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镇巴山地二维工区地表地质条件复杂,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复杂多变,无法采用小折射方法进行表层结构调查。同时,山高缺水也影响到传统井中微测井和双井微测井的施工效率和资料采集质量。为了获得准确的表层结构调查结果,做好山地地震勘探激发井深的设计和静校正工作,探讨了地面微测井及其改进方法的施工难点与对策。对地面微测井、井中微测井和双井微测井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有水地区的3种方法原始记录都很好;在无水地区,井中微测井原始记录出现了初至突变、时间不准等问题,而地面微测井获得的原始记录初至清晰、起跳干脆,记录面貌好。对镇巴山地二维工区供水方便的194和1266桩号的解释成果进行了同点对比,不同方法采集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山地探区应用地面微测井进行表层结构调查是可行的。综合分析表明,地面微测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山地工区地表条件复杂、山高缺水影响施工效率和资料采集质量的问题,得到准确的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资料,而且可以直接借用地震勘探中的炮井,增加微测井分布密度,更大程度地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2.
地表及近地表地质体岩性的纵横向变化是需要对不同波长进行静校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中进行常规静校正时,由于受地震微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数量的限制,加之相邻控制点之间的岩性变化,致使深度、速度关系差异较大,有时无法准确地建立地表及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甚至不能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采用瞬变电磁法(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通过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地震勘探区地表及近地表结构的电性剖面,利用岩性与电性的关系,建立地表及近地表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部署地震微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以获取相应的深度、速度数据,从而建立地表及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可以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这种以表层地质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地球物理速度—深度模型,其静校正量的求取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3.
VSP微测井技术在四川盆地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SP微测井是利用地震生产激发井开展表层结构调查研究工作,为逐点设计激发井深、提高激发子波的稳定性、精确求取静校正量提供准确的近地表速度、厚度模型。VSP微测井方法原理与常规井中激发微测井原理一样,都是利用直达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通过改变检波器观测深度,获取不同的初至时间,根据深度换算成垂直(t0)时间,拟合时深曲线得到分层的速度和厚度。2003年度在GW地区06测线的VSP微测井试验是VSP微测井技术在四川地区首次运用,其效果良好。本次表层结构调查,共实测37口微测井,683个观测点,3415个观测数据,通过表层结构调查得到了沿2003KG06测线的近地表结构速度和厚度模型资料。2003KG06测线低速层速度在350~489m/s,厚度在0.5~3.5m;降速层速度在537~1575In/s,多在905~1241m/s之间,厚度在0.8~11.6m;高速层速度在1710~2800m/s。最后,将采用表层模型约束的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叠加剖面与不加表层模型约束的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叠加剖面相对比,前质量明显好于后。因此,VSP微测井是一项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表层结构调查技术。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表的沙丘起伏大,表层结构极为复杂,静校正量求取是确保地震资料成像质量的关键。因此,通过微测井资料建立了表层速度和结构模型,高精度的模型静校正方法解决了低频分量的静校正问题。组合应用折射波的静校正高频分量得到了满加尔凹陷二维地震资料静校正量,在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同时提高了地震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5.
近地表时间问题严重困扰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质量,进而影响到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圈闭识别和储层物性研究,可见高精度静校正技术对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油气藏研究意义重大.以松辽盆地塔112三维地震工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为例,研究出一种基于表层数据库模型约束的组合静校正技术,首先分析了地震资料处理中现有静校正技术的不足,阐述了应用微测井资料建立近地表模型的过程,剖析了初至折射波静校正在实际应用中造成其低频分量不准确的原因,给出了应用表层数据库模型静校正量低频成分与初至折射波静校正量高频成分组合来解决近地表时间问题的技术策略.该技术在塔112三维地震工区应用取得满意效果,与单纯使用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相比,不仅消除了假构造现象,而且剖面叠加质量较高,有助于精细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地静校正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形、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变化剧烈,高速层顶界面起伏不平,做好表层调查和静校正工作是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关键。分析了常用的几种调查表层结构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优缺点,考虑到工区内地形和低降速带厚度变化特别巨大,提出南缘工区采用联合调查的方法调查表层地质结构,以绿山折射静校正初至折射法(以下简称EGRM)为基础,综合小折射、微测井和τ值等资料,综合建立近地表结构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胜金口西山地地表和地下条件复杂,造成激发、接收条件差,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成像困难。针对以上难点,在资料采集方面,对观测系统精心设计,采用6线18炮砖墙式观测系统;根据工区不同地表和岩性分布,将工区分为山地(山前带)、农田和戈壁砾石区,分别采用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以深井微测井为主结合小折射方法,提高表层建模精度,进而通过静校正数据库建立全区表层结构模型。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以提高信噪比和突出断层下盘信息为主要目标,做好静校正、叠前去噪、子波整形、反褶积、偏移等关键处理步骤;在进行三维偏移时通过多次偏移速度扫描,建立了比较精确的偏移速度场。采用这套山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与处理方法所获得的地震资料,能够满足该区地震解释需要。  相似文献   

8.
