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采用DSC及DSC/TG-FTIR-MS联用技术研究了纳米基燃料空气炸药(FAE)中主要组分硝酸异丙酯(IPN)、高密度烃(HLF)、纳米铝粉在无氧条件和密封环境下的热行为.比较了纳米铝粉对FAE中主要组分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FAE主要组分的热分解过程主要分为吸热气化和放热分解两阶段;IPN和HLF是FAE的主要能量来源;IPN的分解产物可以与HLF反应并放出热量.  相似文献   

2.
小药量新型燃料空气炸药爆炸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一次引爆FAE燃料配方,实验测定了空气冲击波超压和冲量随距离的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固态敏化燃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金属粉,可以相应提高冲击波超压和冲量,增加FAE的爆炸威力。  相似文献   

3.
燃料空气炸药武器威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既有的燃料空气炸药(FAE)武器威力评价方法进行分类评价的基础上,结合FAE武器的爆炸场特性,综合考虑该武器的各种爆炸作用形式,兼顾科学与实用的原则,提出了FAE武器自身威力评价的具体方法。研究表明,用FAE爆轰能和广义TNT当量两个指标来评价FAE武器自身威力能全面反映FAE武器爆炸场特性,适合于FAE武器间的威力对比以及FAE武器与HE武器的威力对比,该评价方法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4.
FAE燃料炸药抛散蹿火失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燃料空气炸药形成支雾时发生蹿火是燃料分散失效的一种重要模式,本文对模型弹的蹿火失效和发生的原因、点火源、点火位置及防止办法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分析,对特定燃料,蹿火的点火源主要是中心分散药的高温产物,点火位置是模型弹结构的两个端部。  相似文献   

5.
张奇  白春华  梁慧敏 《火炸药学报》2000,23(1):53-55,,52,
给出固体金属粉燃料颗粒尺寸随机分布的分形表示,建立了组分比例、固体燃料颗粒尺度特征与FAE混合燃料细观结构的相关性。通过实 由固,液燃料组分比例关系,确定FAE混合燃料细观尺度的过程和方法。讨论了FAE混合燃料达到饱和状态的临界条件。  相似文献   

