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单泵分采工艺原理(1)管柱的结构。单泵分采工艺管柱由抽油泵、定压配产器、密封器、丢手接头、封隔器、单流凡尔等组成。(2)实现分采的关键部分———定压配产器和脱接密封器。单泵分采工艺使用一个抽油泵开采两套油层,由于葡、扶两套油层跨度达400~500m,采用一个抽油泵难以建立同时满足两套油层的合理生产压差,研制了定压配产器。定压配产器连接在抽油泵下部,下井前调节设定凡尔开启压力,油井生产时,下部油层的原油经主体与外套之间的通道进入抽油泵吸入口;上部油层的原油进入配产器主体中心通道,当上层流压足够大时,单流凡尔打开上层原…  相似文献   

2.
磁力振增凡尔采用圆柱磁钢、隔磁扶正套作为储能元件,取代原深井泵固定凡尔,连接在抽油井深井泵和筛管之间,与深井泵同步工作。在深井泵下行程对油套环形空间的液体产生一次压力激动,在深井泵上行程能加快凡尔的开启,同时把部分液体增注到深井泵内,从而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能,提高泵效,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钻井施工中,更换泥浆泵活塞橡皮和凡尔体橡皮是很费劲的事情,操作麻烦,卡簧容易被损坏,活塞芯和凡尔体亦易被烧退火。对此,我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群策群力,经过二十多次试验,制成了一台2PN—630泵活塞橡皮装卸器。 这种装卸器的设计原理是使活塞总成或凡尔体总成上的橡皮在压力作用下被压紧,使卡簧露出活动间隙,以便用卡簧钳、螺丝刀将卡簧取出或装上。经试用,效果很好,操作简便,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气液混抽泵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高含气井,普通抽油泵在吸入过程中气体伴随流体进入泵腔,泵腔内含气,下冲程时泵腔内压力上升缓慢,游动凡尔不能及时打开,减少了抽排时间。当气体影响极端时,造成泵腔内气体往复压缩、膨胀。上行程泵腔压力始终大于泵吸入口压力,下行程泵腔压力始终小于液柱压力,造成固定凡尔和游动凡尔打不开,造成气锁。一旦发生气锁,抽油泵将无法正常工作,出现抽空。此时,必须对该抽油井进行检修;更有害的是在这种油井中抽油,常发生“液面冲击”现象,加速了抽油杆柱、凡尔罩、泵阀和油管等井下设备的损坏。  相似文献   

5.
石油矿场用的往复泵凡尔,通常是在高压下输送水泥浆、钻井泥浆等磨砺性液体。磨砺性液体在高压下通过凡尔时,凡尔和凡尔座很容易被严重磨损,经常需要更换。凡尔和凡尔座的结构,应该满足快速拆换的要求。这一点,在固井作业使用的泵上,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如果在注水泥浆过程中,不能在很短时间内把发现漏泄的凡尔和凡尔座更换好,水泥浆就有初凝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往复式柱塞泵存在的泵头易裂,更换凡尔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分体组合阀式柱塞泵的设计思路,把原三腔联体的整体泵头改为三腔独立的组合式泵头,即每个柱塞配用一个单独的系头体,阀为组合阔,进排液阀片装在一个阀体上,主要承受冲击载荷的是阀体而不是泵头体。该种结构具有泵头更换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往复式柱塞存在的泵头易裂,更换凡尔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分体组合阀式柱塞泵的设计思路,把原三胺联体的整体泵头改为三腔独立的组合式泵头,即每个柱寒配用一个单独的泵头体,阀为组合阀,进、排液阀片装在一个阀体上,主要承受冲击载荷的是阀体而不是泵头体。这种结构具有泵头更换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的寿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高效抽油泵中流体介质通过其凡尔的压降规律,利用室内实验装置,测量用不同浓度聚合物溶液配制成的粘度不同的实验介质在竖直条件下通过抽油泵的固定凡尔和游动凡尔时的压降,从而对相同条件下同一种泵的不同凡尔阻力、不同泵同一种凡尔阻力以及同一凡尔不同粘度下的阻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流体介质通过高效泵新型固定凡尔时所产生的压...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液体通过游动凡尔产生的阻力,聚驱应用的大流道抽油泵均未安装上游动凡尔球,大流道抽油泵只有下游动凡尔起作用。聚驱抽油机井光杆与驴头不同步而卡泵,根本原因是大流道泵下游动凡尔罩磨损后,凡尔球堵塞液流通道,在泵筒内形成密闭腔室,致使活塞无法下行造成的。鉴于大流道抽油泵下游动凡尔存在的设计缺陷,进行了结构设计改进,并将下凡尔罩的材质由45#钢改为HB硬度400的40Cr合金钢。在不同步的43口井中共计更换下游动凡尔罩38口,其中18口未动管。这一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聚驱检泵形式,一方面降低了施工和材料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检泵率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前普遍使用的管式抽油泵,由于它的固定凡尔是不可捞的,在修井作业中起油管时,管内液体就要喷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港油田采油修井大队多年来使用一种外滑套式泄油器,取得良好效果。这种泄油器(见图)装在泵的上方。起完抽油杆后,向油管柱内泵入液体,蹩到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钻井队普遍使用的钻杆回压凡尔是弹簧回压凡尔。这种凡尔的关闭是靠弹簧的张力来实现的,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弹簧和阀杆等部件容易被泥浆腐蚀和冲蚀,造成凡尔失效,有时还发生凡尔落井事故。在本地区,用一只弹簧回压凡尔最多只能打一口井,有时打一口井甚至要更换几只凡尔。 在大庆工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鼓舞下,我班职工自  相似文献   

