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迹云亡     
相关链接: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以及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古迹云亡》讲述的是这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在1884年惨遭焚毁一事。黄鹤楼遭焚,并不是由于黄鹤楼防火不严,罪魁祸首是一张姓古董店(旧称骨董)用火不慎起火,殃及黄鹤楼,致使黄鹤楼许多宝贵的文化古物荡然无存。1884年9月27日《申报》报道了这场《鄂垣大火》,节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黄鹤楼卷烟包装中,汉子的应用价值较为重要,不仅为包装增添了色彩,并且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论文通过研究黄鹤楼卷烟包装中汉字的运用,以及汉字的文化、商业及艺术价值等,总结出黄鹤楼卷烟包装设计中价值的意义。以及汉字在黄鹤楼卷烟包装中的设计手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希望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黄鹤楼卷烟设计,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武昌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蛇山又称黄鹄山、黄鹤山。黄鹤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以后各代屡毁屡建。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因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为一场大火焚毁  相似文献   

4.
黄鹤楼上寻幽觅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振 《建筑》2009,(10):75-76
对黄鹤楼一直有一种神往。幼时读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和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这座名楼就永远地铭刻在了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5.
提起耸立于长江之畔的黄鹤矶上的黄鹤楼,人们首先会想到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千古名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许多人还能随口吟诵。据记载,此楼创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之所以称为黄鹤楼,主要是相传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文伟曾在此驾黄鹤登仙。以后黄鹤楼虽历经劫难,但历代统治者都是毁了又修。从文献记载可知,当年的黄鹤楼重檐翼舒,四闼霞敞,台楼环廊,轩昂幽胜,几疑仙宫。难怪清…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7,(3)
黄鹤楼是武汉市最著名的城市地标之一。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对城市地标视线保护的方法,结合历次黄鹤楼视线保护规划的控制要点,详细阐述了武汉市在黄鹤楼视线保护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演进过程,进而通过比较,提出了城市地标视线管控所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3)
王兆鹏先生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统计认为,崔颢的《黄鹤楼》位居唐诗百首名篇第一位。在《黄鹤楼》的接受与传播的过程里,始终有三个问题伴随其中,即崔颢的《黄鹤楼》是古体还是七律,如果是七律是不是七律第一,如果是七律第一,那么如何看待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从历代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黄鹤楼》在历代的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规划对历次黄鹤楼视线保护规划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黄鹤楼周边360°全视域范围的景观建设、黄鹤楼眺望周边重要景观的视线、周边重要景观节点眺望黄鹤楼的视线等进行了整体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视线保护的控制方案,着重从"望"与"被望"两个层面进行总体控制,形成"一核三面多廊"的视线控制方案。同时,规划创新性地构建了便于审批管理的三维数字平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周边地区景观建设引导。  相似文献   

9.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暗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婆婆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领所题(黄鹤楼卜诗。此诗构思奇特,格调优美,据(居才子传》载,诗仙李白登黄鹤楼见崔初所题此诗,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额题诗在上头。”可以说,黄鹤楼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崔领的这首名作及崔、李轶事有着重要的关系。楼台亭讲多便联。黄鹤楼历代担联之多领天下之先,而这些模联又多与崔领题诗紧相关联。清代陈兆庆写的一副标联,上联开首为:“一枝笔挺起江汉间…  相似文献   

10.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汉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的名声久震四方。【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的滕王阁,雄踞南昌抚河北大道,坐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依城临江,瑰伟绝特,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滕王阁序》而誉满天下。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远可观西山横翠,南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