地表及近地表地质体岩性的纵横向变化是产生不同波长静校正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中,对于常规静校正方法,由于受地震微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数量的限制,加之相邻控制点之间的岩性变化致使深度、速度关系差异较大,有时无法准确地建立地表及近地表进度-深度模型,进而不能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采用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通过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地震勘探区地表及近地表结构的电性剖面,利用岩性与电性的关系,建立地表及近地表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部署地震徽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以获取相应的深度、速度数据,从而建立地表及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这种以表层地质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地球物理速度-深度模型,其静校正量的求取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静校正技术基于不同的模型假设,适用于不同的地表地质条件。川东高陡构造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效果证明,在老地层出露区,微测井约束的层析静校正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地表平缓地段,基于EGRM的折射静校正效果最好。只有采用综合静校正技术才能优势互补,解决好一次静校正问题。然后进行初至波多域剩余静校正和反射波剩余静校正。讨论了折射静校正、层析静校正和初至波多域剩余静校正的原理、假设条件、适用范围和误差分析,结合实际资料,处理中利用野外高密度的微测井资料,获得折射静校正的风化层速度;利用折射静校正反演的速度模型和微测井建立的速度模型,建立层析成像初始速度模型;利用直达波、折射波和回折波,进行初至波射线路径追踪、走时计算和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的求解。  相似文献   

10.
广东XW探区为典型的丘陵地形,近地表火成岩发育,近地表的非一致性导致地震资料静校正问题严重。为此,开展了XW探区表层结构精细调查和静校正技术研究,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加密微测井、岩性探测分层和初至折射波法,调查了近地表火成岩的分布、埋深及厚度,建立了近地表结构模型。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对比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模型静校正、交互静校正等方法的静校正效果,认为在模型静校正基础上的交互静校正技术对地震剖面质量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准确求取近地表品质因子Q值是构建近地表衰减Q模型、实施反Q滤波处理以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重要前提。通过对现有近地表品质因子估算方法的梳理,将其初步划分为岩石样本测试Q估算和地层原位测量Q估算两大类。前者依据测试原理的不同可细分为应力-应变法、驻波法和行波法三种;后者按照现场观测技术的不同细分为微测井法、小折射法、大炮初至波法和面波法四种。进一步对不同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条件、探测范围、优点与不足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方法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而言,岩石样本测试Q估算的测量精度相对较高,但受样本自身局限性及测量频率与地震勘探频率的非一致性等因素影响,测量结果在地震勘探中的实用效果难遂人愿。微测井法和小折射法均可获得有限调查点的较准确Q值,具有较高的纵向分辨率,但难以精准描述Q值横向变化。此外,小折射法还受近地表观测条件限制,地域适应性欠佳。大炮初至直达波法易于估算近地表低降速层Q平均值,能够较好地描述近地表Q值的横向变化,但纵向分辨率不足。初至折射波法无法反映近地表高速层的衰减特性。可控源记录初至波法理论上可获得与小折射法同等精度的Q值纵向分辨率,且具有优于小折射法的横向Q值变化刻画能力。面波法主要应用瑞雷面波,包括来自大炮记录的瑞雷面波信息,其探测深度较小,主要揭示近地表风化层的Q值。此外,受面波信息处理、提取和速度频散曲线求取精度等限制,现有的面波法Q值估算精度有限。井地联合及多源信息融合Q反演应该是未来近地表准确Q值反演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复杂近地表区综合长波长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近地表区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难点之一,其原因不是野外数据密度不够,就是方法假设条件不能满足。在复杂近地表情况下,精确求解风化层速度、厚度和高速层速度是严重的非线性问题。本文通过非线性问题线性化、模型参数替代方法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野外表层调查和地震数据中含有丰富长波长信息,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应该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本文在表层调查和初至折射波速度的共同约束下,建立初始速度场,利用层析静校正进行近地表速度场反演获得近地表模型,再运用初至波旅行时拟合迭代技术,在地震数据共炮点、共检波点和共炮检距道集上综合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中国西部黄土塬地区野外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能够很好地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约束层析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玲 《石油物探》2012,51(4):383-387,317