6.
燃料空气炸药中混合燃料的内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热量法和温度扫描法研究FAE混合燃料的内相容性,选用微热量热仪器C80Ⅱ作为实验仪器,得到了混合燃料各单组分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如初始分解温度、表观活化能等.实验结果表明,混合燃料具有良好的内相容性;混合燃料中烷烃A和敏化燃料B比较稳定,在60~300℃范围内不发生热分解,但分别在120℃和140℃时与空气发生反应;敏化剂C在150℃开始发生热分解,放热峰温为170.96℃.用Freeman-Carroll法对温度扫描试验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也表明该混合燃料具有良好的内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燃料空气炸药威力评判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E对目标的毁伤作用,主要由爆炸场参数(超压-冲量)决定。本文提出了几种评判FAE威力的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燃料空气炸药(FAE)的能量输出指标进行了讨论。认为以TNT当量的概念来衡量FAE的能量指标不能确切反映FAE的实际毁伤效果。提出以FAE爆炸后压力场的超压或冲量为依据,针对不同目标得出相应的破坏范围(威力圈)来表示FAE的威力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燃料空气炸药中固相组分(铝粉)与液相组分(IPN和烃类燃料MC10)的反应特性,用高压DSC测试铝粉与IPN及MC10在氮气气氛中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在IPN分解之前存在MC10的氧化过程。与纯MC10液体相比,MC10在IPN存在条件下氧化过程更明显,氧化温度更低,同时铝粉能够改变MC10的高温分解过程。Al/IPN/MC10三组分共存体系在高温条件下具有更稳定的状态,有利于提高燃料空气炸药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FAE燃料抛撒与云雾状态的控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燃料抛撒与云雾状态的控制是提高FAE威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讨论了与燃料抛撒和雾化有关的问题,并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得到云爆条件的基本关系式。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处理废铜料所得的硫酸铜溶液为原料,低毒害的铝粉为还原剂,使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利用XRD和SEM对所制纳米铜粉进行表征。在反应温度80℃时,加入物质的量为硫酸铜10%的CTAB,获得晶粒粒径约45 nm的铜粉,其表面未有氧化。利用此法制备纳米铜粉,提高了废铜料的应用价值,实现了贵重资源的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12.
史永永  唐安江  罗超 《广州化工》2010,38(12):127-130
以NaH和AlCl3为主要原料,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探索研究液相法合成NaAlH4的合成条件。实验表明,在不加入任何催化剂的情况下无法实现NaAlH4的合成,在以NaAlH4、三乙基铝等物质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虽有少量的产物生成,但是反应不明显,且产物中存在大量的非晶态物质。即便在高温高压下反应亦难以进行,大量的化合物均以非晶态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为得到具有高活性多孔铝粉和氢化铝共存的混合体系,在常压下采用格氏试剂法对普通铝粉进行活化,通过半固相反应得到高活性微米多孔铝粉,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静态氮吸附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氧化还原滴定法测试了微米多孔铝粉的活性。结果表明,制备所得样品的主要成分是铝粉,同时还有部分AlH3;样品具有多孔结构,粒径多数分布在30μm左右,不仅具有孔径在2~10nm之间的中孔,还存在孔径分布在1nm以下的部分微孔结构;总孔体积为普通铝粉的5~7倍,比表面积为普通铝粉的2~3倍,样品平均活性含量达到92.83%。这种含有AlH3的高活性微米多孔铝粉混合体系在含能材料领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杜雪莲 《硅酸盐通报》2012,31(3):653-657
利用液相法在低pH值条件下制备出分散良好的超细纳米非晶氢氧化铝,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镜(TEM)、氮吸附(BET)及差热-热重分析仪(TG-DTA)等分析技术对其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系统分析老化处理对超细纳米非晶氢氧化铝微结构及其解热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铝粉对乳化炸药作功能力的影响,在负氧平衡的乳化炸药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和粒径的铝粉,采用测时仪法测定其爆速;通过水下爆炸实验计算出含铝乳化炸药的比冲击波能、比气泡能和总能量等参数。结果表明,当铝粉(粒径为5μm和35μm)质量分数为5%时,含铝乳化炸药的爆速最大,分别为5 128、5 071m/s;当铝粉(粒径为5μm和35μm)质量分数为20%时,乳化炸药的比冲击波能、比气泡能、总能量均随着铅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比冲击波能分别增加19.7%、15.3%;比气泡能分别增加12.6%、13.7%,总能量分别增加15.1%、14.5%。  相似文献   

16.
高威力FAE液态燃料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建立了高威力FAE的燃料优化分析评价方法,对FAE液态燃料进行了优化排序和筛选,得到了综合效能较优的FAE液态燃料组分。  相似文献   

17.
纳米TiO_2的液相合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液相合成工艺是大规模低成本地制备纳米TiO2 粉体的必由之路。本文深入地分析了纳米TiO2 的几种主要液相合成方法的特点 ,并介绍了它们的研究新进展 ,旨在为改进现有的液相合成工艺 ,探索粉体质量好、工艺简便且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低成本的液相合成新工艺  相似文献   

18.
超细铜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及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应用较广泛的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铜粉的研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铜粉工艺的研究进展以及铜粉表面改性的工艺方法,提出了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正在研究发展中以火药燃烧或炸药驱动产生高温等离子体为工质的大功率磁流体(MHD)技术,阐述了火炸药转化为大功率电磁波的原理,简单介绍了等离子体及其用于此方面特殊的电磁性质。概述了国内外火炸药用于产生大功率电磁波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了其优点及应用,最后指出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e reactivity of AlN powder with water in supernatants obtained from centrifuged Si3N4 and SiC slurries was studied by monitoring the pH versus time. Various Si3N4 and SiC powders were used, which were fabricated by different production routes and had surfaces oxidized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 reactivity of the AlN powder in the supernatants was found to depend strongly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silica in these slurries relative to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AlN powder in the slurry. The hydrolysis of AlN did not occur if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silica, with respect to the AlN powder surface, was high enough (1 mg SiO2/(m2 AlN powder)) to form a layer of aluminosilicates on the AlN powder surface. This assumption was verified by measuring the pH of more concentrated (31 vol%) Si3N4 and SiC suspensions also including 5 wt% of AlN powder (with respect to the sol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