系数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将BP神经网络与Verhulst模型组合,建立了一种组合模型,并结合天津老城厢晶典苑中级人民法院沉降监测工程实例,通过组合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Verhulst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比较,讲究表明组合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提高了Verhulst模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6.
单桩承载力的灰色预测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有限的实测数据准确地预测桩的极限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灰色理论,建立了单桩荷载.沉降关系的GM(1,1)模型,介绍了运用灰色理论在有限的实测数据条件下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以及完整的荷载.沉降关系的方法。通过工程实例的分析计算,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7.
结合某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探讨该建筑物沉降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其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与实测结果对比表明,GM(1,1)模型对其沉降趋势符合度较高,验证了灰色GM(1,1)预测方法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岩爆是高地应力区开挖过程中常遇到的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突然且破坏性极大,因此岩爆的预测一直是岩爆课题的研究热点。在综合分析岩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切向应力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σθ/σc、岩石脆性系数σc/σt、围岩弹性储能Wet及岩石完整性系数Kv作为评价指标,将熵权法与功效系数法进行结合,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利用功效系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建立出岩爆预测的熵权-功效系数法模型。利用国内外17组典型工程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将所得结果与功效系数法、熵权-正态云模型、RS-TOPSIS模型预测结果及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为进一步考查模型的适用性,利用该模型对猴子岩水电站及锦屏二级水电站进行岩爆烈度等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熵权-功效系数法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影响岩爆发生的主要因素,预测准确性较高且原理简单易懂,具有一定的工程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垃圾土沉降的Logistic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荣  卢廷浩 《工业建筑》2005,35(11):56-59
垃圾土的沉降是卫生填埋场沉降机理设计时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垃圾土沉降的分析,指出垃圾土的沉降机理相当复杂,与土的沉降机理不尽相同。分析了现有垃圾土沉降模型计算存在的问题。采用使观测值和预测值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的方法对Logistic模型求取参数,并应用于香港Sai Tso Wan垃圾填埋场及巴西Bandeirantes填埋场封场期后的沉降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选取合适的参数,可以克服现有沉降计算模型的缺陷,大幅度提高垃圾土封场期后沉降值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0.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灰色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根据未加载至破坏的试桩资料来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是工程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运用灰色理论 ,建立了GM( 1,1)模型来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通过对几个工程实例的对比分析 ,讨论了GM( 1,1)模型的适用条件以及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