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假设前提决定了其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区的应用效果欠佳,约束层析静校正方法能够适应低降速带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和近地表成层性差等复杂条件。在简要分析折射静校正方法对复杂近地表结构地区不适应性的基础上,阐述了约束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步骤;给出了约束层析静校正技术在西部近地表结构复杂地区的应用结果,对比了层析反演时有无约束条件下的近地表建模精度与静校正效果差异,表明约束层析静校正技术在解决复杂近地表结构地区静校正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地形起伏剧烈、速度和厚度横向变化大的地区,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地识别和拾取来自于地下连续地质界面的折射波,使得精确求取的长波长静校正量困难。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介绍了这种静校正技术的方法原理和特点,基于对比折射法的折射波至拾取实质上是一个折射层的对比分析解释过程,因此能准确地拾取折射波至,精确地求解低速带的绝对延迟时;然后利用延迟时和近地表速度模型(等效,时深,空变)反演表层模型,最终一次性完成基准面静校正(包含低速带校正和高程校正)。在黄土塬、沙漠以及沙漠和山地的接合部等地区,利用基于对比折射法的三维静校正技术进行静校正处理,使资料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和分辨率高,构造形态清晰可靠,提高了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15.
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处理中至关重要。在中国西部地区,地表起伏剧烈,表层低速带横向速度变化较大,静校正问题严重。传统的野外静校正和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准近地表速度模型和静校正量。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通过非线性算法反演出准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求出准确的静校正量。给出了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包括射线追踪和联立迭代重构法反演。通过在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的实际应用,明显改善了地震叠加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表条件复杂和近地表速度变化显著给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反演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层析成像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介质横向和纵向的速度变化,能同时考虑直达波、透射波、回折波、折射波等初至波,为确定近地表速度结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本文介绍了层析成像的方法原理,并应用此方法成功反演了合肥地区地震资料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相似文献   

17.
王克斌  王顺根 《石油物探》2001,40(2):126-130,142
塔里木盆地MX地区,地表为沙漠,复杂的近地表条件造成有些早期采集的老测线和新测线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静校区闭合差。在处理中我们应用扩展广义互换折射波静校正方法,通过对该地区折射初至波、低速层速度等参数的详细分析和合理选择,重新连片计算了基准面静校正量,实际处理后较好地解决了MX地区资料的静校正闭合差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折射静校正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介绍了三维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实现步骤,并通过实例证实三维折射校正方法替代野外小折射测量,更好地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野外近地表风化层引起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地震勘探中,很多地区的表层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为此,本文对几种典型近地表地质模型进行了折射旅行时正演和反演的资料解释对比,定量分析了表层资料采集及解释成果误差,指出了用小折射法进行表层调查的局限性。另外,选择了丘陵区、山区、沙漠区及平原区的典型近地表地质模型,分别采用500m、1000m和2000m的控制点密度进行了静校正量误差分析。这些分析结果,可作为复杂地区的常规地震勘探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表层调查设计方法、资料解释及控制点密度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复杂区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是一项配套技术,它涉及地震记录的折射初至拾取、折射层段划分、折射速度分析、延迟时计算、建立近地表模型及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等一系列步骤。为了提高最终静校正效果,要求对上述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在拾取折射初至时间时,必须确保大部分道的初至时间是正确的,才能保证后续处理符合要求。因地震记录折射初至具有连续性和高覆盖次数,增加了统计效应,所以由此建立的近地表模型更加真实,计算的静校正量更加准确。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适用于复杂地表条件,如山地、过渡带、黄土塬、丘陵等静校正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