12.
多凡尔泵局部能量损失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国  朱杰 《河南石油》1999,13(5):42-43,48
多凡尔泵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固定凡尔座域游动凡尔座二者只要有一个不刺不漏,仍能正常工作而得以推广应用。然而,该种泵在引用多凡尔的同时也产生了因系统阻增大而造成流体的能量损失和游动凡尔的压力滞后现象,对泵效提高带来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层段开关由下接头、上接头、滑套、开关体、大弹簧、小弹簧、凡尔和凡尔罩组成。当外力作用在滑套上时,滑套旋转并下行至滑道底,作用力撤消后,在大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滑套旋转并上行一段距离,停在事先设计点,此时滑套与开关体的上孔相通,即上层的进液通道打开,下层进液通道关闭。滑套设计了三个点控制开关位置,如此往复,开关分别实现上、下层的进液通道同时打开;下层的进液通道打开,上层进液通道关闭。在管柱开关的动作:将层段开关设计在泵体与固定凡尔之间,利用泵的柱塞作为外力作用滑套,需要动作时,下放柱塞,全井杆的重量作用于滑套,实现…  相似文献   

14.
美国史密斯公司研制了一种方钻杆泥浆阻流凡尔(见附图)。这种阻流凡尔,是一个内部装有一套籍弹簧关闭的凡尔总成的短节,安装在方钻杆和第一个钻杆接头之间。这个凡尔,在钻进或在循环泥浆时,在压差的作用下保持开启;而当停泵时即自动关闭,在方钻杆下方形成一个密封。  相似文献   

15.
针对聚四氟乙烯和尼龙材质的软密封环耐磨性不高、耐压强度不够和抗老化性能也受到限制,使得该项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问题,对软密封柱塞材质进行了优选,确定用聚醚醚酮制作密封环,并完成了软密封柱塞泵的加工。软密封柱塞泵在原刚体整筒泵柱塞外套上,以有机材质接触面取代钢体柱塞泵的刚体硬性接触面,在软密封柱塞泵工作时,只磨损软密封环,不磨损刚体泵筒,达到检泵作业只更换柱塞即完成检泵作业的目的。该软密封柱塞泵共完成现场试验18口井,平均免修期已达到了363 d,最长检泵周期达到509 d。  相似文献   

16.
针对常用的抽油泵进油阀下井后不能从泵上油管内向井内注入液体,不能与需要液压座封管柱配套使用的技术难题,通过技术攻关和创新,研发一种固定凡尔顶托工具,使普通抽油泵在下泵时泵固定凡尔处于打开状态,实现普通泵传压,形成丢手堵水生产一体化工艺,使常规打丢手管柱减少一趟管柱,可节约作业费用和减少作业时间。  相似文献   

17.
多几水泵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固定凡尔座或游动凡尔座二者只要有一个不划不漏,仍能正常工作而得以推广应用。然而,该种泵在引用多凡尔的同时也产生了困系统阻力增大而造成流体的能量损失和游动凡尔的压力滞后现象,对泵效提高带来副作用.通过对能量损失的计算和压力滞后现象的分析,认为因多凡尔造成的能量损失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8.
苏联东方技术安全科研所研制出一种剪销式泥浆泵保险凡尔。 这种保险凡尔(见图)由壳体15及其内部的柱塞10组成。下部带有活塞16的柱塞可在壳教上部的压帽1l内移动。当柱塞的凸台撞击压帽时,垫圈2可以充当减震垫。双臂杠杆9用  相似文献   

19.
CYB型水力活塞泵测压泵,测压器与水力泵泵体联结在一起,压力计直接装在泵体上部压力计保护筒内,测试时与普通水力活塞泵一样自由起下,实现测试。该测压泵适应我国各类油藏SHB2(1/2)in(62mm)系列水力活塞泵生产井的吸入口压力和恢复压力或静压测试。现已测试42井次,成功率达100%。该泵的试验成功,完善了水力活塞泵采油工艺技术,克服了传统水力活塞泵测压工艺测试资料不准且不能适应高凝油井恢复压力或静压测试等缺陷,为油田开发录取油井动、静态压力资料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石油钻采工艺》1979,1(3):29-31
采用高压喷射钻井技术是提高钻井速度的重要途径,大马力机泵组保证高压循环系统在150大气压下工作不刺不漏也是重要一环。NB8-600泥浆泵原设计使用的(木向)胶密封件适应不了这个新要求,特别是矩形凡尔盖胶垫,剖分式拉杆盘根和硫化式活塞等密封件,当泵压上升到100大气压以上时,其使用寿命迅速下降,造成班班修泵,增加了井队工人的劳动强度,影响了钻井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